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吉州区以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不断厚植吉州“绿色家底”,探索出一条“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构建生态系统“扩绿”推进体系。该区坚持系统思维,按照“整体规划、分类施策、适地适树、适时适法”原则,将绿化结构调整与人居环境整治、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突出区域特点,彰显文化特色,将乡村绿化纳入村庄总体规划,“一村一策”有序实施“植树造林、绿化家园”增绿行动,做到布局合理、特色彰显、景村融合。充分发挥林长制作用,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纳入全区林长制工作考核重要内容,区党政“一把手”担任区级总林长、副总林长,以“林长制”促“林长治”。强化资金保障激励,每年对约100个村庄实施绿化,评选10个绿化“最美乡村”,每个自然村补贴苗木费5万至6万元,奖补绿化“最美乡村”2万元,构建知责明责、履责尽责、考责问责的工作闭环,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森林乡村9个、国家级生态镇(村)5个、省级生态镇(村)14个。有效发挥基层自治作用,大力推行“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模式,健全中心城区社区义务植树共建机制,将义务植树与社区创建工作、城市闲置地块微更新统筹部署、同步推进,居民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掀起全民义务植树新热潮,打造群众共建共享的社区“微花园”,实现森林资源管护网格化、全覆盖。
探索生态产品“兴绿”经营模式。该区依托全区生态优势,聚焦特色优势产业,以标准化提品质、规模化建基地、品牌化增效益为抓手,加快融入“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大力发展油茶、中药材等林下经济产业,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拓展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截至目前,共培育农业产业化省级联合体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1家、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1家,“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30家、产品销售额达5.61亿元,“吉州芦笋”获评2024年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组建“两山”运营公司,建立第一批生态资源资产清单、重点资源资产管控清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清单,推动生态资源集中化收储、规模化整合和产业化开发,“两山”类资产总量48.03亿元,实现营收0.73亿元。抢抓全省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机遇,以吉州区能源大数据中心为平台基础,构建碳排放动态核算模型库、算法库和因子库,并配合可视化管理界面,实现区域碳全貌一屏掌握、企业碳画像一键查询。探索林业碳汇与景区减排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全省脱贫地区第一批林业碳汇开发试点,提出低碳社区省级标准,制定零碳景区评价标准,累计打造低碳社区、近零碳社区30余个,通过“江西省碳中和平台”购买830吨减排量进行碳中和,完成全省首笔景区碳汇交易,钓源古村获评全省首个碳中和景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共建点。
健全生态修复“护绿”长效制度。该区以第三次古树名木普查为样本,建立古树名木“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将树木GPS定位信息、数码照片等数字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完善“一树一档”电子档案。将全区细化成36个古树名木“网格化”保护责任体系,为661株古树名木逐一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签订古树名木管护责任状,严格林长、监管员、护林员等“一长两员”的巡护、监管、养护要求。针对古树名木出现生长衰弱、病虫危害等情况,及时组织专家编制“一树一策”保护方案,聘请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实施救治,在古树名木、樟树密集的钓源古村开展白蚁、红火蚁专项除治。夯实古树名木“属地管理、原地保护”群众基础,动员各村组将保护古树名木纳入村规民约,积极发放倡议书和宣传册,提高群众对古树名木保护的认识,发动群众参与到古树名木保护中,让珍爱绿色成为群众的行动自觉。坚持“林业部门投保、保险公司理赔、管护单位获益”的原则,在全省率先实行古树名木“防灾+救护”双重保障模式,由政府出资为古树名木提供991.5万元“防灾+救护”双重商业保险。
文/李丽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