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新闻网新闻

沂上古村兴旺发达的文化基因

亲,暂时无法评论!

在美丽的赣中腹地,作为江西十八古县之一的新干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明村落星罗棋布,其中沂上村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代表。

沂上村,系属荷浦乡,地处赣江西岸,北距县城14千米,“挹百丈而引远山,襟赣江而倚袁水”,入村口周氏牌楼十分显眼,高大气派。村前渠水萦回,绿树成荫,波光树影相映成趣。村内古樟婆娑,幽篁摇曳,层楼广舍,鳞次栉比,连绵两三里。古戏台原址改建一新,颐养之家笑语飞扬,更有廊桥九曲,巷道明丽,一排排路灯杆井然矗立,显示农村城市化的风貌。

沂上之名的来历十分特别。据史载:百丈峰山水顺流而下,经古伏魔寺,穿横岗山绕于村西南,先注袁水,后汇赣江,其水清澈,有如鲁之沂水(周姓远祖源于山东沂水),故以沂名之。村址居沂水之南,水之南即阳,阳为上,沂上村因此而得名。

沂上村有人口2000余人,其中旅居美国、英国、北京、湖北、贵州、湖南、云南及本省各市县者达900余人。以沂上周姓家族为例,自始祖九郎于宋宝元间迁居沂上起,安居乐业,繁衍日盛,至今992年,子孙30余代。沂上周氏,淦西之望族,近千年来人文底蕴沉淀深厚,出类拔萃层出不穷,涌现了一大批风流人物。

历史上可圈可点的有:一世始祖周九郎,宋熙丰时为隅官,掌管一方巡捕之政,“克勤厥职,所至之人畏而爱之”。二世周十郎,宋元符时宣义郎。三世周四三郎,以文学起家,为临江教授,“宗程氏之学,精勤训诲,以身先之,郡人咸服其化”。四世周忠信,宋绍熙时临江训导,“郡人信服,于教授有光”等等。此外,国学生、邑庠生或以耆德恩赐冠带者不可胜数。新中国成立后,沂上周氏同样人才辈出,出现省部级、厅级领导10多名,军队少将1名,博士9名。此外,大学毕业生、中高级职称人员,不胜枚举。

沂上村祖德宗功,源远流长,自隅官以来代有贤俊。其中以道德著、职位显、文学鸣、孝行笃者,颇不乏人,给周氏子孙正人心、敦风尚、传教义、促进取起着极大的典范作用,使后世怯者勇、贪者廉,为社会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沂上地处淦西,何以千古风流不断?难道有什么神秘基因?

重家训,守族箴,是周氏先辈的立村之本。家训、族箴各二十一条,从孝悌、谦敬、择友、勤俭、弟子、耕学、保业、妇道、语言、惜身、谑慢、忤逆等十二方面提出了严格的准则和要求,主要宗旨不外乎忠孝节义,敬老爱幼,邻里相亲,兄友弟恭,耕读为本,勤俭保业等内容的行为规范,用以规范族人的思想和行为,使之循立身处世之则,遵国家法规之制。

重庭训,办馆学,是周氏先辈重视教育的重要手段。庭训乃家庭教育,长辈以祖先的道德文章为典范,教育子孙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兴馆办学为沂上村清代以前教育子孙的又一途径,以民办的形式出现,较富裕的家庭延师授业或集资办私塾,使子女登入仕途。光绪季年拨贡周以璜建普育两所小学于荷浦,莘莘学子朗朗书声,盛极一时,为沂上村周氏子孙就读提供方便。民国初,周尔壁创办第五师范于临江,更有利于周氏子孙深造。“金门遴选宠恩新,二百名中第一人,共羡文风当盛世,好看化雨布阳春。”这是进士金辅伯为周庶绪赴任会同教谕写的赠送诗,赞扬了周氏先辈的聪明才智和崇尚教育事业的积极行动。

重勤劳,尚拼搏,是周氏子孙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一贯追求。周氏村民以勤劳勇敢,不甘贫困而著称,自寄傲公建祠祭始祖倡一本堂之义以来,均遵守节约俭朴,不事浮华,不拘货利,以仁义之心,以旅践为事,刻苦励志,律身刚毅,团结互助,扶贫救困之祖训,诚挚营谋,殷勤经纬,从微至著,由滴成渊,闯出一条条致富大道,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许。清有周醒斋,以忠厚存心,从事江湖贸易数十年,持信义为本,不义之财锱铢不取。民国期间,沂上周氏子孙经商者数以百计,或经营行号,或开设榨坊,或以劳力养家,其中周质云、周铭臣、周浦帘等人,以经营桐油、纱布、生漆、开设榨坊而致富。改革开放后,沂上周姓村民700多人游广东,走湘贵,闯云南,办酒厂、开商场,或从事边境贸易,或货物运输,在艰苦奋斗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重诗书,轻仕宦,是周氏先辈甘心耕读的一贯作风。元代自周德甫(寄傲先生)后有周草庭、周可庭兄弟,读书敦礼,与当时名流范德机、梁石门相与为莫逆,以诗礼雄于乡里,视富贵荣华如草芥。元末明初的周普泰,时事纷争,其道德益进,当局想启用之,周坚辞不就,元使求,不与相见。这些虽属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然其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值得称赞的。清时周尔壁为江西省高等师范校长,省督李烈钧曾拟任周为省教育厅长,周却认为擢入官场,有悖立志教育意愿,拒不上任。

重操守,尚清廉,是周氏先辈的洁身自好的一向追求。明有清正廉洁的周谟,号虚白,又号东皋居士,因安置汀漳(福建)灾民及协赞川陕安堵而名声大振,擢陕西按察副使。后辞官奉母归养,川陕边民扶老携幼,攀辕泣送,道路为之堵塞,荆襄巡抚迎于途,书“岁寒高洁”赠之。其时家人“检公囊,曾无十金贮”。“郁郁苍松锁墓烟,仓忙下马拜坟前,呼童绝莫多烧纸,此老生平不爱钱。”高度歌颂了虚白先生为政清廉的品德。

重仁义,厚苍生,是周氏先辈的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清有周瑞芝,以商富而拯危济困,虽倾囊不少吝,出金三百两给族人购粮,或从樟树运米减价分售,邻里皆感恩。民国时期周质云、周铭臣、周浦帘等人,致富不忘本,在家乡扶贫济困,赈灾办学,修路铺桥,修复祠堂和戏台,受到乡民的称赞。1945年春,日本军沿江而下,在荷浦乡境内烧杀抢掠,沂上周氏子孙义愤填膺,组成十二人敢死队向日军发起突然袭击,使日军闻风丧胆,向南昌溃退。此见义勇为意义更为深远。

凡此种种,可以看到沂上村能够千古风流的力量源泉,这是沂上村兴旺发达的强大基因。相传沂上村似木筏,以竹篙撑定,长缆紧系而成急流停泊之势。“长绳系筏住,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奋力争上游。”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沂上村的地形地貌,寓祖先以此勉励后代子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逆境中必须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成就的深刻含义。

沂上一何灿,千古竞风流。笔者几经沂上,望着那高大魁伟的牌楼,总是肃然起敬。我相信沂上承前启后,不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一定会奋力开创新局面!

文/杨璐雪涛

看吉安新闻网新闻

就上吉安号新闻客户端

吉安新闻网移动党端 手机党报

点击下载客户端

相关推荐
验证成功
评论成功
评论失败
你已点赞
手机验证

网友评论

条评论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2014-2016 sjb.jx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