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抗日英烈刘恺昀
2017-04-07 09:10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刘恺昀(1910年-1939年),字墨聊,永丰人,是清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状元刘绎五世孙,毕业于香港商业高中,爱好文艺,怀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在民族危难时刻,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行列,在救护侨民和难民时不幸以身殉国。

1933年,年仅23岁的刘恺昀投奔任职国民政府南京市民政局局长的五哥刘恺钟,被推荐在刚成立的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秘书处当总务,深受侨务主任吴铁成的器重。1935年,刘恺昀与安徽籍在南京搭凉棚为生的姚子富之女姚旭云结婚,生育希汉(又名宁育)、信育(幼年夭折)两子。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刘恺昀说服几位哥哥,做通妻子工作,将妻儿安置到老家永丰后,毅然加入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的抗日战地服务团,参加抗日战争。

抗日战地服务团是归国华侨组织的抗日队伍,成员都是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地的归国华侨,他们要求到最前线去打日本鬼子,就改名为抗日最前线战地服务团。全团150人,分三个队,刘恺昀担任二队队长。他们一开始在南京一带救护伤员、难民。1937年12月,日寇攻占南京后,企图夺取台儿庄,占领徐州,中国军队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率部作战,刘恺昀率领占地服务团二队人马给前方将士慰问时,说服部队后勤部的长官,钻进军车,进入了前线。之后,战地服务团一直在苏、皖边界活动,哪里有战事就往哪里去,哪里有灾难就往哪里跑。他们演出、救灾、宣传抗日、宣传战士们英勇抗敌的事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老百姓夸他们是“不拿枪的抗战部队。”

1939年秋,刘恺昀所在的抗日最前线战地服务团在安徽立煌县(今金寨县)开展抗日赈灾救亡活动。他在淮头村成立了侨民收容所,收容年老的华侨和难童,仅一个多月,就收了100多位老人和难童。他们大都是回国参战的侨民的父母和儿女,很多人营养不良、生病、身体虚弱,刘恺昀尽力让他们吃饱穿暖,为他们治病,教他们文化课和唱歌,做运动。一天,有人告诉服务团有1000多难民聚在淮河边,急于从北岸渡到南岸,正在挤着渡河,不时有人坠河。刘恺昀闻讯,立即组织战地服务团人员开展救护,将他们安置在南瓜棚里。正当刘恺昀安置好一名难民时,拥过来一些伤兵,也挤进了南瓜棚。忽然,几架日寇的战机呼啸而来,难民不由惊慌起来,秩序大乱,东奔西窜,不少人倒入水中。刘恺昀等战地服务团成员一边安慰难民,一边紧张救护伤员。日寇发现有些伤兵混进了难民中,掠过难民头顶的敌机又飞了回来,用机关枪对难民猛烈开火,不少难民中枪倒入河中,人们乱作一团。刘恺昀一边高喊,“不要乱,不要乱”,一边背着一名腿部中弹的伤兵往岸上跑,欲再进南瓜棚时,一枚炸弹在南瓜棚边爆炸,南瓜棚倾倒了一半,难民哭声一片。刘恺昀放下伤兵正欲返身奔向河滩,这位伤员见他这么奋力救护难民,一把拽着他,要他休息一下。他替伤员包扎好腿伤后,又要去河边救护别的伤员。被救的伤员在他身后大喊:“同胞,不要再去,那里危险。”刘恺昀哪里肯听,抬头看见一名难民跌跌撞撞冲他而来,他一把抱住那个难民。就在此时,一架敌机又俯冲下来,对着他们“砰砰砰”一阵扫射,刘恺昀腹部中弹,而那个难民反倒无事。刘恺昀坚持着爬起来连扶带背刚到南瓜棚边,又一颗炸弹在附近爆炸,弹片打中刘恺昀的头部。刘恺昀倒下了,南瓜棚里的难民和伤员都害怕,四处逃跑。躺在地上的刘恺昀无人救护,也无力喊叫,鲜血直流。他试图自己包扎,但动作越大血流越多……随后,刘恺昀被队员发现了,但已血尽而亡。

一个星期后,永丰县为英烈刘恺昀举行了追悼会,他所在的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抗日战地服务团及江西省民政厅等单位派人参加,表示致敬和慰问。战地服务团成员在追悼会上介绍了他在前线战斗事迹,并送上三百块银元。江西省民政厅代表省政府宣布追授刘恺昀为“抗日烈士”。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