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披彩凤双飞翼,乐偕并蒂连理枝。海枯石烂情依旧,天长地久永不渝。”11月2日,万安县11对新人在浓浓的中式浪漫中,圆满完成集体婚礼,共缔白首之盟。
近年来,万安县以“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农村移风易俗等工作为切入点,着力在文明乡风上下功夫,不断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文明力量。如今,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润泽乡里,群众的“文明指数”和“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强化文明实践 焕发乡村新气象
激发乡村活力,乡风文明是保障。
阵地建设“靓”起来。万安县以乡风文明示范点建设为重要抓手,与乡村振兴“六个一”工作机制紧密衔接,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探索打造移风易俗“三三制”、移风易俗村村“五个一”工作法、“三提三变”工作机制等特色品牌。目前,该县已成功打造精品乡风文明示范点33个,组织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文明实践宣传活动800余场,发放宣传册、倡议书8万余份。
村民自治好起来。走进窑头镇横塘村,只见村民们自发筹集资金,村里大小路段全面修整。基础设施完善后的横塘村,村民们悠闲地散步聊天,一幅宜居宜美的乡村景象映入眼帘。
“修路占了我的地,怎么补偿?”“这里确实很破旧,但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不能在我手里没了。”……一土一木都是村民的“心头肉”,面对村民的质问,高陂镇泗源村栋头理事会会长王龙生带头站出来,将自己家里的7间土坯房约230平方米全部拆除,村民王风生无偿拿出家里的房子给村委会用于乡村治理点建设。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纷纷拆除无用杂房,自筹资金按照村庄规划自建功能房。
乡贤文化浓起来。在百嘉镇竹园村,乡贤自发募捐近10万元用于村乡风文明示范点建设,实现了全镇9个村全覆盖。为留住村庄的“根”和“魂”,顺峰乡高坪村利用乡贤力量对井溪示范点的老宅进行了翻修,翻修后的老宅成了村民们商议事项、节日聚会、文化演出的重要场所。
厚植精神沃土 文明培育润人心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万安县坚持外在颜值塑形、内在气质铸魂,大力培育文明新风,汇聚崇德向善力量,文明正从风景变成风尚。
创新宣讲形式。“十八滩文化讲坛”“板凳微宣讲”“初心讲堂”……2024年,万安县开展宣讲活动1600余场,受益群众达10万人次,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田。
培树身边典型。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涌现出邓兰云、许寅宾、曾琴等一批先进典型。截至目前,万安县共选树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江西好人、吉安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人物100余名。
倡导移风易俗。举办集体婚礼、青年交友联谊会,《喜排》《文明新风劝诫歌》《移风易俗三句半》等文艺作品齐上阵。从“讲排场、比阔气”到“重人情、低礼金”……随着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纵深推进,乡风文明的种子播撒在万安大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越来越强。
加强共治共享 绘就文明新画卷
“党员干部作示范啊,群众跟到把风转呀,莎啦啦的杨柳哗啦啦的水;村规民约记心上啊,共同监督守规章呀……”一首群众自编自创的农村民谣,几乎传遍山乡每一个角落,唱进了每一位群众心田。
做好“两书”提思想。以村为主体,指导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符合民情、更有针对性的承诺书和倡议书,发动党员带头签“承诺书”,示范带动全社会共同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推动社会民风持续向好。
修好“一约”明规矩。指导各地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纳入村规民约,让村规民约成为推动“三办”落地和村民自治的基础,让村民真正成为文明新风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
抓好“一会”保落实。推动红白理事会常态化运行,规范红白理事会实体化运行,将红白理事会建成有人管、能议事、会服务的基层自治“堡垒”,实行“一事一户一档”,严格推行事前申告、事中服务、事后评议三项工作,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管理。
文/朱艳梅 全媒体记者张建华 彭健明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