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新闻网新闻

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亲,暂时无法评论!

近年来,青原区以“信息化+农业物联网”模式,创新推进农业园区智能化监控管理;以“信息化+农业电商”模式,创新推进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块化、区域化快速发展;以“信息化+农业机械化作业平台”模式,创新建设农机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具有青原区特色的智慧农业应用服务体系,挖掘释放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巨大潜力,促进数字农业农村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农村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创新应用“信息化+农业物联网”新模式。青原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率先搭建了农业物联网平台,建设了可视监控平台、远程控制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产品可追溯平台,并纳入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园区建立了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和农业科普研学为主的现代农业展示馆,作为农业物联网平台的集中应用示范基地,也是省级科普教育基地。馆内建立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可监测无土栽培的水质,做到精量施肥;温室补光系统实现了光照不足人为远程操控补充;环境采集系统可对大棚内的空气温度、湿度等进行检测自动上报;土壤肥力检测系统可以检测大棚的水土肥力;育苗喷淋系统可实现远程操控或自动化喷淋。

创新应用“信息化+农业电商”新模式。围绕农产品销售难题,该区建立了区级生态农产品体验中心和电商运营中心,以“信息化+农业电商”模式,大力推进“123+N”智慧农业建设,以“云”“网”“端”建设为着力点,强力推进电商带动引领步伐,创建电商平台,汇集全区“三品一标”和特色农产品,一站式呈现、一站式采购,融合O2O、众筹、认领、私人定制等新型流通业态,打造区域性农产品商贸交易平台,缓解农产品销售难题,有效提升全区农产品价值和影响力。

创新应用“信息化+农业机械化作业平台”新模式。全区建立了“农业机械化作业信息平台”服务终端,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固定的水稻生产绿色机械化示范基地,主攻水稻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主要开展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插(或侧深施肥机插)、水稻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等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积极探索适宜该区的水稻绿色化生产技术,对社会化服务作业面积进行统计监管,并通过“大数据平台”基地的示范引领,推进全区水稻生产绿色机械化进程。

据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原区“信息化+现代农业”模式降低了劳力成本,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同时,聚集、联动全区产业,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进行全方位集约化配置,促进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又好又快发展。青原区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解决了农机作业实时监测、面积统计、数据传输等问题,农机服务合作社加入“信息化+农业机械化信息平台”,从业人员高达1000余人,农机拥有量达19853台(套),累计推广安装农机远程电子监测设备3018台(套),推广面积5万亩以上,农机作业面积15.8万亩,服务农户8万户,实现业务收入3500余万元。据悉,区级生态农产品体验中心开展各类农民培训300余场次,培训人员2.3万余人,帮助农民开通微店320家,带动周边乡镇200多户家庭农场及530多户脱贫户开展养殖和电商创业,全区农产品上行销售额和农产品下乡销售额逐年增加。

文/彭生苟、贺榕、罗敏

看吉安新闻网新闻

就上吉安号新闻客户端

吉安新闻网移动党端 手机党报

点击下载客户端

相关推荐
验证成功
评论成功
评论失败
你已点赞
手机验证

网友评论

条评论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2014-2016 sjb.jx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