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新闻网新闻

【报告文学】魂兮,归来

亲,暂时无法评论!

编者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战争年代,无数英雄烈士为了革命事业壮烈牺牲,秘密埋葬。迎回烈士遗骸,是对英烈的崇尚,对英灵的担当,也是一种革命信仰。“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近一个世纪的寻找,如今,“飞将军”黄公略遗骸终于从山野回到烈士陵园,回到他昔日战友的身边,回到共和国的旗帜下!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英烈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后继者们将铭记英雄先烈,传承精神火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2024年9月25日,星期三,雨。这一天,正是87年前八路军115师取得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利即平型关大捷的日子。

这一天,青原区东固革命烈士陵园内,青松挺立,哀乐低鸣,天地同悲。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吉安市委、市政府,驻地解放军、武警部队负责同志,老战士等退役军人代表、黄公略烈士亲属和湖南家乡代表、部队官兵代表以及各界群众代表等约300人参加。仪式最后,大家眼含热泪,心情沉重,缓缓上前,向“黄公略烈士之墓”鞠躬致敬,然后将手中的菊花整齐地摆放在墓前,与烈士告别。

在黄公略逝世93年后,将军英魂终于从山野回归烈士陵园,回到他昔日战友的身边!

黄公略,著名红军将领、军事家,平江起义领导者之一。他还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在红军时期,黄公略的名字曾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并列为“朱毛彭黄”。

黄公略是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的,至今已93年多,为什么现在才举行遗骸安葬仪式?记者经过多方跟踪采访,终于揭开各方前后三次寻找黄公略烈士墓的坎坷经历。

首寻无功而返

听说是寻找黄公略烈士墓,前来参会的当地十多名村民群情激昂。

有的说,将军负伤后当天下午长途奔波转移到宁都黄陂救治。牺牲后当晚被送抵东固六渡,为迷惑敌人,出殡时遗体又被转移到别处去了。

有的说,中央红军长征后,在东固即将被敌人占领前夕,当地群众怕敌人来后会捣毁将军坟,把将军的遗骨从原址中转移出去了。

也有的说,当时埋葬时就是个谜。那晚共挖了14个墓地以作伪装,其中12座埋葬的是空袭中牺牲的其他战士,剩下一座放入将军随身物品——马牌手枪子弹2颗、皮带1根,另一座才真正下葬了将军的遗体,这座坟的前方有两块硕大无比的大麻石。

……

本以为当地群众能为烈士墓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却不料众说纷纭,并没有准确的说法,让黄公略烈士墓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高书官在听完大家的意见后,郑重地说:“临终前,军长说‘就把我埋在东固,我喜欢这里的山和水!’当时为秘密行事,不好大张旗鼓去找棺材,我们用一扇旧门板把将军抬到老表家,是老表无偿让出一具棺材给将军下葬的。我记得当时过了一条小河,墓址附近有一座庙。他的遗物只有四本书、一双草鞋、一根皮带、一套灰军装、十二块银元。临终时,他把十二块银元作为党费,交给了郭天民。书、草鞋、皮带、军装送给了我,其中有三本书送给了郭天民。”尽管担任黄将军的勤务兵时,高书官只有15岁,在黄公略牺牲时也只有17岁,但几十年来,他对掩埋黄将军遗体时的情景,依然记得。

让人动容的是,一代名将,竟如此清贫。

关于黄将军牺牲的经过,1995年出版的《东固镇志》第八篇第一章《人物传》中第一个就是黄公略。上面有一段文字作了简略记载:

“1931年9月15日,在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率领部队向东固山转移,当路经东固六渡坳时,突遇敌机袭击,他立即指挥部队疏散、隐蔽,并奋不顾身地组织对空射击,不幸中弹,光荣牺牲。1931年9月21日,在兴国莲塘,毛泽东亲自主持了黄公略的追悼大会,并赠送了‘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黄公略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的挽联,对他的革命一生给予崇高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军委,十分怀念对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黄公略烈士,决定寻找黄公略的遗骨,准备将其骨灰安放于八宝山。毛泽东也发出号令,对牺牲的黄公略、左权、方志敏等杰出革命家的墓址进行寻找挖掘。但建国伊始,国事千头万绪,寻墓一事被暂时搁置。

1964年10月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第一任部长、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谢觉哉,亲自写信给时任河南省军区许昌军分区司令员高书官,要他去江西寻找黄公略的遗骨。

10月13日上午,寻墓工作组在中南海正式成立。高书官为组长,共十余人,除公安部一位同志外,其余均为科学院专门搞考古研究的专家。当天下午,寻墓组还专门把方志敏骨灰组的同志请来中南海介绍寻墓经验。当年,为了找到方志敏的骨灰,中央督办的工作组花了3个多月时间,最后成功找到了方志敏烈士的一根骨头,而且经DNA鉴定比对成功。

10月17日,寻墓组抵达吉安县东固公社,受到当地政府的热烈欢迎。离开北京前,高书官还特意咨询了陈奇涵(时为红三军参谋长)、杜平(时为红三军军医处政委)、杨世民(时为红三军军医处救护队队长)等三位将军。从他们的回忆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些线索:黄公略烈士墓址在山坡上,坐北朝南,面对齐分(即现在的赣州市兴国县崇贤乡齐分村),上有两块大石头,下有两株松树。

到达东固后,高书官发现这里已经变化很大。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可以通大型拖拉机的砂石路,过去到处都是土坯房如今新建了不少砖瓦房,以前被战火烧毁的山上早已林木参天。还有那条熟悉的六渡河,也有好几处改了道。总之,现在的模样让高书官的记忆变得有些模糊。

按照自己的印象以及三位将军的回忆,高书官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带领下,经过几天的勘察,把墓址的初定位置圈定在六渡坳张家背村的山坡上。这个地方到处都是石头和树木,不远处有座万民古寺,前面有条六渡河,面对齐分村,很符合墓址的特征。

寻墓工作组组织人力,在张家背村的山上挖了十多天,几乎把整个山坡都翻遍了,却没有任何收获。

工作组分析,认为有可能是地下党组织或当地群众,出于对黄将军的爱戴,怕国民党来毁坟,有意将坟墓转移了。究竟是谁转移的,转移到何处,已无法搞清。因为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人口变迁,山河易貌,已无处可找。或许是转移遗骨的人已死了,给后人留下一个谜,也或许是如东固老人说的原坟址的地方被山洪冲刷了几十年,已变成河滩,无法寻觅了。

无奈,高书官只好同党中央取得联系,汇报了寻墓的进展情况。中央作出指示:暂且中止寻墓,静待时机,以免造成过度发掘,给今后的寻墓工作带来更大困难。

就这样,寻墓工作组撤走了,寻墓工作被搁置下来。

其实,在高书官他们前来东固寻墓时,黄公略的女儿黄岁新本来也准备参加第一次寻找,但因特殊原因未能如愿。

时间转眼到了1985年5月,心有不甘的黄岁新带着丈夫张志强和一双儿女,来到东固。她根据高书官介绍父亲墓址的一些基本信息,原原本本转告给儿女,希望他们日后有机会一定要找到父亲的遗骸。

2019年1月,黄岁新不幸离世。临终前,黄岁新还念念不忘为父亲寻墓的事情。

至此,第一次寻墓结束,黄公略烈士安葬之谜还是成了悬念。

“黄将军,您在哪?”

党中央、烈士家乡、东固人民心心念念着!

毛泽东,高书官、黄岁新、张忠、张献华心心念念着!

再寻依旧无果

官方寻找虽然暂时搁置,但民间寻访却再次兴起。

2011年四五月间,湖南卫视准备推出一期《寻找黄公略》的专题节目,专程来到吉安采访。

尽管湖南卫视在当地采访了很多人,寻访时间也比较长,但苦于被访者知道的线索太少,所以这次寻访依旧无果。不过,这次寻访也产生了积极意义,由此引发了民间寻找黄公略烈士墓的热潮。

当年,《东固革命历史研究会》在东固成立。成员中有的是烈士家属,有的是退休老干部,有的是村支书,也有的是热心红色文化的经商人士。研究会的主要职责是对东固革命根据地、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进行抢救、发掘、收集、整理。大家在挖掘东固红色历史文化的过程中,都把寻找黄公略烈士墓作为头等大事,每一次寻访,他们都不忘向被访人打听相关线索。

东固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高度评价为“李文林式”根据地和“第二个井冈山”,陈毅元帅誉之为“东井冈”。毛泽东曾说:“井冈山、东固山和延安,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三个地方。”当年的东固区还曾被评为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仅1933年—1934年间,240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占当时青壮年的85.7%,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388人,无名无姓的烈士更多。可以说,在东固,几乎每个行政村、自然村甚至是每个村小组、每个家族都有烈士。

研究会成员走村串户采访了20多个90岁以上的老人。

翻开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东固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一书,里面记载了这样几段文字:

“从1927年9月到1935年5月,东固革命根据地从创建,到发展至全盛,到逐渐融入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不间断的、政权基本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斗争时间跨度长达八年之久,这在中国革命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东固地区作为赣西南苏区的核心区域和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成为赣西南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面旗帜,是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基础和革命中心。”

“特别是东固革命根据地处在白色政权包围之中,立足自力更生、艰苦探索而首创的四个‘第一’:第一所红色平民学校——东固平民学校(1928年9月);第一个红色金融机构——东固平民银行(1928年10月);第一个红色消费合作社——东固平民消费合作社(1928年12月);第一个红色邮局——东固赤色邮政分局(1929年3月)。这四个‘第一’,是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原创、独创,在全国苏区中是最前卫的,而且在时间上是最早的,对江西和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建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898年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农民家庭的黄公略,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同年底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1月,黄公略调任红六军军长,率部在赣西南地区艰苦作战,发展革命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使分散的游击区连成大块的革命根据地。7月任红一军团第三军军长。8月,在奇袭湖南浏阳文家市的战斗中,指挥红三军奋勇作战,歼灭国民党军三个团又一个营,取得红一军团成立后的第一个大捷。后来,在战醴陵、攻吉安的战斗中,红三军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时,黄公略以其出色的军事才华和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在苏区军民中享有崇高威信,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被并称为“朱、毛、彭、黄”。

《东固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一书中很多有关红军以及黄公略烈士事迹,就是由东固革命历史研究会挖掘整理出来的。

从《东固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书中,东固人民深入了解了黄将军的革命事迹,他们打心眼里更加敬佩这位被毛泽东3次写进诗文里的“飞将军”。黄公略烈士生前死后,一直深受苏区人民的爱戴和敬仰。他的英年早逝,近百年来无不令人唏嘘不已。为悼念其英魂、表彰其功勋,当地立公略县、建公略亭、修公略台、命公略路、创公略队……以此表达对黄公略烈士的缅怀之情。

在多次走访中,研究会成员总结出黄公略烈士墓的几个重要信息:

墓地坐向必须是坐北朝南,面对齐分村;

从抬棺起到埋葬完成不能超过2个小时,不允许走得太远,离村三里地,路过处有农田、小河;

墓址前后有战壕、大石头、大树、寺庙、后山突出等特征。

第二次寻墓跨度长达十多年,虽然最终目标还是不明确,但却为之后的寻找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黄将军,您在哪里?您的亲人在找您!东固人民在找您!党和国家在找您!您要是在天有灵,能不能给我们指点迷津。

三寻终获成功

2020年9月26日,黄公略的外孙张忠借湖南湘乡修缮家族祖墓之机,来到东固六渡坳,在黄公略烈士牺牲地捧回三抔黄土,后来将这三抔黄土撒在黄家祖坟上,寓意烈士魂归故里。当地群众极力鼓励张忠重新启动寻找黄公略烈士墓址工作。

此后,张忠心里就一直惦记着母亲生前以及外公家乡人民的嘱托。

2020年冬,张忠开启了新的寻找黄公略墓地事宜。他先是整理了《黄公略同志墓址党史资料汇编》小册子,提供了先进的三维地表及航拍资料做参考;多次向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推进有关工作,使有关部门作出了黄公略墓址互不印证的结论,从而在政策上打开了寻找工作的大门;他又向中央军委作了专题汇报,引起军委相关领导高度重视,并作了批示。

2021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退役军人事务部要求,地方开始正式再次启动寻找黄公略墓地工作。吉安市委、市政府以及青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领导指示市、区两级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有关部门要全力做好组织和寻找工作。

2022年7月13日,市、区搜寻发掘工作组邀请张忠再次来到东固。在原青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谢拔生的建议下,工作组住进了“三亦居民宿”,并立即全面开展工作。

7月16日早上,民宿老板刘节明在东固街上包子铺里巧遇东固革命历史研究会成员李周源,交谈中李周源才得知张忠来寻墓一事。

谁知道,事情就那么凑巧。几天后,李周源在竹子坝游玩时又偶遇了六渡村的黄富财,闲聊时说起黄公略将军的外孙张忠先生寻墓之事,黄富财拉着李周源就往外走,在一个僻静处小声问道:“真是黄公略的外孙来了吗?”

李周源说绝对没错。黄富财这才小声说:“我有重要消息,但我要见到张忠本人才会说”。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李周源赶紧联系自己认识的东固本地人谢拔生,再联系上张忠。很快,黄富财与市、区搜寻发掘工作组、张忠、谢拔生等汇合。于是,黄富财一家三代守护黄公略烈士墓的事情终于“曝光”。

出生于1968年的黄富财是六渡村拱桥组人,拱桥距离黄公略牺牲地不足两里地。其祖父黄来从生前系东固区宣传委员,1930年在对敌斗争中牺牲;祖母高春秀当时担任村妇女会主任。黄富财一家共有12人为革命牺牲而成为烈士。

1931年9月的一天夜里,东固区委书记找到黄富财的奶奶,严肃地说:“高春秀,跟我走,去接受一个革命任务!”高春秀跟着书记来到白庙的后龙山上,区委书记说:“高春秀同志,这是黄公略将军的遗体,区委决定由你亲自安葬在你黄家的后龙山风水宝地的生基里(生基:准备安葬,还未安葬的墓穴)。为防止敌人偷盗破坏,不能立碑,但你可以做上记号,对外称是你家祖坟,每年要来打扫祭祀,能不能做到?”高春秀坚定地说:“能!”于是,高春秀和区委书记等一道,在山体上横着挖了个坑洞将黄公略将军安葬,并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将墓门垒好。不久,东固区委书记在一次战斗中也牺牲了,从此在本地这个秘密只有高春秀一个人知道。把黄公略秘密安葬在这种革命家庭的祖坟山上,党组织才放心,一来利于掩护,二来方便看管。红军长征后,高春秀始终坚信共产主义,坚信红军一定会胜利,于是她毫不犹豫地、默默地坚守着黄公略墓。

黄富财说:“小时候,每逢清明、冬至,我奶奶就会带着我爸爸还有我去扫这座墓。每次我奶奶都会说这是黄将军墓,他是为了我们穷苦人才牺牲的。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不要对任何人说,除非他的嫡系亲属来了才能告知。1979年,我83岁的奶奶去世后,我爸爸又带着我继续守护。2015年,爸爸死后,我就一个人坚持守护到今天。”

惊喜来得太突然,工作组赶紧让黄富财带去墓地实地勘测。

为确保挖掘工作顺利进行,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工作组决定在当地公示15天,逾期无人认领、无争执后再进行深度发掘。

2022年8月2日下午,市、区搜寻发掘工作组和有关专家学者再次来到东固,连夜召开调度会,布置第二天挖坟取样的准备工作。

8月3日,考古专家正式展开挖掘,共挖掘出土人体长骨、人体碎骨、棺材钉、较为完整的瓦片等。

墓地挖掘工作结束后,吉安市公安局青原分局刑事技术科将人体长骨封存,于8月4日上午派专人护送至九江市公安局刑警支队进行DNA技术鉴定,其余物品入库保管。8月中旬,反馈说送检的遗骨因年代久远,分化较为严重,经多次检测未检出有效DNA数据。随后,更高级别的鉴定机构也未能检出。

经退役军人事务部协商指定,10月12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再次派专人护送骨骸至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进行DNA技术鉴定。2023年2月22日,从复旦大学传来好消息,经历十次技术攻坚,遗骸DNA数据终于做出来了!

2023年2月28日,黄公略烈士的四个堂侄完成了生物取样;4月7日,张忠完成了生物取样;5月,经比对检测和国内专家集体论证,DNA高度吻合。此后,退役军人事务部召开多轮专家论证会,组织多次比对,出土于青原区东固乡六渡坳打铁坑村组无名老墓的人体遗骸样本最终认定为各级寻找多年的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黄公略烈士遗骸。

历史总有很多不巧。一次次阴差阳错,让黄福财一家和黄岁新她们失之交臂。

历史又总有很多巧合。一方苦苦寻访,另一方默默坚守,最终双方的第三代才得以相见,终于把近一个世纪的谜团揭开,把一个世纪的守护、承诺交接。

这次寻墓成功,意义重大,既填补了我党我军历史上的空白,又为今后寻找更多烈士遗骸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东固,记者还采访了一直参与寻找黄公略烈士墓的古君谋。他深情地说,他们村就是白云山战斗遗址所在地,当年的指挥者就是黄将军。战斗很激烈,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但红军战士也牺牲了不少。据《东固镇志》载,牺牲于1927年—1934年的白云山村烈士达103人。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毛泽东笔下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记录的就是这次战斗的情景。正是这首诗,让他们村成了有名的红色村,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研学。村民们都不用出门打工,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村民,都有一个心愿,要想方设找到将军的墓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又是曾经的村党支部书记,自己必须为寻找烈士墓出一份力,否则心有不安,愧对先辈。”古君谋坦言。

为了筛选墓地,古君谋和村里的副书记林孔银两人受张忠的委托,在白云山上搜寻了一个多月。山上林木茂盛,荆棘丛生,他们的衣裤、鞋子多次被划破,手和脚也多次被划伤。

在距离黄富财家不足一公里的黄公略烈士墓址前,谢拔生指着前方500多米远的张家背村后的山坡告诉记者,当年高书官他们挖掘的地方就在那里。“第一次的大致方向是正确的,要是再往下在这个山坡找的话,也许那时就发现了。”

哎,历史总是留有遗憾。

采访中,记者得知,黄福财和他的祖母、父亲都不是共产党员。几十年,三代人,为什么能这样默默坚守,无怨无悔?黄福财说:“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自己身上的责任,我们黄家先辈也是为了后人能够过上幸福生活,才豁出去走上革命道路。至于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守护将军墓,也是我们的责任,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做人总得讲信用!”

烈士浩气永存

中国是一个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国度。烈士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精英、社会的楷模,也是民众心中的大英雄。为了告慰先烈,激励人民群众弘扬烈士精神,黄公略烈士墓寻找工作结束后,青原区委、区政府又调派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地开展申报创建“黄公略烈士纪念广场”工作,包括黄公略烈士墓区、黄公略烈士纪念墙、黄公略烈士纪念馆。

一期工程黄公略烈士墓区、黄公略烈士纪念墙经中央批复建在东固革命烈士陵园内,于今年7月动工,9月20日顺利竣工。9月25日,黄公略烈士遗骸安葬仪式举行。

在东固革命烈士陵园黄公略烈士墓区,3个台阶上方托着一块巨大的墓碑石,它是以白云山山体的形状设计的,墓碑正面镌刻着“黄公略烈士之墓”七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墓碑反面雕刻着黄公略烈士生平简介;墓碑后方是黄公略烈士的石棺。墓的正后方是黄公略烈士纪念墙,长33米,正反两面共有四块巨型浮雕,内容分别是救国救民求真理、游击战争建奇功、赣水那边红一角、天兵怒气冲霄汉,展现了黄公略烈士一生的革命事迹与伟大功勋。

礼枪回响,山河无恙,岁月静好,“这盛世如您所愿!”

9月25日,忠魂归陵园,一代英雄终于和自己亲密的战友在一起了;浩气存天地,一座埋葬着英魂的烈士墓也成为“好叫后世继君来”的后继者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秉志前行的“灯塔”。

文/全媒体记者康美权、李夏署、郭远辉

看吉安新闻网新闻

就上吉安号新闻客户端

吉安新闻网移动党端 手机党报

点击下载客户端

相关推荐
验证成功
评论成功
评论失败
你已点赞
手机验证

网友评论

条评论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2014-2016 sjb.jx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