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图说庐陵> >正文
为富且仁济厚生
2015-12-01 14:30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为富且仁济厚生

—— 泰和“刘百万”传奇

欧阳和德

    中国传统社会的轻商观念根深蒂固。对于富商巨贾,无论官方编史志,还是民间修的族谱,或极少记载,或语焉不详,顶多记载其向朝廷购买的所谓“官衔”。然而,他们中间一些人,也有跌宕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也有行善的仁心义举,却只存于民间零星的传说。如今,时代不同了,他们的事迹理应得到及时的发掘整理。

—— —编者按

泰和县玉华山南麓有一个凹谷,周高中低,形似灯窝,山清水秀。每到秋天,橘红柚黄,硕果压枝,香飘四方,人称“橘园村”,隶属上田乡。上一个千年的曙光初照时(北宋皇祐年间),该县沿溪乡早住村村民刘天茂迁来此地。北宋末年,村人刘廷隽进士登科,村又誉为“登科里”。

千年之后,一个叫“厚生”的人,再次让橘园闪亮起来。

生养身世

公元1875年,光绪元年十一月初三日,风雨如晦。橘园村村民刘道心家生下了第二胎,而且是双胞胎。母子平安,让刘道心一家备感欣喜,唤先落地者为“前生”,后落地者为“后生”。然而,欢喜才没几时,这小两口就犯愁了:这对小家伙投得真不是地方啊!本来贫困的农户人家,如何供养三个儿子?全村人也为之着急,叽叽喳喳地议论开来。有个人出了个主意:“隔壁的杏岭村刘芳万家境富裕,正为无后嗣发愁,是我们的同宗同房,能否过继一个给他家养?”此建议一出,就有好事者两边撮合。刘芳万曾经在曾国藩幕下,因有功,在淮扬一带谋得了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差官,家道殷实。他也曾先后有过几个孩子,可都夭折了。想想自己年事已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忧虑逐渐漫上心头,这“抱养”正合心意。几天以后,刘芳万前往刘道心家访看。在祠堂旁的一个破落茅屋里,他见到了这两个躺在摇篮、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一模一样,莫分伯仲。他随手抱起一个,那孩子却哇哇哭起来。他于是放下来,抱起另外一个,这孩子非但不哭,反而“呵呵”笑。“这孩子算是缘分了”,刘芳万就这么抱定了。

这孩子正是“后生”。

就这样,不及满月的“后生”出嗣到了刘芳万家。由于性情乖巧,很得芳万夫妇的欢喜乃至宠爱,“后生”幸福地生活着。老祖母甚至断言“此孩儿必将福荫于我家”,临终前还叮嘱家人一定要善待这孩子。转眼要上学了,刘芳万是个体面人物,得给孩子取个文雅的学名,以图出息,于是依谐音改“后生”为“厚生”,送去就读私塾。1885年厚生11岁时,随刘芳万居住扬州。1888年厚生14岁时,刘芳万告老还乡,厚生也随之归乡。1889年,15岁,辍学。前后断断续续,厚生读书不到八年。但凭着勤奋好学和聪敏天资,厚生对诗书、算术都有一个比较多的了解,也为其日后人生观、事业观、义利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外出学商

楞青之时就辍学在家,厚生在晃荡些啥呢?无从知晓。不过大概也不外乎农时莳田割稻,闲时下河摸鱼、稻田捉蛙之类。偶尔,也可能与小伙伴们到不远的泰和县城去看看,虽然不及扬州繁华,也不乏新鲜刺激的事儿,比如听个戏、看个杂耍什么的。但可以想象的是,一个背过不少诗书、见过外面精彩世界的少年,有着怎样渴望和躁动。对此,养父是看得清楚的。他意识到,如果不尽快为厚生寻找出路,宽裕的家境,祖辈的宠爱,交友的不慎,都可能使厚生逐渐沾染到一些纨绔子弟的恶习而毁一生。机遇终于来了,1893年厚生19岁时,刘芳万的姻亲、厚生叫太表伯的萧筱泉从湘潭回乡,见厚生“年少笃诚”,非常喜爱,于是带着他去往湘潭学经商。说到萧筱泉,就要交代一下吉安人所共知的“萧百万”了。他原名萧云浦,字绍芬,与吉安县的巨商周扶九合作经营盐号、银号而成巨富,在全国许多地方都设有分支,其家族兄弟、子女也因而经商致富。萧筱泉大概是萧云浦的堂兄弟。厚生随萧筱泉学商,从此傍上了萧府。而这一傍,也就决定了他的终生命运。

说是“学商”,其实就是帮工学徒,而旧时学徒之艰辛,非今人所能理解。但厚生异常地勤勉刻苦,只半年时间就通晓了算术、书札及商务知识,深得筱泉的器重。第二年,便被委以“商行办公室主任”,可谓少年得志。见得厚生事业日进,刘芳万也喜不自禁,决计为他完婚。1892年厚生22岁,归里成亲。本是双喜临门,却不料新婚燕尔的厚生,一段时间耽于儿女情长,找了一个借口辞去商行之职,在家闲赋。刘芳万急了,一边百般规劝,一边请求萧筱泉原谅。最后,幸亏萧筱泉这个“太表伯”宽宏大量,再次收录了他。从此厚生洗心革面,学习商务,逐渐成为商行的骨干。1906年,厚生32岁时,萧筱泉念及其忠心耿耿十余年,推荐他前往扬州,辅佐太表伯、盐界领袖萧云浦。厚生从此进入了萧府商界的核心区域。

“萧百万”云浦先生是当时商界领袖,刘厚生年轻有才且忠诚厚道,二人又是亲戚关系,于是相得甚欢,“名为主仆,情为血俵”。厚生也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竭尽才能,任劳任怨。这个时候,厚生的人生观已经成熟,他经常警示告诫自己:“凡百事业必从艰苦中得来,方能长久。”正当厚生事业兴起之时,大老板萧云浦却于四年后去世了。第二年,又发生了辛亥革命,国内形势动荡,萧府商行难以维持,于是家财分立,各自经营。厚生只是个打工仔,眼见老板家事业分崩离析,徒奈何?只得回到家中。

商海沉浮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是良材总会出头”。又过了四年后,即1915年,厚生40岁时,命运再次出现大转折。萧云浦的遗孀、渔家姑娘出身的翟夫人不甘萧府家业的四分五裂、商界沉沦,乃命儿子萧雨甸、萧泽民创设“瑞丰祥”盐号,意图东山再起,又延请叔叔萧衡才为总经理,刘厚生任副经理。1919年,萧衡才因为亏损太多而辞职。翟夫人坚韧不拔,不甘终止,遂任厚生为总经理,独任大事!

从学徒工到管家,到副经理到总经理,一步一个脚印,厚生终于登上了人生事业的巅峰。重任在身,他殚精竭虑,知恩图报,把“瑞丰祥”盐号经营得井井有条,又大胆在长沙、汉口两地分设盐号,扩展业务,使之蒸蒸日上。

泰和县至今有“先有萧百万,后有刘百万”的传说。此时的厚生虽然位居总经理,但毕竟还只是一个打工仔,至此尚未见其“百万富翁”之行迹。何以被称为“刘百万”?又是在何时成了“刘百万”的?坊间传说纷纭,史料上也没记载。但在厚生之长子刘建鸿的《家君事略》中,记载了一句简短而意味深长的话,或可作为佐证:“丁卯九年,获利甚丰,家君亦有分润,藉资而蓄”。意思是说:1927年,“瑞丰祥”盐号大获利润,厚生也分到不少红利,从此积蓄了不少钱财。这其中发生了怎样的商界传奇?在今天的橘园村,有一个长者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是否就是这个传奇—— —厚生见盐价正涨,自作主张,买下10张盐票!要知道,当时1张盐票价值上万银两,可购盐的数量须用60艘船装载。拥有1张盐票,已是富豪之家。而厚生竟然一次性购进10张!而购进之后,盐价又大跌,濒临破产,为此萧家兄弟简直气得脸铁青,刘、萧两家几近情绝。厚生也自认倒霉,许诺以一生的仆役来偿还自己的失误与愧疚。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年后,由于局势的动荡,盐价又暴涨十数倍,10张盐票的利润可想而知。出于对厚生的财运和过人的胆识的欣赏和奖赏,萧府(翟夫人)慷慨答应无偿给予厚生3张盐票。拥有本值上万银元一张的盐票3张,再加上其暴涨十数倍的利润,厚生之有“百万“之名,或来源于此时此事。

这个虚虚实实的故事,让今人遐想—— —1927年,中国国内局势发生了怎样巨大的动荡,以至于引起商界特别是盐界的巨大共振,造就了多少巨商大贾?又使多少人饮恨?此后经年,由于时局动荡,“瑞丰祥”盐号每况愈下,以至于“六年之间亏损十余万金”,厚生多次请辞,均未得允。1938年,厚生63岁,告别了他孜孜经营的“瑞丰祥”盐号,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杏岭村,就再也没有出去经商了。1944年春天,“瑞丰祥”盐号在扬州、汉口、长沙的船只均先后遭日寇飞机轰炸,毁船一百多艘、盐数千吨。1945年9月,临近中秋的一天,厚生病逝于他的养大成人地—— —杏岭村,葬于杏岭之吊钟山。

德风仁心

刘厚生经营成功之道,确有“机遇”、“爆发”之处。但仔细审度下来,还是能发现其具备不少规律性的必然,除了出身贫寒、勤奋好学、坚忍不拔等之外,以下的特点也是他成功的秘诀——

其一,是他具备的大局观念。厚生的确拥有过人胆识和政治智慧。他“遇事秉公,能见其大”。那些年,盐界积重难返,频繁议论改革。厚生的观点是:“凡是改革国家大计,要在利国福民,不病于商事,方能易行。若徒逞一己之私,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殊非能持大体者,所为恐亦非时势所可。”闻者咸服其卓识远见。

其二,是他的忠心耿耿。厚生既然被称为“百万富翁”,后人往往误以为他是自己做老板。但总计厚生的事业经历,从商四十年,其中治盐就达三十年,从一而终地追随着萧府。即使自己已经腰缠万贯,依然把自己视为一个忠实的管事,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德。

其三,是他选对了渠道。自古以来,财富始终是人们的追求,即使圣贤如孔子,也同样“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而致富的渠道,往往都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2600年以来,几乎非盐铁莫属。厚生的成功,也是走的这条路。

其四,是他勤俭持重的品行。厚生一贯自奉简朴,省吃俭用,从不乱花钱。在歌舞升平的淮扬地区三十多年,他从不涉足风月场合。当时有个叫“袁公南”的名人曾经感叹:“际此时,当交游逢场作乐,虽贤者亦不免。不意盐业中还有如此圣人!”他也不像时人一样用金钱去结交权贵以邀荣,他六十大寿时为他祝寿的人员中竟无一人是高官,即可为证。与他的太表伯萧云浦喜爱古玩字画不同,他没有什么其 他的嗜好。他唯一的“嗜好”,是因为深切痛惜自己少年失学而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研究医学。他信奉“医能救世”、“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其五,是他的和睦敬孝。厚生一生心正、口直、心快,不苟言谈,而性格更是纯朴笃诚。对待养父母,他克尽孝道,伺候、奉养、祭奠之敬,超过亲生父母,乡里无不称道,赞为罕见。厚生有一房夫人颇有传奇色彩。泰和县南溪乡有一汤姓人家,家庭原本殷实。却不知何故,家道式微,穷苦潦倒,但大户人家的面子又不肯丢了,以致没落到俗称“女大宁不嫁,男大宁不婚,丧者宁不葬”的田地,汤家有女,原本属于“大家闺秀”,直到40岁还待字闺中,连父亲死后都无钱安葬,却依然心气高扬,非良士俊杰不嫁。厚生听人谈及,奇之,乃密往探访,发现其果然德貌双全的女子,遂下重礼以聘。而汤氏果然也不负厚生,不仅为厚生生下一子,还佑得厚生商场顺意,身体康复,颇似诸葛孔明之有黄娇,后汉梁鸿之有孟光。

其五,是他的乐善好施。仅有文字明确记载的厚生善举就不胜枚举。而访诸不同人群,会有不同或更多的关于厚生行善的传说,以至于必须用如下单独一个篇章来叙述了。

热心公益

出于天性宅心仁厚,也出于诗书教化,更出于是感恩回报,厚生一生乐善好施,热心各项公益事业。兹列举一些:

1912年壬子,归乡,见宗祠年久失修,即将倾圮,独出资4000余银元修缮;

1915年夏五月,赣江发大水,泰和县城防洪堤决口,两岸低洼地域顿成一片泽国,冲毁房屋4万余幢,人畜物产损失无数。厚生妻曾氏一面腾出所有房屋接纳灾民,一面紧急致电在扬州的厚生。厚生在嘉许曾氏的善举后,当即回电:“凡救一人者,奖大洋两块;凡被救者,也发大洋两块以安顿。”赖此,泰和县城附近得救者无数。为帮助乡人灾后自救,厚生购稻谷数千担作种粮,赊借给乡农,许诺:“秋收后能还则还”。秋收后,还粮的乡农发现,厚生家收粮的斗中间填了一个鼓,实则只回收了八成粮;

1925年乙丑,独出资2000余银元修缮族谱;

1928年已巳年陕甘大旱,饿殍遍野,人饥相食。厚生恻隐之心顿生,捐1500银元于上海红十字会;

1934年前后,江西难民流离失所。厚生邀在扬州的湘鄂两院四岸盐商捐数千金;

1938年,在橘园拆旧建新,共建燕尾垛房屋9栋,一栋赠给胞兄,一栋赠给堂兄,另外7栋赠给原住户;在原生地橘园村,设立基金,规定:凡家贫而至不能上学者、不能婚嫁者,每人资助200银元。抚恤鳏寡孤独病者不下四五千银元。至于捐助给乡人就急,即使成千上万也不吝惜;

1940年10月,中正大学迁杏岭,厚生自己停止新建别墅,将所准备的砖瓦木料,悉数无偿捐给中正大学建校舍;

此外,厚生还捐资修缮县敬老院,修复县城,修长湖村至县城桥,铺路基6华里;铺橘园到县城石板路,铺梦陂村十八步石阶和7华里的路基石;修建华侨学校,为学校购置书籍。他还在家中常备“万金油”、“十滴水”、“人丹丸”等常用药品无偿散发给当地群众。

古往今来,富者不计其数。前有陶朱三聚三散,孔子高徒子贡“亿则屡中”冠盖连属。后有沈万三、胡雪岩、张謇、周扶九等,均富甲天下。然厚生以不厚之财富、管事之身份,而得“百万”之称,并受称颂至今大半个世纪,何也?以其仁达而乐济苍生也。

厚生,字学仁。“后生”为“厚生”,虽一字谐音之改,“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核心价值取向立现,也足见其养父芳万的良苦用心。而这“学”字,既是其宗族辈号,但亦可理解其“学仁、求仁”之人生追求。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又曰:“我欲仁,则斯仁至矣。”厚生少年时期,曾经寒窗八年,乡人文天祥“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人生终极意义的拷问,在厚生心中烙下深深的印痕。他曾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若行与书背驰,虽读破万卷,又何益?”。

综观厚生一生,虽聚财于市场无常,而其扶贫济困,履善积德,更似能诠释“富”与“仁”之相辅相成。最令人嘘唏的,当是其“瑞丰祥”盐号衰于日寇入侵,而终毁于日本轰炸。国恨家仇,厚生切齿之痛,可以想见。厚生得见日人投降、国人雪耻,应可瞑目了!

古语有道:“聚财无常,唯学无涯。”厚生虽曾聚百万之财,但始终认为“多留私财,其实是遗子孙之祸。子孙应治学持家。”因而千金散尽,遗爱人间。所幸厚生子孙有出息者众,而多以学者著称,从而走出了“富而骄奢”、“三世而斩”的历史魔圈。厚生若得闻,或可长慰。

责任编辑:王志峰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