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状元老成曾雅彦
2016-06-06 08:34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明成化十四年(1478)仲春时节,泰和县得到来自京城的特大喜讯:曾雅彦金榜题名高中状元。消息很快传遍城镇和乡村,全县一片沸腾,特别是距县城60里远,位于东南边的南坑村,村民更是欢天喜地。周边十里八乡群众也奔走相告:“南坑那个挑盐卖、贩猪仔的独眼龙中状元啦!”矢志不渝中状元

明洪熙乙巳年(1425年)九月初七日,曾雅彦出生于泰和县云亭乡二十三都一个叫南溪的小村庄(今属沙村镇坪洲村南坑),其父曾广相是个普通农夫兼泥匠,请私塾先生按照家族排行为小男孩取名为雅彦,学名曾彦,字士美,号南洲。曾雅彦是家中长子,从小聪明伶俐,七岁就进入村里的私塾读书,思维敏捷,过目成诵。10多岁时因有了多个弟妹,便辍学在家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从下地抓猪草、上山砍柴,到春播、秋收的田间农活样样会做。劳动之余,他刻苦学习,每天晚上点燃用松树芯劈成小条块的燃料照明,读书写字到深夜,第二天东方破晓时候又最早出现在田间地头。曾雅彦十七八岁时跟着同伴到今天的青原区将小猪仔挑回泰和,卖给老表家。后来还到赣州挑盐回泰和卖。尽管要挑上百斤重担,每天走一百多里路,但他仍不忘学习,途中休息时就拿出手抄的书本来读,同伴催促才起身赶路。

据1940年《南溪曾氏族谱》中《南洲公学士传》记载,曾雅彦20岁开始树立自己的理想抱负,认为不能一辈子呆在家乡这个小天地中。他对同伴说:“丈夫当以显扬为志,安能郁郁故土?”他决心求学图功名,只身来到泰和县城求学。25岁时考入吉安府办学堂,他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所作诗文常常得到先生表扬。但是,当时巡抚仕郎杨公宁主持江西乡试,“累科皆为上官所取”。曾雅彦几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因为他在府学中品学兼优,明成化元年,吉安府将曾雅彦以贡生身份推举到京城太学中学习,成为一名太学生。于是曾雅彦告别生活了近40年的家乡去到京城学习。太学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贡生,人才济济,他不怕自己年龄大,勤学好问,还虚心向那些年纪比自己小的先生、同窗请教,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废寝忘食学习。

明成化三年(1467年),42岁的曾雅彦终于在应天府(今南京市)乡试中榜上有名,考得举人身份。喜讯传回,乡人震撼,全家老小皆大欢喜。中了举人当上“老爷”的曾雅彦仍然勤奋学习,矢志不渝笔耕不辍。每日公务之余,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大清早就在楼台上放声朗诵诗文,旁若无人,如痴如醉。晚上不顾年事已高、眼睛不便,仍以超凡的毅力秉烛夜读到深夜。周边人问他怎么如此用功学习,他只回答:“兴趣所致。”但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曾雅彦先后三次参加了由礼部组织的会试,第三次才被录取为贡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向着科举考试的顶峰攀登。

成化十四年戊戍(1478年),曾雅彦已经54岁,还参加全国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正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揭榜后,他在该年350名进士中名列榜首、高中状元!

新科状元揭晓,人才辈出,选贤任能,举国欢喜。宪宗皇帝在金銮殿召见新科状元,曾雅彦听到传令后,快步走到殿下,赶忙脱帽行礼,皇上看到他头发都花白了,有些惊讶,说到“老成状元亦可喜。”曾雅彦回道:“少年天子赐鸿恩。”曾雅彦起身后,皇上看清其面容,又说:“独眼不登龙虎榜。”他立即回对:“半月依旧照乾坤。”皇帝高兴地点头,接着又提出几个问题,他都对答如流。在场的文武官员纷纷议论:“状元果真是才高博学,非凡人物!”忠心勤勉报国家

中状元后,曾雅彦被安排在翰林院任修撰,尽管50多岁,但他虚心向同僚学习,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每天最早到官衙,最后一个离开,“才力精健,勤于所职”,大家都被他的精神感动。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效劳,为皇上分忧。成化乙巳年(1485年),天降陨星,下陨石雨,震惊朝野。朝庭内外出现很多天兆凶险的传闻,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曾雅彦却沉着冷静,不盲目跟风,不信邪不传谣,认为只要国家政治清明,政通人和就能天下太平。他态度恳切、言词激切地果断上疏:一是请亲大臣、论治政,颁布好治理国家的方略;二是请重科道以开言路,重视科举选拔好人才,广泛收集各方面言论和建议。这些均被皇帝采纳。之后,国家安定天下太平,那些谣言不攻自破。

成化丙午年(1486年),曾雅彦任翰林院修撰已九年,业绩显著,名声远扬,本来皇上要给他加官进爵,但当时有佞臣在皇帝面前进谄言,诋毁曾雅彦。因此,曾雅彦只任命为南京翰林院侍读,食俸从五品。戊申年(1488年),孝宗皇帝即位,年号弘治,颁发新政,驱逐奸佞,励精图治。弘治皇帝赏识老成持重的曾雅彦,特发诰命一则,钦点他参与修撰《成化实录》。皇帝敕曰:“国家简文学之士,列职史馆,所以备纪载之公,以传信于天下后世,厥任重矣。非得学问开博,操履端谨者,弗轻畀焉。尔翰林院修撰曾彦,早以明经擢魁,廷选列官史局,历岁亦深,纂述惟勤,况宜厥用。赐恩宠以旌尔劳,兹特进尔阶儒林郎赐之勒命,以为尔荣。尔尚勉于德业,明足以烛理,道足以适用,智足以知周,文足以华国,若古之所称良史可也,岂徒优游以养荣而已?尔其钦承,益隆后效。”60多岁的曾雅彦又老当益壮,一丝不苟修撰“成化实录”。修成后,进为左春坊左谕德,食俸正五品。

曾雅彦感恩图报,积极向皇帝进忠言献良策,为华夏社稷黎民苍生而思虑,先后又三次上疏:一是请免假称皇亲的李祖旺父子死罪及请行久任之法;二是请每遇朝之暇,宣内阁及各衙门大臣面论政事利弊,决意兴革,勿事虚文;三是请宽御史李兴、彭程、谢莹三人重罪,以存大体。这些建议都被弘治皇帝准允采纳。

明弘治壬子年(1492年),曾雅彦拜官为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掌院事,他不顾自己年近古稀,恪尽职守,廉洁自律,整顿院务,完善各种条规,倡导勤俭节约之风,组织人员修葺楼宇厅堂,不饰奢华,只求朴素实用,还亲自带头整治院容院貌,修补道路台阶,清除杂草垃圾,不到一年,南京翰林院政务井井有条,院容焕然一新。任掌院事期间,曾雅彦三次主持了地方省府乡试的评卷工作,他亲自拟定评卷标准,组织人员按照规定严谨评阅考卷,既做到公平公正又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公榜后社会反响很好,莘莘学子都心悦诚服。正是“三持衡鉴桃李馨”。孝悌谦恭传美名

曾雅彦对长辈孝敬尊重,待弟妹友爱笃至。他中举后不久父母去世,他作为长子将家产五兄弟平分,自己没多取一丝一瓦,乡人都称赞他公正厚道。他尽心照顾弟妹家庭,视侄子外甥如己出,有时宁肯自己的小孩挨冻挨饿,也要照顾弟妹家。勉励晚辈要勤劳善良,发奋读书。休假时候亲自教诲晚辈习字、解经书。南坑村在曾雅彦的倡导带领下书声琅琅,崇文尊师之风蔚然,明清时期先后有多人考中举人、进士。曾雅彦对待叔父十分敬重,视之如父。在翰林院任职时,每领到俸禄或得到皇上嘉奖的钱物,必派专人快速送一部份回老家,孝敬叔父,并分与弟侄。叔父七十大寿时,广泛向同朝名人请求作诗文、写字屏,送回南坑老家为叔父祝寿。

弘治壬子年秋,顺天府(今北京市)请求朝庭派员下去主考乡试,因为曾雅彦在翰林院时间久资格老威望高,而且学问渊博,为人正直,坚持原则,处事低调,朝中不少阁老、大臣极力向皇上推荐由曾雅彦前去主持考试。但他以有一侄子将在那里参加这次考试,如实向皇帝上疏,自己要求回避,希望不要派去主考。皇帝应允并对他的行为予以嘉奖。后来,他的侄子在顺天府乡试中举。朝庭上下对曾雅彦的品行愈加钦佩。

曾雅彦“交朋友于诚信,不涉城府,在吏局尤谦谨,处乡党尤忠厚”。他在京城的所居,专门拿出几间来接待乡人,家乡人有事到京城找到他,都招待膳宿,有的住十天半月也不收分文住宿费,而且对经济十分困难的乡人,主动借钱给他,到那里不适应水土气候而生病的,及时派人送去就医。家乡人对他感激不尽,他的美名在家乡广为流传,乡人把他的居所称为“义楼”。功成名就归故园

明弘治十年丁巳(1497年),年近73岁的曾雅彦向皇帝奏请退休,告老还乡。

曾雅彦回到阔别30多年的家乡———南坑村,住在南薰楼。该楼坐北朝南,前方是一排游龙状起伏小山,山脚一湾溪水汩汩向南流淌,远眺笔架山屹立前方;楼后是该村的后龙山,连接着无数起伏的山岭,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山际线犹如汇成波涛万顷的大海,村庄的右边是被群山围着的一片良田。他在楼门上亲自书写一副对联:“尚诗书琴瑟之清素,远钟鼓纨绔之哗喧。”当时,本县同僚杨导写的《南薰楼记》中有:“夫南薰楼者,东南之风可以解愠,南风之时可以怡情。楼之建,非以避风雨代居室,将以畅心情、节劳佚而游观也。楼之制,丰不及靡,约不涉陋……”曾雅彦热爱这片故土、这方山水,在楼上远望、沉思,著书作文,淡泊明志,潜心学问,将大半生所著诗文加以整理补充,汇编成《申晚集记》,他的文章朴实无华不事刻削,而结构严谨,思维缜密,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弘治辛酉年(1501年)六月十四日,曾雅彦走完了他77年的人生旅程。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