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三湾改编”精神助力脱贫攻坚
来源: 市社联 2021-04-20 15:46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弘扬“三湾改编”精神助力脱贫攻坚

当前,贫困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脱贫攻坚形势复杂严峻。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成功解决了几亿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探索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从贫困现状来看,现有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更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依靠常规举措难以摆脱贫困状况。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对复杂的利益矛盾,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怎样积极行动,敢于啃硬骨头,排除万难,凝神聚气地冲破环境的桎梏,去赢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这是一切有担当的共产党人必须回答的难题和必须完成的重任。我们可以从“三湾改编”历史中寻找答案,可以从三湾改编精神中寻找源泉和动力。

一、三湾改编精神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个地域的发展,不能没有、不能轻视物质基础,也不能没有、且更要重视精神支撑。永新是块红色的土地,是著名的“三湾改编”的发生地。永新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源流县域和重要县域,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县域,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县域,三年游击战争的坚守县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红色故事赋予的红色精神一直以来是永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三湾改编”是毛泽东同志治党治军的正式开始,在我党我军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三湾,在革命极其危险的情况下,通过组织上进行缩编,将部队从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确定“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连以上设立士兵委员会三项主要措施对部队进行改编。通过三湾改编,毛泽东不仅稳定了军心,掌握了军队,更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为建设一支拖不跨、打不烂的新型人民军队起了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三湾改编以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和建设为着力点,集中体现了“坚定信念、勇于创新、依靠群众、纪律严明”的时代精神,这实际上成为井冈山精神的源头。正是通过三湾改编,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工农革命克服重重困难,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光辉的井冈山道路,并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擅长于学习思考和调查研究的毛泽东从秋收起义先胜后败的教训中深刻感受到没有坚强领导和富有战斗力的基层组织,部队是经不起残酷战争考验的。于是在转兵井冈山途中进行仔细调查和深刻思考。三湾改编时他以创新的精神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实行党代表制、建立士兵委员会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措施。通过加强各项制度创新建设,部队有了灵魂,各项工作迅速开展起来,部队才顺利挺进到井冈山,建起我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是我们党永葆活力,攻坚克难的源泉。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与人们血肉相连,同甘共苦也是三湾改编精神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同志一到三湾就开始深入群众做调查研究工作,部队帮助群众开展工作。“红双井”的故事、毛委员掏钱帮钟老汉看病等故事至今还在三湾一带流传。工农革命军在三湾虽然只待了5天,却给群众留下了很好的影响,同人民建立了鱼水之情。三湾人民从工农革命军刚到三湾时逃到山上藏起来,到部队离开时恋恋不舍的重大转变。

二、三湾改编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内在联系

为什么现阶段要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为什么要把脱贫攻坚工作紧紧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打开思路想点子,真抓实干闯路子,扎扎实实推进各项脱贫攻坚任务?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既是重大发展问题,更是重大政治任务,脱贫攻坚必须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成为“中国奇迹”最为精彩的篇章。但也应看到,越往后,扶贫难度越大,任务越艰巨。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背后,是各类难题交织而成的“问题视野”。从大凉山区“1年最多吃3顿肉”的极贫角落,到石漠化地区“跑水、跑土、跑肥”的贫瘠土地,再到大山深处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的现实无奈,无不迫切告诉我们,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

历史和现实是相通的,中国共产党人特别善于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紧紧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历史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启迪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推进发展自己的既定目标。1927年“八七会议”前后,党开始酝酿独立建军,提出“造成真正革命的工农军”,而且初步设想了建设一支什么样军队, 就是要“创造新的革命军队,不要有雇佣的性质”,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建立一支政治特点鲜明的新型革命军队的要求,反映了党政治建军的初步构想。南昌起义是党独立领导发动的首次武装起义,但真正实践和彻底贯彻党的政治建军思想,是毛主席领导的三湾改编。毛主席发动秋收起义,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红旗,这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最早公开亮出共产党的旗帜。秋收起义很快失利的艰难形势,让部队暴露出许多严重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军队中党组织不健全,党的作用有限,根本掌握不了部队,例如,指挥不统一,指挥官自作主张,各行其是;军心动摇,出逃事件频发,甚至出现整建制逃离等现象,如不及时整编,就有可能出现溃散的后果。毛主席认为,党没有完全掌握部队,是造成部队这种危机状况的主要原因。这时,如何把这支脱胎于旧军队、以农民为主体、带有严重游击习气的队伍,建设成真正党领导的正规稳定的革命军队就成为当务之急。这是三湾改编的背景,三湾改编实际上,就是要解决“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它通过组织建军、民主建军两大举措,确立“支部建在连上”的政治原则和“士兵委员会建在连上”的民主制度,为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基础。三湾改编是党在革命斗争中创造的一个典范,它形成的许多经验,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升华,成为党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这些重要经验包括树立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民主主义制度和坚持革命思想“中国化”等,它们至今熠熠生辉,对加强党的建设和实现党的事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如何用三湾改编精神助力脱贫攻坚     

井冈山精神的孕育和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三湾改编期间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采取的几项措施,初步地构成了井冈山精神的几大支点,可以找到这种革命精神的最初源头和原创动力,三湾改编成了这种革命精神的“胚胎”。今年是三湾改编九十周年,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创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三湾改编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为我们现阶段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方法和指导,提供精神源泉和动力。

(一)脱贫攻坚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

无产阶级的政党、无产阶级的军队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其宗旨也是服务人民。我党我军之所以能发展壮大,关键一点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毛泽东同志曾说:“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那就是我们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三湾改编时,毛泽东用官兵一致的新型理念,铸造了人民军队民主政治建设得基石,用支部建在连上的方法,解决了党怎么抓住军队的根本,用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凝聚了军队的战斗力创造力。当年的红军官兵,大家讲的最多的,就是虽然生活是艰苦的,但心情是愉快的。为什么?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是人民群众当时最大的政治利益和需求,他们在红军队伍中,在苏区的红色政权领导下,得到并享受到了。千百年来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有自己的土地,共产党用“打土豪分田地”的战略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办法,既照顾了农民的群体利益共同利益,又解决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利益。因为有了共产党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才有了千百万群众齐心协力跟共产党闹革命。

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摒弃“等人送小康”的心态。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因此,应充分激发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要坚持群众主体地位,保障贫困人口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自强自立精神,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光荣脱贫。

实效是检验的标尺。打赢脱贫攻坚战,空喊口号、好大喜功、胸中无数、盲目蛮干不行,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也不行。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必须以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来检验我们的行动。脱贫工作做得好不好、贫困群众有没有脱贫,不能自说自话,要让当地群众自己来评价,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在实字上下真功夫、硬功夫、苦功夫,再硬的脱贫攻坚硬骨头我们也一定能啃下来。

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是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是我们不容推卸的重要使命。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踏踏实实为民造福,以愚公移山之志苦干实干,我们就决不会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就能够交上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二)脱贫攻坚工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法宝。井冈山斗争时期是这样,脱贫攻坚工作还必须坚持这一优良传统,运用好这一法宝。

今年,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要“啃”下一块真正的硬骨头。 什么是“硬骨头”?其实,对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有一句很精辟、形象的论述:“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硬骨头得怎么“啃”?到现在,客观来说,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必定有其主客观上的致贫原因,但原因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地不同,还有可能是这些原因是常规帮扶政策难以解决的。因而,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关键的关键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要想脱贫攻坚落地见效,必须要补齐短板。

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决胜方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以往,一些地方习惯于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甚至采取“用手榴弹炸跳蚤”的办法,结果事倍功半。只有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抓好“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才能真正告别贫困。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精准识贫,实行“一村一法、一户一策”力求实效,彰显了“精准”二字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而所谓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搞清楚“扶持谁”的问题,只有调查清楚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真实致贫原因,才能按图索骥找到破解之道,才能对症下药。因此,啃硬骨头、补齐短板,必须全面查找原因,深刻剖析问题,进而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核心是强化工作机制,关键在层层落实责任。实行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的工作机制,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逐级立下军令状,一级一级把责任落到实处。用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从严惩处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让制度有刚性、问责有力度,才能形成敢于担当、狠抓落实的氛围。

(三)脱贫攻坚工作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克服精神懈怠

毛泽东率领严重受挫的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三湾村,由于战斗频繁,而且连连失利,生活又极端困苦,不少人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革命的前途丧失信心。三湾改编的伟大意义不是简单地将编制缩小,也不仅仅是把支部组织重心下移的问题,它实际上解决的是使一支打了败仗的部队增强信心、凝聚力量、转变面貌的问题。10月3日早晨,在即将离开三湾向井冈山进军时,毛泽东又在枫树坪集合部队讲话说:“同志们,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这有什么了不起呢?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他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了军长,带了一批军人。我们现在不只是两把菜刀,而是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他们是起义过来的人,一个可以当敌人10个,10个可以当100个,现在我们有这样几百人的队伍还怕什么?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他的讲话增强了大家的革命必胜信心。正如毛泽东在1965年重上井冈山说:“那个村子里,工农革命军一个师整编为一个团,那是一次新生。”毛泽东眼里的新生就是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来抓住每个干部士兵,树立起革命必胜的信心,正是有了这种信念和信心,红旗最终插遍了全中国。

精神懈怠主要是指党政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思想松懈、精神颓废、意志消沉等现象通过一定的行动、语言等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亚健康”状态,精神懈怠是一种致命的“慢性病”。如果任其蔓延,不加以防止和克服,就会在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中滋生官气、养成骄气、形成惰气、带来暮气、助长邪气,必将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影响。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的精神”。成就任何事业没有一种奋勇向前,锐意进取的精神是不行的。一个人有了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一股力量,就能保持一颗恒心,再难的事情都可以干成;一个人意志消沉,缺乏斗志和热情,遇到挫折就会萎靡不振,遇到困难就会停足不前,最终一事无成,一个党员干部思想上有没有懈怠,工作上有没有松劲,直接体现在工作作风上,否则,就会安于现状,惧怕困难,就会疲惫涣散,暮气沉沉。可以说,党员干部奋发有为,党的事业才会更好地发展;离开了奋发有为的作风,党的事业就难以开创新局面。如何才能防止精神懈怠,永葆党的先进性,我认为一是需要让人民来监督,使党员干部不敢懈怠;二是完善体制和制度,使党员干部不能懈怠;三是强化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不会懈怠。坚定信心,就是要始终不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信心百倍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

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各方合力是决胜之要。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凝聚更多共识和力量。政府部门守土有责,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保障、财政投入等方面责无旁贷,也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贫困地区坚定信心、自力更生是重要基础,发达地区也要积极帮扶,不断提供助力。集众智、聚群力,形成“九牛爬坡、各个出力”的工作格局,脱贫攻坚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责任是决胜之基。脱贫攻坚,靠的是意志力,拼的是执行力。没有迎难而上、志在必得的决心,就会在硬骨头面前产生畏难情绪;缺少坚强有力的领导和一追到底的责任,硬任务就会变成软约束。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才能为脱贫攻坚掌好舵、领好航。

(四)脱贫攻坚工作必须确保党的指挥作用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加强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乘势前进,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好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

“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为草芥。”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高度出发,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感慨,40多年来,扶贫始终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花的精力最多。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有这样的为民造福情怀,牢记“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的古语,倾注自己的心血、精力和情感,把脱贫攻坚战进行到底。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还要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是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二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加快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扶贫攻坚,改成了脱贫攻坚,就是强调到2020年这一时间节点,我们一定要兑现脱贫的承诺,这是不容推辞的历史使命。只要我们立下愚公移山志,把责任扛在肩上,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就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当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国家已经穷了几千年了,如今再也穷不起了。从贫困走向小康,30多年的风雨前行成就千年梦想。“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这是一言九鼎的承诺书,也是没有退路的攻坚战。心怀“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的责任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使命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我们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面小康的幸福阳光普照亿万中国人!

来源:市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