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红色路线学党史] 仰烈士筚路蓝缕 忆革命峥嵘岁月——游泰和县吉安县红色精品线路小记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21-05-19 09:29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2b4 拷贝

扫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5月18日,记者前往我市第六条一日游红色精品线路——泰和县马家洲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蜀口洲蜀江古村、浙大西迁旧址和吉安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追随红色足迹学党史,敬仰先烈筚路蓝缕,回忆革命峥嵘岁月。

马家洲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在泰和城郊马家洲松山村,是一座国民党当年秘密设立的法西斯监狱。推开马家洲集中营旧址第一座民房大门,老虎凳、夹指戕、铁烙等原封不动保存下来的各种刑具,就是国民党顽固派残害共产党人最有力的佐证之一。向往真理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在狱中进行集体静坐等多种形式的斗争。在1940年至1945年间的4年零8个月里,集中营前后囚禁了400多人。

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松山村醒目的集中营旧址仍在向世人发出警示——勿忘历史,勿忘那些在集中营里不屈斗争的先烈们。

如果说参观马家洲集中营旧址是沉痛的,那风景秀美的蜀江古村则给人以轻松和愉悦,古村位于泰和县城南马市镇蜀口洲上,因“村居蜀水岔道注入赣江的汇合处”而得名。

该村从南宋年间立基至今,文风鼎盛,尤其在明清时期产生了进士21人,还有举人、贡生、拔贡、国学生数名,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进士第一村。古村内的古祠、古碑、古匾及名木古树至今保存完好,记录着古村学子的荣耀。 

在泰和县上田村浙大西迁旧址,记者了解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浙江大学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理想,踏上西迁路程,历时两年多,穿越南方六省,行程2600公里,坚持办学7年,谱写了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

1938年,浙大西迁途中曾在泰和办学,现存遗址有校长办公室、浙大礼堂等。浙江大学师生驻留泰和期间,为当地人民做了3件好事:修筑防洪大堤、创设澄江学校、协助开辟沙村垦殖场。

在艰苦的岁月里,竺可桢校长倡导“求是精神”,汇聚和保护了一大批如苏步青、王淦昌等一代知识分子精英,培养了一大批如李政道、程开甲等新一批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子,为新中国成立后科学事业发展储备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使浙大崛起成为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

第六条线路最后一站是参观吉安县烈士纪念馆。该馆是为纪念从五四运动以来到党的创建时期、第一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牺牲的吉安县籍烈士而建的专题性纪念馆。该馆于1978年兴建,2009年重修,免费开放。纪念馆设序厅、纪念厅和9个展室,陈展设计新颖,手法生动,通过浮雕、历史场景、沙盘模型、多媒体等现代手法,陈列着罗石冰、曾延生等143位吉安县籍有代表性的革命烈士的遗像、简历、历史照片,陈列烈士遗物、革命文物等1000多幅(件)。花岗岩的碑廊上镌刻着10049位吉安县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的英名,以作永久纪念,形象地再现了吉安县的革命斗争历程。

文/ 井冈山报社全媒体记者 叶兴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