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吉安网 > 首页 > 头条 > 永新扶贫开发工作实现新跨越纪实

永新扶贫开发工作实现新跨越纪实

时间: 2013-1-22 9:00:15   来源: 井冈山报   作者:

吹响新号角

———永新扶贫开发工作实现新跨越纪实

     □彭海涛、龙天然、龙艳红

近年来,作为国定贫困县、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永新紧扣国家扶贫政策,从劣势中找优势,在困难中想办法,吹响了扶贫攻坚的新号角,实现了扶贫开发工作历史性的新跨越。

    集团作战:树立“大扶贫”理念

    步入“十二五”,永新的脱贫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全县省级重点贫困村133个,其中65个纳入国定贫困村;贫困人口10.3万,占农村人口的24.73%。如此严峻的形势,仅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是无法改变的。永新创新机制,树立“大扶贫”理念,跳出扶贫看扶贫,站在全局谋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

    该县上至县级领导,下至普通党员,联合起来集团作战:每名县领导挂点一个贫困村,党政机关与贫困村、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科级干部与贫困学生结对扶贫。2011年以来,该县已安排162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到133个贫困村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组织2350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开展“1+1”结对帮扶活动,帮扶资金达120余万元。同时,动员非公企业、社会团体等力量加入,目前已有20多个非公企业以及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团体加入扶贫队伍,或提供扶贫项目,或帮助解决就业,或走访慰问贫困户,实现了对口帮扶的全覆盖。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该县还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时刻尊重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体的意见,集民智、民力、民资于一体,合力推动扶贫工作深入开展。据悉,该县农民每年为支持扶贫项目实施投工投劳达到26.8万个工作日。

    重磅出击:发挥聚集效应

    里田镇草市坳7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三清三改”,凸显整村推进示范效应;高桥楼龙江村荷树坪在荒地上建起了一个“庄园”式新村,呈现移民搬迁扶贫的硕果;禾川镇芦塘村高标准打造秀美村庄,体现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结晶……扶贫开发不仅需要实干,还需要善干。该县一改过去“撒胡椒面”的扶贫方式,将各项资金捆绑成“重磅炸弹”,一次性彻底解决好重点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问题,促进扶贫开发工作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年年治穷不断根”的窘境。

    “十一五”期间,该县425个新农村建设点有近300个安排在贫困村内,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成功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实现资金利用效益最大化。去年以来,该县整合新农村建设、以工代赈、农业开发等各类涉农资金,实行“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水池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着力打造了烟阁乡罗家坪村、埠前镇高贤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移民搬迁等亮点和精品工程。该县以133个贫困村为主战场,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160万元,在综合条件改善、设施完善、产业发展等方面安排扶贫项目532个,以整体推进的方式强势推动扶贫开发工作走向纵深;对居住环境恶劣、发展空间基本丧失的弱势群体实施整体搬迁,在公路、圩镇、工业园等附近规划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实行异地发展致富,目前已有301户1276人彻底拔掉了“穷根”。

    授之以渔:培植致富产业

    “产业第一,能力至上”,这是永新近年来提出的扶贫工作新理念。发展产业,是该县扶贫开发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的关键一环。该县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产业基地为纽带、培植种养大户为基础的模式,深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以“一村一品”建设为主抓手,在整村推进资金中安排10%至20%的资金用于发展蚕桑、绿色大米、大棚蔬菜、油茶等产业,打造产业重点乡镇、重点村,培育重点户,全县扶贫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该县蚕桑面积达到2万多亩,无公害蔬菜达到10多万亩,绿色粮油面积达到30多万亩,农民每年人均增收达800多元。同时,该县通过扶贫项目贴息借款等政策,倾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公司+农户”扶贫格局不断扩大。如今,该县拥有市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4家,其中鑫阳光制革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金给银不如给技在身”。该县通过科技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和创业技能。以“雨露计划”为平台,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去年以来共投入培训资金140多万元,累计培训转移2235人,向非农产业、县外和县内园区企业转移输出2146人,转移输出率96%,带动近2万贫困人口脱贫,基本实现了“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

责任编辑: 京敏

相关新闻

中国吉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中国吉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吉安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吉安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96-825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