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新闻网新闻

丝缕为墨绣华章 —— 七旬老人的技艺坚守

亲,暂时无法评论!

双脚轻踩缝纫机,“哒哒哒”声中,双手推送圆形绷架,细密针脚让翠绿山林在布面浮现,墨色晕染,尽显山水质感。在74岁的张爱莲手中,生硬机器仿佛有了灵韵,千针万线绣出的飞禽走兽、园林景观栩栩如生。

近日,记者慕名至吉州区白塘街道的张爱莲家。一进屋,明艳吉祥的福禄寿三星年画映入眼帘。随后,她热情展示得意之作,有描绘古代美人的西施浣纱、展现山河的千里江山图,还有精美双面绣牡丹图。

乍看,这些似普通国画或印刷品,凑近才发现,竟是张爱莲的机绣作品。见记者惊讶,她微笑道:“我家墙上挂的,都是我一针一线绣的!”

谈及机绣,多数人会想到批量生产的电脑绣法或生产线绣品。张爱莲介绍,机绣用缝纫机刺绣,其中的门道,远没有大家想得那么简单。它融合了传统刺绣工艺与缝纫机技术,既有着独特的魅力,又有着极高的要求。与手绣相比,机绣的效率明显更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复杂的图案;与电脑刺绣相比,机绣更具立体感,一针一线都饱含着绣者的情感与温度。

想要绣出好作品,需要“人机合一”的默契,件件都得花心思,眼、手、脚、心配合默契。张爱莲指着她绣的牡丹花瓣说:“仅这一朵花瓣,红色线就用了十多种,从浅粉到深红巧妙搭配,才有立体层次感,让图案更逼真。”

1971年3月,张爱莲在文山街道绣花厂工作,这是她第一次接触机绣这门技艺。起初,机绣是她的谋生手段。在绣花厂的18年里,她常年坐在缝纫机旁,练就娴熟技艺,为创作筑牢根基。后来,她调入二轻系统的鞋帽塑料厂(后改名为帽子厂)。1993年下岗后,她在一所小学的传达室守门,在此期间,张爱莲对刺绣创作的渴望愈发强烈。

为还原原画效果、达到美的极致,张爱莲在丝线运用上精益求精。她特意把一根丝线分成二股、四股、八股、十六股……随着丝线越分越细,使用的绣花针也越来越小。有时,分出的彩线比头发丝还细。她凭借着非凡的耐心与精湛的技艺在布料上勾勒出美妙的画卷,赢得众人赞誉。

如今,年过七旬的张爱莲对机绣的热爱与钻研从未减退,生活热情依然饱满。她说:“如果条件允许,还想再办一次展览,让更多人了解机绣这门独特的工艺。也希望年轻人能参与进来,把机绣工艺传承下去。”

文/本报全媒体记者 郭雯玉 熊瑄

看吉安新闻网新闻

就上吉安号新闻客户端

吉安新闻网移动党端 手机党报

点击下载客户端

相关推荐
验证成功
评论成功
评论失败
你已点赞
手机验证

网友评论

条评论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2014-2016 sjb.jx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