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记者走进吉安县永和镇锦源村锦合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循环水养殖基地,只见一排排鱼池里鱼儿不时跃出水面,溅起片片水花。该镇政协工作联络组组长高超俯下身子,细心查看鱼儿长势,“水清、鱼肥、民富,循环水养殖为乡村振兴、群众致富打开了一条新路子。”
曾经的锦源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传统农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农民增收渠道有限。出路究竟在哪?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第一要务。永和镇政协工作联络组组织下派委员们利用“吉事广议”协商平台,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心声、共谋发展良策。好山好水出好鱼,锦源村能否依托赣江优质水资源,做活水文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带动种植、农旅融合,让小产业逐步释放大活力,“游”出一条致富之路?
一语点醒梦中人,思路一变天地宽。“循环水养殖产业基地位于进村口,正好将火龙果种植、蛋鸡、水产养殖三者串联成一条产业示范带,同村红色文化广场相呼应,实现农、文、旅三大板块融合发展,呈现锦源‘党建红、产业兴、生态美、百姓乐’的建设布局。”锦源村党支部书记曾昭体介绍。方向一旦确定,奔跑就不停歇。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夜以继日谋划产业,放眼全国引进项目。政协工作联络组积极发挥优势,与县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永和镇政府等沟通协调,先后帮助该合作社解决土地征地流转、项目立项审批等事宜,主动发挥协调服务作用,助力全速推进项目开工、建设、投产。
坚持党建引领,小鱼池变'聚宝盆',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锦源村党支部盘活闲置荒废产业园地,流转土地15亩。一年来,8条自动化循环水养殖生产线、40个养殖池像变戏法一样相继'长出',每个养殖池可养殖鳜鱼、鲈鱼等鱼3000至4000公斤,年出产成鱼56万公斤、收益260万元,带动20余户村民年增收5000元以上。
对于未来,永和镇政协工作联络组有着更为长远的规划。养殖基地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丰富产品种类。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垂钓等项目,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进一步促进村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联络组将继续发挥政协委员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等优势,寻找更多适合本地发展的优质项目,为永和镇全面乡村振兴添砖加瓦。'高超告诉记者。
文/郭清 本报全媒体记者 徐瑞春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