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民生福祉决胜全面小康——以吉安市为例
来源: 市社联 2021-04-20 15:47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增进民生福祉决胜全面小康——以吉安市为例

202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为政之道,民生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吉安市近年来狠抓民生工作,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为老区全面决胜小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民生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顺应人民要求,而且对于小康有着更高的标准和更丰富的内涵要求,处处体现出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体现出对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高度重视,体现出把民生及其改善作为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重要指标。

民生指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核心的要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包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等。党的十九大从六个“更加”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些要求都是以民生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体系。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目标要求首先突出了民生的重要性,不仅国内生产总值要翻番,而且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翻番。其次,突出了人民需求的增加,体现在人民的需求更多更高,不仅有物质文化,而且有公正民主、生态环境等,强调的是立体的、综合的、多维的民生诉求。同时,其他一些要求也都是为民生发展作支撑,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以及更加成熟和定型的治理体系等。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论述,抓住了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瞄准的是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特别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不断打通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路子”“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根本上强调只有以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满足民生的基本物质需求,才能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民生改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基本的评价。民生改善程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评价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拓展了民生内涵,人民的民生诉求随着民生建设的发展而日益提升,新时代的民生不再仅仅局限于“温饱”的物质层面,而是上升为以实现了总体小康为基准的物质层面为基础、精神层面为支撑、制度层面为保障的系统工程。民生诉求的多维度层次化的发展,决定了民生改善工作需要从民生实际出发,构建合理的民生建设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抓住人民最关切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把民生改善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水平的基本评价标准。在教育方面,“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把教育事业放到优先位置”;就业方面,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在脱贫方面,要“脱真贫,真脱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合力,等等。可以说,只有不断丰富民生发展的范畴,不断扩大民生建设的边界,才能做到高质量的民生改善,才能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民生福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基础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具象化,其价值判定标准也应该是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由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评判。“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强调“全面”。“2020年即便我国经济增速和总量达到了目标,但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缓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短板更加突出,就不是真正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覆盖领域的全面,同时也强调东中西部共同进步、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覆盖区域的全面,“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要缩小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发展差距,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增加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要求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小康”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是所有人都进入的小康,是彻底消灭绝对贫困的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到时候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

二、吉安市民生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吉安市始终秉承“凡是群众期盼的事,再小也要做、再难也要办,初心与使命应该铭刻在为民服务的实干中。”的民生理念,持续改善民生,不断增强老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领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脱贫攻坚,谱写老区反贫困新篇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自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委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安市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吉安、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殷切嘱托,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论述,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牢牢把握国家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按照“三个走在前列、两大战略任务”的目标定位,全面落实省委“精准、落实、高质量、可持续”要求,全面推行“三个到位、志智双扶、两表公开、两表认定”工作方法,全市上下全力以赴、自我加压、尽锐出战、敢于创新、感恩奋进,在红土圣地上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据统计,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从2013年底的35万人、贫困发生率8.9%,减少至2019年底的5764人、贫困发生率0.14%,井冈山市、吉安县在全国、全省实现率先摘帽,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9%以上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20年底,所有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吉安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系列脱贫攻坚的“率先经验”,为我省扶贫事业贡献了“吉安智慧”。

教育为本,夯实老区发展百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近年来,吉安市坚持把教育摆在公共财政的突出位置予以重点保障,持续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有力促进了中心城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市本级财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多办学校,多增学位,努力解决好城市居民子女“入学难”“入优质学校难”“入学贵”等问题,以主人翁的自觉不断加大对吉州区、青原区的支持,积极做到市、区两级联动办教育。全力支持办好市直学校,优先保障预算投入,努力推动市直学校成为全市教育发展的“领头雁”。自2013年至2020年上半年,市本级共筹措资金26.07亿元支持中心城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或改扩建了16所学校(幼儿园),新增幼儿园、中小学学位近 2.6万个。投入8300万元,新建了市保育院二部,改建了市保育院,提升改造了市保育院三部及市婴幼儿园,增加优质学位1330个。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了城镇服务人口1万人设置1所幼儿园,基本上实现了家门口就近入学的目标,结束了以往舍近求远、调剂入学的状况,极大地方便了市民,促进了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此外,吉安市还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8万个,“一乡(镇)一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学校66人以上“超大班额”基本消除,全域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医疗卫生,筑牢老区健康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近年来,吉安市持续加大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不断深化医疗卫生工作的改革力度,有力地保障了老区群众的健康安全。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贫困患者医疗费用自负率控制在8%以内。率先在全省实施免费基因检测健康筛查工程,5万名孕妇和新生儿接受基因检测服务,市儿童医院开业运营,吉安荣获首届“健康中国”标志城市。医改成效加快显现,医保体系不断完善;免费基因检测工程持 续惠民,累计实施无创产前DNA检测和地中海贫血、新生儿遗传性耳聋筛查16.7万例;计划生育工作荣获全省先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历经四个多月艰苦奋战,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整个疫情防控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平安吉安,悉心为老区发展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司法力度,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新、食品更安全、交通更顺畅、社会更和谐有序。近年来,吉安不断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力度,着力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平安吉安建设效果显著,老区群众的安全感不断上升。平安吉安、法治吉安建设深入推进,食药安全、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安全生产“两张表”规范化实现全覆盖,公众安全感继续位居全省前列。2019年,平安吉安、法治吉安建设深入推进,信访维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有效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9个、恶势力犯罪团伙85个,查处涉黑涉恶腐败“保护伞”案件26起,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平安吉安、法治吉安建设深入推进,庆祝新中国70周年安保维稳扎实有效,社会和谐稳定工作获省委省政府及时奖励;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破获团伙 黑恶刑事案件699起;连续10年荣获全省综治考评先进市,公众安全感指数达97.9%、创历史新高; 安全生产“10+1”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抗击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有力有效,国家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信访维稳工作切实得到加强。

三、在改善民生中推进全面小康的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质上是为了构建民生建设和民生改善的立体层次,满足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需要。贯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后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把短板补上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首先要明确的发展思路,我们要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补齐民生短板,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实现教育公平,“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供应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高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治理能力,要“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适应现代化社会和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解决好养老问题,“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住房是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房子是用来住的”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住房保障体制和供应体系制度改革,抑制房价过快增长,通过多种方式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建立起更为有力的公共卫生应对体制,以有效应对卫生风险。“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升,人民对清新的空气、优质的水资源等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仍然是民生改善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必须将其“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

巩固脱贫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收官之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仍然是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底线目标,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凸显全面小康社会成果,让人民群众满意、国际社会认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我们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创造了世界奇迹,有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从 10.2%下降到4%以下,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达70% ”2019年, 我国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00 多万、贫困县摘帽340 个左右,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新篇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是全面的,是要惠及十几亿人口”确保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部迈入小康社会,真正做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才能落实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在这其中,关键是要解决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是底线任务,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新时代推进民生改善的新起点,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的现实挑战。

缩小收入差距,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再是片面强调总量和增速的快速提高,而是将“蛋糕做大”的同时更加注重将“蛋糕切好、分好”。缩小收入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内容,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消费能力的切实提升、社会保障的有力有效是当前民生改善的重点。消费行为和取向的变化依赖于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收入是消费的强有力支撑,决定了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初次分配中的结构和水平直接决定了消费需求的结构和水平。所以要按照分配制度的要求调整收入分配比例、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政府要切实担负宏观统筹管理职能,“坚持把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的分配关系,通过不同的税制结构和税率调整实现收入的再分配,有效缩小贫富差距。“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应“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总之,应坚持以共同富裕为导向,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勤劳守法奋斗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使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收入更加均衡,使社会保障的建设更加完善,降低群众对未来风险的预期,激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改善民生制度完善。制度是根本的、 全局的、稳定的、长期的,只有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发挥制度优势,使民生保障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民生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他特别强调:“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 害人民群众权益。”《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要求,继续充分发挥坚持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制度优势,健全民生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中,更加重视民生制度建设,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换为提高民生改善质量的治理优势,及时而有效地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在不断提升民生改善水平中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总之,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特别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把人民放在心上,实实在在地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政策,锲而不舍向前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不断改善民生,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课题负责人:肖 鹉  中共吉安市委讲师团教育室主任

来源:市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