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景入画来
——江西省吉安市土地管理促镇村建设纪略
图为吉安市杨村新貌。赖志良摄
□中国国土资源报首席记者李倩、特约记者肖庆辉
在江西省吉安市采访,记者被这里提出的“三个70%以上”指标所吸引。
吉安市明确要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底线须达到“三个70%以上”,即70%以上的周转指标用于集镇建设,增减挂试点土地增值收益的70%以上必须返还给乡镇,乡镇将70%以上用于农民。
“政府就是不能对农民的土地有太多利益诉求。对农村、农民要多给予,而不是多索取。”吉安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罗军红如是说。
最大程度让利于民
“推进镇村联动统筹城乡发展,吉安用足用活了增减挂钩政策。”在不久前召开的2014年江西省镇村联动建设推进会上,省委领导的一句评价,引起了媒体关注。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一方面实实在在破解了城乡统筹发展中“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困局,另一方面也被个别地方异化成了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用地指标的政策工具。如何用足、用活、用好?吉安市用实践给出了回答。
“没有增减挂的支持,就没有用地指标和资金,我们新圩镇发展就是一句空话。”青原区新圩镇党委书记刘洁开门见山。近几年,新圩镇实施增减挂钩项目面积达300多亩,按照70%以上的周转指标用于集镇建设,增减挂试点土地增值收益的70%以上返还给乡镇的要求,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镇村用地、资金难题。
泰和县苏溪镇纪委书记冯润根告诉记者,2012年,苏溪镇通过推动增减挂钩项目,争取了40多亩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公开招拍挂方式出让38亩,拍得土地出让金2734万元,这成了镇村建设资金来源的主渠道。
“美丽乡村建设首先是资金问题。”泰和县苏溪镇上彭村书记肖和说,“以前开展新农村建设时没有补偿,各家各户破旧房屋、厕所、牛栏扔掉舍不得,动又动不了。群众没有经济实力,归根结底,要靠政府投入。”
据泰和县国土资源局纪检组组长张余明介绍,泰和县依据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工业园区征地补偿标准,明确了各类不同对象拆迁补偿标准。目前拆旧成本每亩3万多元,群众积极性很高。不过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初实施的第一个增减挂钩项目报送省国土资源厅里评审时,专家们险些没有让项目通过。“因为啥?拆迁补偿标准太高了。”
“增减挂的本质是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而不是单纯为了城市的发展,我们不能打农民土地的主意。”罗军红肯定地说。据他介绍,目前吉安市已竣工验收项目发放给农民的补偿款达6749.9万元。试点项目实施后还将对复垦耕地进行三年培肥计划,每年补助100元/亩。项目复垦耕地落实耕种的情况纳入县政府年终对各乡镇的考评。复垦耕地所有权归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使用权由村、组民主决策,重新分配给村民种植或对外公开发包租赁经营,让农民得到实惠,并增加村级组织收入。
在吉安,增减挂钩项目拆除的大部分是无人居住的危旧房、牛栏、厕所、残垣断壁,不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大的影响。肖和一边给记者展示手机里旧村庄的照片,一边细数增减挂的好处:“一是村容村貌改善了,以前村里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现在村里不仅整齐美观了,通了水泥路,还利用增减挂指标拍卖返还的资金,整修了上世纪60年代的人民公社礼堂,增加了休闲娱乐设施;二是镇里有了用地指标,新建了农贸市场,村民们做点小生意再也不像以前在空旷的露天广场,一赶上下雨就手忙脚乱。”
自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以来,目前全吉安市已完成验收项目23个,拆旧区复垦1.05万亩,建新区报批用地8773.05亩,其中用于镇村联动建设2114.18亩,极大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压力,同时为镇村长远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不止如此,建新区土地招拍挂出让收益向基层大力倾斜,为镇村联动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积聚了“真金白银”,各地将资金用于集镇和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发展升级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吉安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开发建设了一批历史重镇、边贸大镇、旅游名镇、工业新镇,增强集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功能,逐步引导农民“进城”。仅今年1—9月份,全市城镇化率就提高约1.3个百分点,达到44.9%;城镇人口达221万人,比年初增加7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218平方公里,比年初增加14平方公里。
“增减挂钩的实施,实现了用地空间、土地收益与镇村建设的良性互动,为城镇化发展持续注入动力和活力。”罗军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