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永新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经验研究
来源: 市社联 2021-04-20 15:47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永新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经验研究

2020 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作为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中国将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苦苦追求的梦想和期盼,写下中华民族发展史浓墨重彩的一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广大人民以大无畏的勇气和力量,向贫困宣战,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道路,使数亿贫困人口成功摆脱了贫困,谱写了人类脱贫攻坚、消除贫困的辉煌篇章,形成了卓有成效的脱贫攻坚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向世界贡献了脱贫攻坚的中国智慧,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永新县是“十三五”贫困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生动践行“在脱贫攻坚中走前列”,以作战的状态、作战的效率、作战的机制决战精准脱贫,勇担历史责任拔“穷根”,于2018年7月如期脱贫。本文通过研究永新县脱贫攻坚的创新做法,提炼出可复制、可学习、可推广的经验,对全国其他贫困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有着借鉴意义。

一、永新县的基本情况

永新县地处江西西部边境,罗霄山脉中段,毗邻革命圣地井冈山。永新历史红、人文浓、生态美,是著名的“三湾改编”和“龙源口大捷”发生地、全国书法之乡、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也是国定贫困县、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县。由于战争创伤、地处偏远、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发展底子薄弱等诸多原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不足,经济基础差、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人民生活水平较低。2014年,全县经济总量还不到100亿,财政收入不到10亿,全县人口53万,其中农业人口4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1787户44876人,“十三五”贫困村多达106个,贫困发生率高达9.98%,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667元,交通、水利、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015年11月,党中央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永新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吉安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指示精神,按照省委“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和要求,以及市委“三个到位、志智双扶、两表公开、两表认定”工作方法,生动践行“在脱贫攻坚中走前列”,以作战的状态、作战的效率、作战的机制决战精准脱贫,勇担历史责任拔“穷根”,于2018年7月如期脱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减至1884户4113人,“十三五”贫困村减至10个,贫困发生率降至1.02%,将永新人民头上的“贫困帽”甩到太平洋里去了。忠勇信义的永新人民在脱贫攻坚中创新的“443”工作法、闯荡的致富路子、凝聚的“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强大正能量,培育形成了“真心为民、精心绣花、沉心苦干、一心求变”的永新“四心”脱贫攻坚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永新人民上下同欲、勠力同心,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谱写了一首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协奏曲,用忠诚信仰、使命担当和智慧汗水生动实践、辉煌书写了弥足珍贵的“永新脱贫答卷”。

二、永新县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

(一)坚守真心为民的情怀,老区人民看到希望、有了依靠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历届永新县委、县政府的奋斗目标。革命战争时期,不畏牺牲的永新人民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地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井冈山上的红旗是永新人民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土地革命时期,仅有近30万人的永新,就有近10万人参军参战,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8000多人,走出了“贺氏三兄妹”和王恩茂、张国华等41位开国将军,永新人民倾其所有拥军支前,留下了“挑粮上井冈”的佳话。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永新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在很多群众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依然不改初衷,牺牲局部支持全局,向国家输出大量的粮食和猪肉,派出百余名知识青年援疆,努力为国家建设作贡献。新时代的永新,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县委、县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饱满的热情、必胜的信心,团结带领53万永新儿女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攻坚克难、决战决胜,为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永新贡献。

1.党的光辉照永新,贫困群众沐党恩。革命年代,毛泽东曾说“看永新一县,要比一国还重要”,提出要“大力经营永新”,此后,党的红旗就一直在永新大地上飘扬。革命胜利后,国家没有忘记永新人民,党的光辉依旧普照永新这片浸染革命先烈鲜血的红土大地,从中央到省市,领导关怀、资金扶助、项目倾斜、科技扶贫,多方支援、扶持永新县革命老区的建设。

昔日永新人民支援革命,今朝多方力量支援永新。从1965年至1990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永新,看望慰问永新人民,朱德、彭真、王恩茂、温家宝、吴官正、孟建柱等国家领导人纷纷到永新视察工作,给予永新人民无限温暖的阳光雨露。从1950年开始,国家对永新老区的资金扶助逐步增加,扶持范围逐年扩大,受惠群众逐日增多,仅1950至1986年,中央拨付老区扶贫建设资金就翻了25倍多,特别是1989年以来,科技部响应中央号召,挂点永新科技扶贫,一干就是30年。三十年来,科技部与永新人民风雨同舟、并肩作战,连续派驻21名优秀干部到永新挂点,争取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70余项,扶贫资金7413万元,白莲生态种植、绿色大米栽培等219项新技术、156个新品种在全县推广,建成远程诊疗、远程监护、健康教育“三大平台”,惠及老区人民群众10万余人。

进入新世纪后,中央、省市以及社会各方对永新的关心关怀延续不断,时任省长舒圣佑、时任省委副书记傅克诚、时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礼和、时任省政协副主席蔡晓明先后挂点永新扶贫,带来项目、技术和资金,为永新脱贫注入了强大动力。协调解决各类资金近3亿元,争取项目建设用地指标4000多亩,落实渝长厦铁路、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县、永新中学搬迁、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重大项目30余个,这都是省领导一任接着一任,挂点扶贫永新的结果。

民拥军、军爱民。永新的脱贫攻坚不仅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支持,还得到了部队的大力支持。从2014年开始,上海警备区带领黄浦区人武部和金山区人武部结对帮扶三湾乡和龙源口镇,四年来,投入帮扶资金1520万元,援建扶贫项目45个,惠及群众3万余人。同时,上海黄浦区援助三湾乡、烟阁乡资金1470万元,项目49个;上海金山区援助龙源口镇资金920万元,项目29个,为当地加快脱贫提供了强大支持。

2.不忘初心勇担当,更高站位谋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永新县委、县政府牢记总书记指示,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以聚点发力的态势、决战决胜的勇气,尽锐出战,脱贫有多难,永新就有多拼。

坚持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永新的贫困虽然有战争创伤、位置偏僻等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发展不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和最大的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既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又要全面推动“四新永新”建设,在脱贫中谋发展,以发展促脱贫,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求,大力推进“一核两翼、多点联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加快脱贫,“四新永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4至2017年,国民生产总值由79亿元增至103.8亿元,年均增长8.9%,财政总收入由8.8亿元增至11.38亿元,年均增长8.93%,固定资产投资由84.15亿元增至126.46亿元,年均增长14.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667元增至9453元,年均增长12.34%,经济的发展,更加增强了永新人民脱贫致富的信心,为全面脱贫打下扎实的基础。

创新“443”工作法引领脱贫攻坚。永新人用创新的勇气,不断探索脱贫的新路径、新方法,提出了“四个围绕”精准扶贫、“四大战区”分区作战、“三大机构” 配套保障的“443”永新工作法,“四个围绕”是纲,体现永新从更高政治站位抓脱贫的决心和勇气;“四大战区”“三大机构”是目,体现了永新抓脱贫落实的方法路径和工作保障,纲举目张,三者联系紧密,自成一体,具有原创意义的“443”工作法,在脱贫攻坚中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对全县如期脱贫具有重大意义。坚持“四个围绕”,就是坚持各项工作围绕脱贫攻坚转、党员干部围绕贫困群众转、扶贫举措围绕产业发展转、工作机制围绕巩固成效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把全县力量、政策、资金、项目等元素向脱贫攻坚一线集结集优;构建“四大战区”,就是将全县23个乡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战区”,以作战的机制和状态推进脱贫攻坚,一套县级班子负责一个战区,乡(镇)、村主要领导担任战区成员,明晰职责,分区作战,形成了“总部统揽、分区作战、乡镇攻坚”的“1+4+N”攻坚模式;配套“三大机构”,就是设立综合协调、帮扶工作组和第一书记管理、督查巡查“三大机构”,统筹调度扶贫资金和项目安排,加强对帮扶工作组和第一书记的考核管理,强化政策落实、干部作风等督查,织密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网络。

3.牢记宗旨谱新篇,干部辛苦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新年致辞上发出了“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的号召。永新县围绕脱贫攻坚核心环节,抓民生、问民计、解民忧,为群众致富、百姓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全力抓民生。全县“十二五”期间民生支出达80亿元,是“十一五”的6.4倍。全面推进交通、水利、公共服务等民生项目建设,对601个贫困村点实施了村庄整治,实现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安全饮水、通村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全覆盖。完成将军大桥、仰山大桥“两桥东跨”,打造将军大道、滨江路堤、永新中学等一批精品工程,民生投入不断加大,脱贫基础更加扎实,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躬身问民计。只有了解群众所想,才能有效解决群众所需。永新县坚持群众路线,县级领导带头,党员干部跟进,把群众当亲人,在全县广泛开展“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万名党员干部大走访”“解剖麻雀”等活动,进村入户打着手电筒夜访贫困户,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了调民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诉求,形成了领导带头下基层,万名干部进村户的工作态势。截止目前,有50多名县领导、近千名科级干部、5000余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累计走访群众200余万人次,办实事1.3万余件。

全心解民忧。群众问题无小事。为了让干部与群众更加心贴心,永新县集中开展“点亮微心愿”“双联系双服务”“访亲友促脱贫”等活动,帮扶干部与贫困户一起开展“一扫二抹三洗四整”活动,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实现贫困户微心愿2.4万余个,拉近了彼此距离。同时,教育、卫计、农业等部门联合组建“百人服务团”,开展“送技下乡”“送医下乡”“送教下乡”等专项服务3600余次,县人民医院“健康扶贫巡回义诊”1.2余人。还有,发动全家来扶贫的第一书记黄秋生、将心比心赢民心的扶贫干部刘鹏……永新的各级干部们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各显神通”,把真心为民的情怀体现地淋漓尽致。

(二)狠下精心绣花的功夫,聚焦聚力扶真贫、真扶贫

细节决定成败,点滴铸就辉煌。面对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致贫原因复杂多样的实际情况,永新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的要求,在脱贫攻坚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一流标准、一流品质,以精心绣花精神,一丝不苟精准识别,毫厘不差精细推进,心无旁骛精心落实,绣好脱贫攻坚的“一针一线”。

1.精准识别,扣好脱贫攻坚第一粒扣子。精准扶贫首先就要精准识别。永新县坚持扶贫对象精准化、分类化、动态化管理,确保脱贫奔小康路上一个不落、一个不少。

七步工作法识别——一步不少一个不少全面推行“七步工作法”流程,坚持农户申请、入户核查、大数据比对、村组民主评议、村委初审一榜公示、乡镇审核二榜公示、县批准三榜公示,精准锁定扶贫对象,确保“贫困户一个不漏,非贫困户一个不进”。

黄、红、蓝分类——分辨不清三种类型综合贫困户劳动力、身体状况、收入水平等因素,按照贫困对象有劳动力处于贫困线边缘、有部分劳动力贫困程度较深、无劳动力基本生活依靠保障三种情况,将贫困对象分为黄卡、红卡、蓝卡三种类型,厘清致贫原因,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做到“贫困原因个个门清,脱贫门路户户有数”。

一册二证三卡管理——模糊印象数据说话不搞“贫困终身制”,建立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全面推行贫困户“一册两证三卡”管理,坚持“两表公开、两表认定”,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实现贫困人口全方位、全过程的分级管理、动态监测,确保“不漏评一户、不错扶一人”。

2.紧扣增收,抓牢产业这个根本。永新县将发展产业作为脱贫的根本之策,立足农业大县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找准产业定位、跟进产业配套、完善利益联结,着力推进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筑牢贫困群众脱贫的基础支撑。

定位准——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在推广“四个一”的产业扶贫模式基础上,按照“高山植楠、缓坡栽柚、田间种菜、河滩育桑”的产业梯度发展思路,精心谋划发展千村万户井冈蜜柚老乡工程、千垄万亩绿色蔬菜示范工程、千丝万缕种桑养蚕富民工程和千秋万代珍稀楠木生态工程的“四个千万工程”核心富民产业,总种植面积达25.6万亩,带动1.1万余户贫困户收益。同时,鼓励各乡各村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形成县有“四个千万工程”核心带动,乡村各有特色产业联动发力的产业大格局。比如,位于县城“后花园”的才丰乡,主动融入全县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城郊乡镇区位优势,在传统的生猪、肉牛养殖产业基础上,因势利导在各村打造了一批葡萄草莓采摘、花卉苗木扶贫产业基地,并依托产业格局,发展集绿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综合体,实现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全覆盖,有效聚集人气、财气,富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配套准——多点发力全面推进。全链条配套技术服务,充分利用科技部挂点扶贫优势,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贫困户”技术服务模式,确保每一个贫困村至少有一名以上技术人员进行跟踪服务,每一户有劳力的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多渠道保障发展资金,全面落实贫困户每年5000元产业发展资金;大力推进产业小额信贷,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每户按照5万元的标准发放产业贷款,享受政府利息补贴,累计向贫困户发放产业贷款2.05亿元,惠及贫困户4000余户;执行产业奖补政策,仅2017年全县对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发放奖补资金达600余万元;在蔬菜、蚕桑产业中试行农产品价格指数和气象灾害保险,有效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全方位做好物流销售,积极向互联网借力,建立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县内农产品骨干企业,构建“公司+合作社+电商+农民(贫困户)”服务体系,建设乡村电商服务站点121个,实现23个乡镇全覆盖。2018年前三季度,全县贫困村电商站线上交易额突破1600万元,销售贫困村合作社产品646万元,受益贫困群众2130人。

带动准——四种模式促进增收。针对贫困户有无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现状,永新县建立健全“四种”产业利益联结模式,让贫困户切实享受产业发展“红利”。示范引领跟着种,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传帮带作用,采取统一育供幼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方肥料、统一保护价收购、分户规划种植的“四统一分”模式,引领群众发展产业。比如,高市乡返乡创业成功人士文庆生,以“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八团村租用林地3800多亩种植井冈蜜柚,带动102户贫困户参与千家万户井冈蜜柚老乡工程,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产业分红入股种,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民合作组织,贫困户将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通过股权量化方式参与产业合作社,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目前,全县共发展农民合作社724个,落实入股发展资金5800余万元、土地入股1万余亩,带动11787户贫困户捆绑发展。反租倒包自己种,加强“政、企、户”三方联动,采取反租倒包、反租代包的方式,由政府从企业或基地经营主体手上租赁大棚,反向承包给具备种植能力的贫困户种植,或由贫困户委托亲友种,按6︰4比例进行效益分成;企业做好苗木提供、技术指导、回购销售等服务,让贫困户拿到良种、学到良法、看到希望。门口就业帮着种,注重“产业+就业”双向发力,加大农村实用技能、就业等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并采取政策奖补、贴息贷款、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在生产经营中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就业,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目前,永新县各类就业平台安排贫困户务工1万余人,人均年收入2000余元。

2.精准保障,守住最后一道防线在稳定解决群众不愁吃、不愁穿的基础上,永新县精准聚焦教育、医疗、住房三大基本需求,通过铺平求学路、把好健康脉、建好安居房等方式,全面保障贫困群众生活需求。

铺平求学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奔小康。永新县坚持教育为本,将人、财、智、物精准对接最贫困地区、最贫困群体,建立县、乡、村三级“控辍保学”责任体系,建立贫困户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绝不让一个贫困孩子因学致贫、因贫辍学。在全省首家对贫困户大学生助学贷款由国家规定的0.8万元提高到2万元,对县外就读贫困户学生教育扶贫资助金补助实行财政兜底,实现贫困户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科学恢复17个山区教学点,让全县321名贫困山区低龄学生实现了就近入学。贫困学生吴智海家境困难,几度想要放弃学业。老师在走访中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后,第一时间落实了教育资助。难能可贵的是,吴智海并没有因为家庭的贫困而自暴自弃,2017年高考吴智海以686分的综合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这是教育扶贫答卷上落下的鲜亮一笔。像吴智海这样的贫困学生还有很多,据统计,仅2016年—2018年三年时间,永新县就有778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

把好健康脉——全民健康奔小康。永新县高度重视健康扶贫,坚持财政全额资助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提高门诊特殊慢性病保障水平,确保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报销90%以上;建立住院医疗报销一站式结算机制,实行先诊疗后付费,让贫户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全县组建177个家庭医生团队,全面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进共建互联网+医疗远程影像中心,推行乡镇卫生院拍片,省级医疗机构诊断的模式,提升群众就医体验。特别是,在省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的基础上,创新建立政府医疗保障专项基金,“四道防线”变“五道防线”,为贫困群众健康再加固了一道“防护网”。“现在的政策很好,在医院住院不要先交钱,出院的时候也帮我全部(结算)办好了,服务也很好。”台岭乡南汶村贫困户肖顺华的妻子肖萍患有尿毒症和脑梗塞,妻子的病成了家里的最大负担。随着健康扶贫的实施,肖萍治病在享受基本医保政策的情况下,还分别落实了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三免四减半”等优惠政策,每次住院报销比例在97%以上,在办理出院时,肖顺华顿时一身轻松,一通感谢的话脱口而出。

圆上住房梦——安居乐业奔小康。永新县坚持“应改尽改、应拆尽拆、应搬尽搬、应保尽保”,按照“五不标准”和“九大项提升”要求,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爱心公寓、村庄整治等多管齐下,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4至2017年共投入危改资金近2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3417户,仅2017年发放补助资金4511.7万元,完成人居环境提升6742户。特别是,针对经济非常困难、无能力建房的特困对象,创新实施“爱心公寓”工程,按照“三统一分”模式(即统一选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户入住),以及“四个一”(一个客厅、一个卧室、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四个有”(有水电、有菜地、有道路、有绿化)要求,由政府代建“爱心公寓”,让特困群众“拎包入住”,圆上“新房梦”。莲洲乡光明村陈新明夫妻俩都因肢体一级残疾而无法外出务工,一直以来住在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里。2017年底,乡政府整合特困户每户4万元的危房改造资金,在村里集中建成了爱心公寓,两层楼的公寓可容纳6户贫困户,每户45㎡,虽说面积不大,可功能俱全。“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陈新明夫妻俩入住“爱心公寓”后幸福地说。

(三)秉承沉心苦干的韧劲,百折不挠脱穷帽、拔穷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2017年以来,永新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日”“三大突击战”“百日攻坚战”“决胜冲刺月”为抓手,全县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群众沉下心、弯下腰、扑下身子谋脱贫,形成了三级书记带头干、扶贫干部精心帮、贫困群众自发做的良好局面,彰显了“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民”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凝聚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1.三级书记带头干,发挥了主心骨作用。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永新县坚持县乡村“三级书记抓脱贫”,从县委书记到乡镇党委书记到村党支部书记,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全县上下形成干群齐发力、合力促脱贫的良好格局。

县委是脱贫攻坚一线的司令部。作为“一线总指挥”,县委书记肖兵向省委、市委立下军令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次性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检查,否则,我们主动向市委、市政府请辞;其他县领导和乡镇党委书记也要向县委、县政府立下军令状,不达目标,一律免职。”县主要领导带头深入走访调研、带头精准指导帮扶、带头从严把关落实,走遍了永新九陇山、绥远山、铁镜山等最偏远山区,主动将最偏远、最困难的三湾乡、象形乡作为脱贫联系点;其他县级领导干部也都挂点1个乡镇,具体联系1个贫困村,每周到点调度1次以上、指导帮扶工作2次以上。

乡镇党委是作战前沿的指挥部各乡镇党委书记作为“一线指挥员”,统筹协调扶贫工作,精准摆布攻坚力量,白天调度指导、夜晚访贫问苦,勇担扶贫主体责任,坚决为乡镇脱贫攻坚签字背书。在脱贫攻坚战中,涌现了一批牺牲小我、成就全局的优秀“一线指挥员”,有“不破楼兰”不治病的党委书记、因不分日夜抓脱贫而流产的女党委书记、因扶贫而推迟在职研究生毕业的党委书记、老父亲去世前仍在脱贫一线的乡镇长等等,正是靠着这么一群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一线指挥员”,永新脱贫之战才能顺利打赢。

村党支部是攻坚作战的尖刀队村支部书记作为“一线战斗员”,他们不顾小家顾大家,不畏困难、冲锋在前,集中精力上门走访,全力纾解群众情绪,主动对接政策、对接产业、对接项目、对接资金,全力落实扶贫举措“最后一公里”。“我是村书记,吃了公家饭,就要为百姓做事”、因公不幸遇难的白沙村支部书记廖宝瑞,荣获全国敬业奉献“中国好人”的象形乡五团下村支部书记龙新华,被群众称赞为脱贫攻坚冲锋在前、敢为人先的在中乡宏居村党支部书记金小平、轻伤不下扶贫一线的怀忠镇新居村主任刘新华……这是永新乡村干部一心为公、沉心苦干的最真实写照,这些“尖刀利器”冲锋陷阵、无坚不摧,成为永新县脱贫摘帽的致胜法宝。

2.扶贫干部精心帮,发挥了急先锋作用。永新县把精准帮扶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全面落实单位定点和干部“321”结对帮扶机制,派驻挂点帮扶单位193个、帮扶工作组成员697名和第一书记238名,构建了行政村第一书记帮扶、贫困村单位定点帮扶、驻村工作组帮扶、贫困户干部结对帮扶“四个全覆盖”的帮扶体系,精准帮扶做到了无盲区、无死角。

帮扶增加收入。根据贫困群众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设计帮扶措施,带头发展产业,把贫困户吸引到产业链中,帮助贫困户学习种养技术,全力增强贫困户致富能力。立志把果蔬种植技术教给每位贫困户的禾川镇汴田村第一书记吴页宝,带领乡新发展丝瓜种植、黑猪养殖的三湾乡九陇村第一书记郑兵,全力发展村产业经济的里田镇下王村第一书记刘鹏,推进油茶、茶叶规模化生产的芦溪乡中陂村第一书记贺彬彬……他们深知产业发展是脱贫之本,积极从产业规划、资金整合、技术融合、日常管理、销售分红等各个方面,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可持续发挥自身优势。

帮扶环境改善。各级干部充分利用自身条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比如,省国资委驻高桥楼镇白堡村第一书记高柳珠同志,积极争取到500万资金的帮扶资金,用于村道路硬化、桥梁贯通、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精准帮扶,白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桥通了,路宽了,撂荒的土地复耕了,新农村建设高标完成;还有,致力打造旅游专业村的才丰乡华光村第一书记罗殿虎、提升村民环保意识的龙田乡西江村第一书记王秋生、积极实施村庄整治规划、新村建设规划的里田镇合田村扶贫干部左伟文……他们为农村旧貌换新颜燃烧着自己,甘当脱贫攻坚路上的“孺子牛”。

帮扶解决实际困难。帮扶干部们一月20天以上吃住在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哪户贫困户有什么突发情况,有什么实际困难,他们都心如明镜时刻记挂在心上,并想方设法予以解决,为群众送去及时雨。永新县委办主动挂点禾川庙山、三湾九陇两个贫困村,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帮助群众解决农产品销路,看护重病住院贫困户,走访慰问困难学子,累计解决群众“微心愿”50余次,实现贫困群众再就业12人。这样的帮扶单位还很多,比如推广农业种植技术的井冈山大学、开辟“加减乘除”扶贫模式的永新法院等等,他们把群众当亲人,倾心办事解难,为群众利益筹与谋。

3.贫困群众自发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始终坚持把“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理念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讲好红色故事、宣传脱贫典型、开展技能培训、评选道德模范等举措,推动群众由“要我富”向“我要富”转变,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真正让贫困群众成为脱贫“主力军”。

为先,脱贫信心立起来。立足永新红色资源优势,依托“将军讲堂”“民生讲堂”“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等活动平台,围绕扶贫政策、脱贫典型等,开展了“弘扬井冈山精神·讲好永新红色故事”活动,创排了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永新小鼓《鞋》、采茶戏《今天有客来》,累计开展各类活动530余场,既讲好故事凝聚精神,又宣讲政策解疑释惑,点燃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燎原之火。培育脱贫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贫困群众是该县激发群众脱贫斗志的好方法。在中乡贫困户史小六是当地家喻户晓的脱贫典型,53岁的史小六,靠着“反租倒包”,在乡扶贫产业基地有了自己的西瓜大棚,因勤劳肯干,被聘为基地的管理者;利用贴息贷款,在县城开起了榨油坊,一年就脱了贫,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致富不忘乡亲的他说道:“明年想带着大伙多种几个棚,我家脱贫了,我也想帮一帮还有没有脱贫的人家脱贫。”

为重,致富本领强起来。针对贫困群众平均文化素养不高、实用技术欠缺等情况,永新县积极开办农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邀请省市农业技术专家为乡亲们授课并实地演练,累计开展园区培训340人,电商培训141人,种养殖技能培训339人,集中解决贫困群众“不会脱贫”的困扰。象形乡新风村66岁独居老人康秀明早年在外打工,本想着申请了贫困户可以“坐等坐吃”,没想到在乡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学会了养鱼、种植、炼制菜油、炼制木炭等技能,生活越过越有劲,2017年,他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

为本,良好风气树起来。着眼于构建农村思想道德新高地,永新县把扶贫精准到道德范畴,通过村规民约、“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载体,引导贫困户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理念,全力破解因道德滑坡和价值沦丧现象导致再度返贫的难题,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高桥楼茅坪村民眭雪平,努力克服自身的困难,甘愿让出自己的低保名额,这一高风亮节的事迹在村里广为传颂,“他这种精神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截止目前,永新县所有行政村实现村规民约全覆盖,各乡镇每年组织评选“尽孝模范”“和睦邻里”“五好家庭”“明理好人”等先进模范,全县上下形成敬老爱老、邻里和睦的良好风气。

(四)强化一心求变的意识,构建攻坚新机制、新体系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永新的地域内涵,也是永新人民从不甘于现状、一心求变的意识体现。在脱贫攻坚中,永新人民充分发扬这种一心求变的精神,创新了党建引领、社会参与、巩固长效等多项机制体系,为永新脱贫“摘帽”提供了有力支撑。

1.创新三位一体、四群联创的党建引领机制。永新县坚持“党建+脱贫”,延伸“支部建在连上”的三湾改编精神内涵,将党建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创新推进以党建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四群联创”基层发展和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促脱贫的新路子。

构建党政经三位一体的基层组织架构。建强党支部和党小组、配齐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建立农民合作社和分社,构建党政经“三位一体”的基层组织构架,实现了党员“先走”带“后走”,带着群众“一起走”。比如,莲洲乡溶溪村以村党支部为引擎,以“一村一品”为主轴,依托农民合作社带动,采取“反租倒包”“资金入股”等形式,带动66贫困户参与发展绿色蔬菜、羊肚菌种植等特色产业,户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增加4万元以上,让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富在产业链上。

推行四群联创基层发展和治理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产业群帮群助、治安群防群治、村务群晓群议、幸福群乐群享”基层发展和治理机制。比如,石桥白鹭村围绕和谐脱贫,以村干部和普通党员为引领,大力实施“十户连心、四群联创”“大喇叭”工程、关爱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产业兴村计划,成立了村红白理事会、老年体协、农民剧团、书画协会、治安巡防队等群众性组织,发挥了党员干部在治安维稳、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中的关键作用,打造了“农村一小时平安圈”,激发了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2.创新爱心四化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作用,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创新“爱心四化”扶贫模式,积极引领、协调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与脱贫攻坚工作精准对接、精准配置。

爱心资金化,为脱贫攻坚输血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开展脱贫攻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行动,实施工会扶贫、赣青扶贫、巾帼扶贫、助残扶贫,深入推进产业帮扶、金秋助学、千名代表暖心行等活动,为贫困群众“送温暖”“送健康”“送智慧”“送科技”“送政策”。在“我为脱贫献爱心在行动”中,深圳康美腾科技公司捐赠饮水机238台、太阳能路灯818台,价值90万元;县志愿者协会200多名志愿者直接参与扶贫工作,募集爱心资金30余万元。

爱心基金化,为脱贫攻坚储血探索设立脱贫攻坚爱心基金,对所有爱心捐资实行基金化管理,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模式引领社会力量长期参与扶贫济困。南昌永新商会一成立,就为脱贫攻坚爱心基金捐资50万元;爱心人士贺佐智情系家乡贫困学子,在永新中学和才丰乡中小学设立了贺页朵奖学金,累计捐资400多万元,资助了30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爱心项目化,为脱贫攻坚造血以增强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为重点,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和非公经济人士在产业、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困难群众提供“定制”式帮扶。赣粤恒兴、博硕电子、恒龙农林开发公司等69家民营企业踊跃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通过发展扶贫产业、捐资助学等形式开展精准帮扶行动,共实施项目212个,投入帮扶资金3000多万元,帮扶贫困人口2.6万余人。

爱心长效化,为脱贫攻坚活血充分利用爱心基金、爱心队伍等力量,建立了爱心屋、爱心超市等爱心阵地,为贫困群众提供全天候不打烊的爱心服务。“你的微心愿,我们来点亮”。才丰乡爱心人士,多方筹集爱心资金、爱心物品,成立了汇聚社会关爱、点亮群众微心愿的“爱心屋”,为贫困群众送上了电饭煲、电风扇等生活用品1100余件,点亮了全乡366户贫困户“微心愿”,让困难群众感受了社会的暖暖关爱。

3.创新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坚持把巩固脱贫成效、提高脱贫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省委推进“十大工程”要求,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八大机制,实施“十二项提升行动”,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效果。

更加注重扶贫政策的普惠性。坚持政策不变,完善脱贫动态管理和监测机制,统筹兼顾帮扶相对贫困的非贫困村和非建档立卡户,提升教育、医疗等普惠性政策标准,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使扶贫理念更和谐;坚持扶贫资金投入只增不减,每年保持一定增幅;坚持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统筹开展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改善人居环境。

更加注重产业发展的带动性。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稳固发展现代农业“四个千万工程”这个核心产业,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扶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引领农村走融合发展之路、绿色发展之路。比如,实施光伏扶贫,投资1.46亿元让全县529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600元,开辟了一条投入少、见效快、可持续的增收新路子;依托永新特色文化,打造了洲塘书画村、永新丰收节等特色旅游品牌,通过入股分红、自主创业、劳务务工等方式,让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更加注重帮扶工作的连续性。坚持队伍不撤,健全完善扶贫帮扶管理机制,深化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县直单位帮扶到村、党员干部结对到户的帮扶制度,严格帮扶队伍管理,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组,培育一批懂经营、善管理、艰苦创业的产业带头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真正做到“扶上马”再“护一程”。

首战告捷,但这绝不是终点,而是崭新的起点,启示永新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翻开了新篇章、踏上了新征程!新时代,忠勇信义的永新人们正攥着劲、接力跑,不止步、不懈怠,接续走好脱贫攻坚后半程,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踏上建成“四新永新”、全面小康新征程。

来源:市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