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剃头匠
2017-01-16 08:53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老式剃头

     

老式掏耳。      

剃头师傅是老式的叫法,早些时候称为剃头匠,改革开放后又称为理发师或美发师。

剃头的渊源已无从考究,但不论怎样,剃头师傅的出现,让人类更文明、更进步了。

记得在小时候,剃头是要请师傅到家里来的。有谁家请了剃头师傅,他就挑着担子,向主人家走来,一路上还不停地叫唤着:“剃头喽,剃头喽……”在过去,剃头师傅多半是年纪较大或劳动能力较弱的人。他一头挑着木柜子,另一头则挑着一个特制的脸盆架。柜子既是一把折叠椅,也是一个工具箱,座板下面有抽屉,装了剃刀、推剪、剪刀、篦子、梳子、刷子、围布等。脸盆架上搁铜脸盆,脸盆里放着一叠毛巾,脸盆下是生着火的炉子,还有木炭、蒲扇等。

在我的记忆里,吃这碗饭的手艺人大多数是祖传的。他们不但推、刮、剪、洗的手艺精湛,对修眉、掏耳等更有一手。印象最深的当数剃头师傅的行头了,尤其他那把锋利无比的剃刀,我就非常想拥有一把,幻想着可以用它来削弹弓、做陀螺等;还有就是篦子,那会儿我们村里女孩多,那些不爱干净的小女孩,头发里经常长虱子,要是知道剃头师傅来了,她们家的大人们总要借来剃头师傅那把比梳子密实得多的篦子,为自家的孩子篦虱子。每每这时,爸爸妈妈就会把我们拉得远远的,生怕虱子会“飞”到我们的头发里,现在想起来还觉着头皮发麻。

那年头,村民剃头都是他们常年包下来,收费也不是剃一次收一次钱,一般是到了年终,他们才会挨家挨户地收账。给付的钱也是五花八门,有的给相值的工分,有的给现金,也有给鸡蛋相抵的。

当时的发式,也不外乎就是平头、锅盖头、光头几种,最神气的要数三七分头型了,这类头型一般的人是不敢理的,只有那些看上去有些“吊儿郎当”的年轻些的孩子,不顾父母的反对,顶着个三七分头招摇过市,眼馋得我们只能在暗地里羡慕。但不论剃什么发型,剃头师傅都能自如地操作。剃头师傅最忙的时候是腊月。从腊月二十左右开始,他们的生意就火爆起来,剃头师傅也就靠这年关前的十天半月积攒些钱,因此“挑灯夜战”是常有的事。因为在我们农村有个不成文的习俗,过年的正月里是不能剃头的,需要过了农历的二月二“龙抬头”的那天才能剃个“过年头”。

记得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年春节前夕,回老家探亲时正逢集日,街上人来人往,拥挤不堪,街道两旁除了林林总总的商店批发部外,就数理发店、美容美发店及洗脚房的人最多了。这些店铺内虽然设施齐全,但于我来说,却怎么也找不回小时候剃头铺的那种感觉了。

在父亲的引领下,好不容易在街市的一个僻静处看到了一个剃头铺子。剃头的师傅是位老人,老人告诉我他姓郭,做这门手艺54年了。我环顾店里,因为是春节前夕,来店里剃头的人还真不少,但都是一些老者。因为老人技术精湛,态度热情,收费也便宜,不难看出这些顾客必定是经常光顾的老主顾。老人使用的剃头工具还是老的手推剪,剪完后,修面、洗耳、按摩一样也不落下。每剃完一位顾客,他便会吆喝一声:下一位请嘞!

如今,剃头师傅挑着担子走村串户的少了,而新兴的理发师懂得捏、拿、刮、捶、掏、按、剔等技艺的人也不多了。这些传统的剃头师傅和他们手中的技艺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