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人文史话> >正文
“东方的雪莱”王礼锡
2015-12-01 14:29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刘忠明

有着“东方雪莱”之称的爱国诗人王礼锡,安福县洲湖镇人,字庶三,1901年3月出生。7岁丧父,自幼跟着祖父学习诗文。10岁时就能写出清新流畅的小诗:“菊花开,隐者来;一枝香,揣入怀”。12岁时,他在故乡复真学校读书,重阳节,师生们到风景秀丽的武功山游玩,校长以秋景为题令每人作诗一首。王礼锡稍加思索,随口便吟出:“昨朝君入市,途中草木枯,借问傲霜菊,留得一枝无?”引得老师、学生一片赞叹。

1918年,他就读于吉安师范学校,因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要求学校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被学校开除。后转入抚州师范及南昌心远大学学习。离开大学后,他当过中、小学教师,新闻记者。在这些岗位上,他孜孜不倦,潜心钻研,致力于新、旧体诗及小说的创作。大革命时期,王礼锡参加了国民党,从事农民运动,曾当选为江西省党部的农民部长。1926年,他与毛泽东、李汉俊、陈宪文等筹办湘鄂赣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主编宣传农运的刊物《血汗》。

王礼锡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青年才俊,他头脑清醒,是非分明,决不阿谀逢迎,媚上取宠。

他虽在组织上参加了国民党,但对国民党内反动势力倒行逆施的反共、卖国政策,始终持反对态度。“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他正在南京国民党政府军委会总政治部宣传处任职。当他看到反动当局在上海屠杀大批共产党人和工人群众,无数革命者、爱国志士纷纷倒在血泊之中,而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却步步退让时,愤而离开南京,弃职返乡。在南昌,他被杀红了眼的刽子手也当成共产党,准备下手谋杀,幸亏有人送信,才得以逃脱。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疯狂向上海进攻。当十九路军在淞沪浴血抗战时,王礼锡和他的夫人陆晶清女士,约胡秋原、彭芳草、梅龚彬等人,夜以继日地进行战地采访,赶写报道,向上海人民传递战事的最新消息,歌颂浴血抗战的爱国将士,鼓舞了上海军民的抗日斗志。

王礼锡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也是一位不断探索、追求真理的社会活动家。从1929年下半年起,他应陈铭枢之邀,主持神州国光社编务达四年之久。在他任职期间,神州社先后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鲁迅的部分著作以及一批美学及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由于出版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左翼作家的文学作品,触犯了国民党当局,王礼锡被“蓝衣社”特务列入暗杀名单。面对国民党的疯狂追捕,王礼锡与夫人被迫于1933年3月离开祖国,流亡欧洲。

王礼锡夫妇虽远离祖国,仍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和国际反侵略活动。1936年9月,他出席了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他在大会上发表演说,提出中国政府应停止内战、建立全民联合战线一致抗日。1938年2月,他联络国际知名人士,在伦敦召开了“救中国救世界和平大会”,有35个国家、25个国际团体的代表参加。他和吴玉章、陶行知等代表中国出席,会上通过了援华抗日的总决议,其后在英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运动。

不久战事紧张,广州、武汉相继失守。英国首相张伯伦与希特勒签订了《慕尼黑协定》,与法西斯妥协,英国反侵略运动趋向低潮。国难当头,使命在肩,王礼锡夫妇决定回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10月,英国友人已得知王礼锡夫妇即将回国参加抗战的消息,为他俩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欢送宴会。王礼锡在宴会上满怀革命激情朗诵了自己告别伦敦的诗作《再会,英国的朋友们》,其中一段写道:

……一块砖,一滴血,

一个石头,一颗心。

我去了,

我去加一滴赤血……

1939年元月,王礼锡回到抗战的陪都重庆。重庆文艺界著名人士郭沫若、老舍、胡风都前来与他亲切交谈,谈文艺如何为抗战服务,如何在抗日宣传中发挥作用。4月,在重庆举行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第二次会议上,王礼锡当选为理事及国际宣传委员会主任。5月,日寇对重庆狂轰滥炸,他住的房屋遭炸弹击塌。他又看到儿童保育院那些在日寇炮火中失去父母、亲人的儿童,心中翻腾着仇恨的怒火,写下了《深仇》《五月三日》两首长诗,表达了他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及抗战最终必胜的信心。6月,“文协”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到抗战前线访问。在前线访问的日子里,王礼锡行军、访问、整理笔记、写作、开会、宣传,一路上披星戴月,废寝忘食。8月18日,访问团到山西夏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中心 区访问。当时团员们头顶炎炎烈日,浑身汗水淋漓。到达中心区,个个顾不得休息,立即步入准备好的会场。那是一间门窗朝西的农家小屋,十几个“牺盟会”的干部和13个访问团成员挤坐在一起。屋子闷热得像是冒着热气的蒸笼。王礼锡和团员们在这个小屋中,与“牺盟会”的干部进行了三个小时的交谈。当他们途经驻地附近一条清澈的小河时,又热又乏的团员们纷纷脱去衣裤,跳进冰凉的河水中,痛快地洗起澡来。王礼锡也随着脱衣下水,和大家一同冲洗。当晚他就感到浑身恶寒发热,躺在床上,头脑昏眩阵阵。经战地军医及三十七军军长赵寿山派来的医生诊治,当时诊断为暑湿感冒,用过散寒除湿的药,但病情未得到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带病拄着手杖去拜访赵寿山,表示谢意。后来,他的病情日益加重,访问团决定将他转送到洛阳治疗。

王礼锡躺在担架上,渡过黄河,8月25日到达洛阳。经当时洛阳最好的教会医院紧急诊治,发现他身上出现了黄疸,病情危重。在神智不清中,他还用断断续续的话嘱咐葛一虹等人:“继续你们的工作,不要因为我而受影响。”8月26日凌晨5时,王礼锡因病重医治无效,离开人世,随后葬于洛阳龙门西山,与东山琵琶峰唐代诗人白居易墓遥遥相对。王礼锡,东方的一个才子,用他的行动实践了他的诺言:为了祖国的新生,奉献了他的“一滴赤血”。

责任编辑:王志峰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