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双全文/图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乡思。11月8日至10日,在阔别35年之后,14名上海知青回到当年下放的峡江县戈坪乡小坑村,在那片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忆往事祭青春,感受第二故乡的美丽变迁。
上海知青回来啦!消息不胫而走。刚下车,乡亲们便围了上来,握手,拥抱,像45年前一样热情。“洽里(吃了)饭么,到我家里洽(吃)!”“你是小陈,当年爱哭鼻子的那个,你是小张,老了,老了……”
今日再聚首,人已两鬓霜。在潭江前村小组,知青们找到了已经90岁的龙婆。“那时候,龙婆家里做了好吃的,总会用筷子敲着碗,来到知青家门口,洽饭喽,洽饭喽……大家便跑出来,争相抢吃。”他们互相端详着斑白的头发,相拥泣不成声。
在已经倒塌的知青楼门框上,知青陈璐惊喜地发现:当年从上海带来的那把“永固”牌锁,虽然已经生锈了,却仍然“坚守”着岗位。“这把锁啊,锁住了我们多少的青春记忆哟!”陈璐当年是差点把命丢在这儿的。有一次上山砍柴,捅了马蜂窝,头上被蜇了十几针,是村民们把她抬下山,送到公社的卫生所。“当时脸肿得脸盆一样,眼睛都睁不开了,我以为小命就丢在这儿了。”回忆当年的经历,陈璐泪流满面。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红土地旧貌焕新颜。飞檐翘角的庐陵风格民居,宽阔平坦环村水泥路,满目皆绿的青山绿水……“峡江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哟,不晓得几好!”一路参观,一路感慨。知青们除了伤感,更多的是对峡江翻天覆地变化的惊讶。在各个村庄,大家找到自己曾经生活、劳动的地方,纷纷拍照留念。
在45年前,有4000余名上海知青满怀革命激情告别繁华的大城市,来到峡江插队落户,他们当中最小的还不满16岁。他们在这儿一待就是10年,将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