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沐浴阳光结硕果
来源: 井冈山发布 2019-12-09 11:53 我要评论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井冈山,叮嘱“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殷殷嘱托,指引发展方向;谆......

今天为大家推送《当代江西》2019年第11期“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栏目文章,一起来看,欢迎转发。

1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井冈山,叮嘱“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殷殷嘱托,指引发展方向;谆谆教诲,结出丰硕之果。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这几年间,山上山下,井冈山干部群众进行了一场初心与使命的接力,最终凝结成了一份闪光的成绩单: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一年后的2017年2月,井冈山在全国率先宣布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初的21%下降到2016年的1.6%,2018年进一步下降到0.25%。与此同时,井冈山旅游业蓬勃发展,2018年接待旅游人数超过18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0亿元。尤其是红色培训人数由2014年的12.9万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52.28万人次,连续5年年均增长40%以上。

“神山是个穷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穿的是旧衣服,红薯山芋当主粮。”这首顺口溜道尽了过去神山村村民的心酸与苦楚。神山村山高路陡,交通闭塞,平均海拔达800多米,曾是井冈山最后一个通电、最后一个通水泥路的村子,是典型深山深度贫困村。2015年前全村有54户231人,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1户,比例高达42%。2016年2月2日,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着崎岖山路、迎风踏雪来到这个黄洋界山脚的小村庄。从此,这座小山村被彻底唤醒了……在产业扶贫、安居扶贫、保障扶贫,特别是旅游扶贫带动下,神山村拓宽道路、改造旧房、发展旅游,实现了“资金变股金、旧房变新房、山区变景区、无助变有助”的“神奇之变”。如今,这个黄洋界山脚下的小村庄早已换了一副模样:改造后的青石板路绵亘蜿蜒,白墙黛瓦的客家民居错落有致,一条崭新的环形柏油路把家家户户都串起来,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美丽的“桃花源”。2018年,小小的神山村接待游客达27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1.98万元,其中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00元,村集体收入达28.5万元。全村54户人家中从事“农家乐”、民俗体验、采摘、旅游产品制作、土特产品销售等农户达16家,靠旅游就为全村人均增收2000元。

刚过而立之年的左春云听闻村里搞起了旅游,人气越来越旺。3年前选择回乡创业,凭着自己的手艺,做起了旅游纪念品,平均下来月收入有五六千元。他还开了一家淘宝店,把神山村的土特产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过去一直在外面漂泊,总感觉外面的世界与我存在距离。现在回到家乡,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少,最主要是心里踏实安定多了。”左春云由衷地说道。与左春云一样,村里贫困户彭德良也在3年前选择回神山村。在当地政府和干部的指导和扶持下,他把借来的2.2万元作为股金入股了村里的茶叶、黄桃专业合作社,成为一名在家的“股民”。入股后的第一年,彭德良拿到了第一笔股金分红3300元,加上茶叶代销提成和土地流转等等,年纯收入达4万元。在彭德良家堂屋内的货架上,各式精美的茶叶产品和蜂蜜、糍粑、香菇、木耳等当地特产琳琅满目。趁着村里旅游业兴起,神山村村民把当地的土特产搬上了货架,这些原来的“山货土货”成为游客争相竞购的抢手货。“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如今,越来越多像左春云和彭德良这样的年轻人被感召回到村里创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农场主”、网店掌柜,丰富了农村业态,让乡村活了起来,这些生力军正成为神山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村支书彭展阳介绍说,以旅游扶贫为抓手,神山村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和传统民俗风俗,引进市场主体发展神山糍粑产业、竹制品产业、精品民宿、红培拓展基地等。全村已发展茶叶200亩,黄桃460亩,雷竹30亩。民俗风情游、采摘体验游、红色培训游等旅游项目红红火火。根据规划,神山村将与八角楼、黄洋界等红色景区景点串联起来,一起融入井冈山的全域旅游新版图,吸引更多游客。

借旅游而兴,这样的发展轨迹在井冈山乡村并不鲜见。近几年,井冈山红色旅游热度不减,不少乡村开始挖掘资源优势转型做乡村旅游,从卖毛竹、卖木材、卖粮食到卖风景、卖土特产,演绎着“靠山吃山”的新内涵。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为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红军在大陇村建起红色墟场,并在墟场内设立公卖处,收购根据地内的各种土特产以及中小商贩从白区运来的食盐、药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等,在公卖处集中后再平价出售给根据地军民使用……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如今“红色墟场”又以新的形态活跃起来。在原来的公卖处所在的案山自然村,作为陇上行度假村的重要组成业态,一家新的公卖处又开了起来。

1575863520(1)

“过去,案山村跟很多贫困乡村一样,是个空心村。村内尽是泥巴路、土坯房,牛栏猪舍密布,垃圾遍地、破败不堪。村民多以打工、种田为生,年轻人早早出去打工赚钱,一年到头也难得回来一次,只留下些老弱妇孺……”大陇镇镇干部介绍说。

为找到一条符合案山村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为彻底改变贫困面貌,大陇镇以“民俗、宜居、生态、养生”为理念定位,引来广东客商蔡春风,按照“1+8+48”的产业发展模式(陇上行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8个村居合作社+48户蓝卡户),共同入股组建红墟坊乡村旅游公司,成就客商、村集体和村民的“大合唱”。公司通过挖掘大陇村的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植入村庄,串联起精品民宿、咖啡屋、清吧、自助红歌吧以及各类客家小吃坊等业态为经营内容的商业圈,在案山村建起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山水田园度假村。

如今,依托度假村的客源优势,案山村发展了白莲和百香果种植产业,成立了苏莲托咖啡馆、陇客来农家乐、陇门客栈等6家经营主体,村民们自发办起了豆腐坊、一口香、酿酒坊、米豆腐等传统商铺,村里配套建设了旅游公厕、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曾经脏乱差的“边远穷”村,摇身一变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省4A级乡村旅游点,被誉为“大山里的苏莲托”。

红色的井冈山,如同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处处都有红色故事,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井冈山乡村旅游注入文化的内涵。1927年10月,刚刚踏上井冈山的毛泽东与井冈山“山大王”袁文才在山下荷花乡大仓村首次见面,史称“大仓会见”。从此,一路颠沛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安下了“家”,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始从井冈燎原。可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红军村,却也是“十二五”省定贫困村,民贫村穷,村集体账上常年没有一分钱收入。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发展,让干部群众心中涌动着梦想与希望。

2018年5月16日,国内知名的民宿运营商斯维登集团牵手大仓村,决定深挖大仓村的红色历史,打造红色“IP”。集团与大仓村签订了长期用地合同,村集体占10%的股权,公司每月以民宿项目收入与村里分红。公司还帮助村民改造自家房屋,为其带来客源和提供服务质量指导。当地政府与斯维登集团共斥资5000余万元,对“大仓会见”梅塘荷廊、林家大院、横江古桥旧址,布袋战主战场长源亭等红色建筑进行修复性改造,将大仓村原有的路网、水电进行改造,并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空闲地块,修建了“耕云·红梦源”精品民宿。同时,围绕“大仓会见”史实,当地与井冈山上的红色教育培训机构联手,设计出独特的旅游路线与红色课程。今年5月1日,在井冈山旅游旺季启动之际,大仓精品民宿正式开门迎客。数月过去,村里悄然增加了14户农家乐,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旅游产业的美好前景,纷纷加入其中。

<p>1575863544(1)</p>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今日的大仓村,由老房改建而成的9栋典雅的高规格民宿依次排列在村落中,屋内景致透过落地窗与窗外的青山碧水、稻香荷田融为一体。村里的地标——林家祠堂也被修葺一新,成为游客“打卡”地。通过发展“红色文化+乡村旅游”,村民和村集体实现双增收,贫困户陆续脱贫,如今大仓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曾经沉寂的小山村已然焕发出新活力。

今天阳光明媚,未来充满希望。依托红色摇篮和绿水青山“红”“绿”两个资源优势,井冈山的干部群众齐心撸起袖子加油干,愣是把井冈山从一个“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偏僻山区,建设成为一座宜居宜游的美丽山城、国家5A级风景区。如今,脱贫后的井冈山步履更加坚定,井冈山人民笃信一定能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写下自己崭新的篇章。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