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上走在前列 ——以井冈山市脱贫摘帽为例
来源: 市社联 2021-04-20 15:46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上走在前列  ——以井冈山市脱贫摘帽为例

吉安市委党校课题组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安、井冈山时强调“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要求“吉安、井冈山要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这是总书记和党中央对苏区老区的新嘱托、新要求,是总书记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工作任务。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三个走在前列”,其中之一便是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上走在前列。本课题组将以井冈山市为例,调查研究井冈山2016年如何实现率先脱贫摘帽,如何在脱贫攻坚上做示范、带好头,以其对其他县区的脱贫攻坚提供借鉴。

一、井冈山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情况

(一)井冈山的贫困现状

我市共有吉安县、遂川县、万安县、永新县和井冈山市5个国家级贫困县。井冈山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和头等民生大事,采取“321”帮扶机制,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帮扶3户贫困户、科级干部帮扶2户贫困户、一般党员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创新实施“红卡、蓝卡”精准识别、“惠农宝”金融扶贫、“爱心公寓”安居扶贫、“入户体验”旅游扶贫、“军地三联”共建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举全山之力,全面推进精准扶贫。贫困人口由“十二五”初的31145人降至7537人,减幅达75.8%,贫困发生率由28.3%降至6.06%。

(二)井冈山有关脱贫的具体目标及相关政策

到2016年底,井冈山实现贫困人口下降幅度超80%,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确保在全省率先“摘帽”,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为此,该市一是把安居扶贫放在脱贫攻坚的“首位度”,做到“五个清”。目标清,绝不把一栋危旧土坯房带入2017年;底数清,对危旧土坯房再全面核查,做到不落一栋;政策清,除整合其它扶贫资金外,市本级财政拿出5000万元,对贫困户建房统一补助;模式清,坚持规划先行,推行拆旧建新、集中安置、公寓联户、乡村统建四种建房模式;程序清,严格“申请、鉴定、评议、审核、公示、验收”建房程序。二是把产业扶贫放在脱贫攻坚的“核心位”,确保“三个一”。重点发展茶、竹、果三大主导产业,今年底茶叶面积新增2万亩,毛竹林低改1.65万亩,果业(井冈蜜柚、柰李或杨梅、黄桃、猕猴桃)新增1万亩,并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发展其它特色种养业,确保“三个一”,即每个乡镇有一个一定规模的产业示范基地、每个村有一个产业合作社、每户贫困户有一个产业入股凭证。三是把保障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兜底线”,织密“四张保障网”。继续抓好去年出台的“三十二条”政策的落实,延伸织密贫困家庭医保、低保、社保、教育“四张保障网”,将所有贫困户纳入低保或政府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保障范围。井冈山要在今年年底实现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有三个重要指标:一是贫困人口占比在2%以内,二是贫困群众收入越过国定贫困线,三是贫困村庄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二、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上走在前列,井冈山为实现率先脱贫摘帽的具体做法

(一)全市干部动员起来,沉下基层,扛起政治责任

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吉安市把脱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安排17名市四套班子成员、17户有实力的企业、126个市直单位,对井冈山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进行挂点帮扶,举全市之力支持井冈山率先脱贫。一场“党员干部进村户、精准扶贫大会战”在该市全面打响。

井冈山300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25个扶贫团、126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分赴精准扶贫各大战场。逢“提”必“下”,在井冈山,拟提拔干部必须先到基层锻炼。作为井冈山“党建扶贫”的一张名片,由112名后备干部担任的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战斗在扶贫一线,为派驻村破难题、促发展、惠民生,俨然成为了井冈山市“党员干部进村户、精准扶贫大会战”的主力军和致富的“领头雁”。

(二)做好精准工作

1、精准到户,对症施策

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贵在“精”、“准”二字,首当其冲便是摸准贫困户的底数及致贫根结所在,再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脱贫计划,对“症”施治,才能拔掉穷根、脱贫摘帽。基于此,该市在核对原有贫困户底数的基础上,今年按照“组内最穷、村内平衡、乡镇把关、和谐推进”的识别原则,以及“一访、二榜、三会、四议、五核”的识别方式,井冈山把全山1694户特困户和4715户一般贫困户细分成“红卡户”和“蓝卡户”,建档立卡,精准帮扶,根据各家各户不同的情况制定产业帮扶,力争每户贫困户加入一个合作社,发展一个以上农业增收项目,让贫困户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宜果则果、宜经营则经营,因地制宜,找准致富的新路子。通过分类、分段实施,力求“双卡”脱贫摘帽一个都不能少。

对无力无业的“红卡户”,重点实施“输血”式扶贫,从出台代缴医保金、低保提标、政府救助金等系列兜底性保障政策,就业公益性岗位两个方面给予保障,形成“双收入”。对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制定了“引农出山、移民建镇、特困上楼”的搬迁移民脱贫政策,采取政府建设“爱心公寓”统建楼的“交钥匙”工程,“红卡户”家庭只需交纳1-2万元就可以搬迁入住。2015年全市已完成移民搬迁3183户,计划在2016年再度完成3888户的移民搬迁任务。1996年,拿山乡渥田村村民王泉生因一次事故导致高位截瘫已在床上躺了近20年。这些年一直都靠家中年迈的父母照顾,一家三口仅凭两个人的低保金勉强度日。村、乡、市三榜公示被确认为“红卡户”后,该市市委副书记点名对他进行了帮扶。“领导看我平时会上上网,就建议我弄个网络销售平台,宣传推广下村里的红心猕猴桃、油茶等产业,从中挣点劳务费。今后,我也能自食其力,挣一份工资了。”王泉生在调研中说。“红卡户”下七乡光明村村民李小羊育有两女,15岁大女儿罹患重病后,原本只靠土地和打零工维系生活的家,早已负债累累,家徒四壁。“政府出钱让我加入村里合作社后,光在这里做事就有每月近2000元收入,年底还有分红,也不用承担风险,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正在合作社脐橙育苗基地里除草的刘小羊高兴地对我们说。

对有力无业的“蓝卡户”,重点实施“造血”式扶贫,制定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政策。坚持因地制宜,采取“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积极探索“电商+”“旅游+”等扶贫新方式,大力推进特色富民产业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合作社126个,建立产业基地100余个,吸收了3959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每户1.2万元扶贫资金,不给现金给股权,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使贫困户变身为股民。这是神山村实施产业扶贫的一种新做法。

过去扶贫就像撒‘胡椒面’,排排坐分果果,让一些真贫困的群众得不到很好的扶持。‘红卡’、‘蓝卡’精准识别后,扶贫的针对性更强了,从‘漫灌’到‘滴灌’,‘一户一策’直接扶到点上、根上。

    2、精准保障,政策帮扶

如果说“四大战场”提升的是贫困群众主观能动性,解决了“钱袋子”问题的话,那么完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等措施,则是从根本上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让大家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有力保障。

下七乡光明村偏远天木石组65岁的廖万森老人,每次赶圩都要到乡里的“爱心公寓”里转一转。原来,在实施移民搬迁过程中,该市采取了一系列扶持移民购房建房的资金帮扶措施,对于“红卡”特困户,则特别“优待”。像廖万森这样的“红卡户”、危房户,只需交1.5—2万元便可入住由政府筹集资金建设的爱心公寓。

健康扶贫,解民忧。“一人得病、拖垮全家”。我市调查证实,农村贫困家庭中至少有三成是因病致贫、返贫:一是导致家庭劳动力缺乏,二是巨额医药费用几乎如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更有甚者因为贫病交困而导致家庭破碎、妻离子散。“健康扶贫”无疑成为精准脱贫盘活全局的棋眼。如何改变农民“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的命运?如何扭转患病贫困农民“小病拖、大病挨”的窘境?如何确保贫困群众“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有报销、大病有救助”?从2014年开始,井冈山市先行先试,逐步建成通过政府主导,采取招投标方式,以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大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贫困人口疾病医疗附加险和重症疾病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截至目前,井冈山市大病医疗保险共补偿968人次542万余元;意外伤害保险共赔付2508人次915万余元;医疗附加险359人次303余万元;重症疾病保险237人共补偿355.5万元,大幅度降低了因病致贫、返贫占比。

(三)借助红色资源,发展“旅游+”扶贫

茅坪乡是著名的“八角楼”所在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过去由于旅游产品单一,游客参观完后,很少能留下过夜。自该乡因地制宜推出“山地人家”农家乐项目以来,让当地200余人摆脱了贫困。源塘村村民刘秀峰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这位曾经一年收入才3000元的深山移民,自打加入了“山地人家”项目后,年收入立即增至3万余元,在外务工的儿子也返乡创业,在景区为游客提供拍照服务,一家人吃上了营养可口的“旅游饭”。在调研过程中刘秀峰激动地说:“现在居住条件改善了,收入也增加了。家里用上了电冰箱、热水器,还通了有线电视和网络,我们的生活也与城市生活接轨了。”

神山村距黄洋界景区10公里,离茅坪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13公里。目前,神山村正紧紧围绕“井冈桃源、好客神山”主题,按照旅游景区开发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全力开发建设神山谷、双龙潭、水帘洞、红军药铺和造纸坊等景点,并打通黄洋界—神山—坝上象山庵2小时旅游经济圈,将八角楼、象山庵、神山、红军被服厂、黄洋界等景点串珠成链,形成旅游精品线路。此外,为提升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神山村不断完善游客服务中心的功能,加快推进神山满天星客栈、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建设。土特产品、旅游产品上网卖;农家乐餐馆订餐微信定;生态竹筒酒、打糍粑等生态农业、农事体验旅游项目实现家门口赚钱……神山村旅游的不断“升温”,带动了旅游产业的红火。截至2016年6月份以来,到神山村旅游的游客超过3万人次,全村从事农家乐、民俗体验、采摘、旅游产品制作、土特产品销售等农户已达16家共56人,旅游扶贫效应凸显,群众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的实惠越来越多。

茅坪坝上村属十三五重点贫困村,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几年来,村里利用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该村开展“红军的一天”红色体验活动这一契机,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全村42户农户通过参与接待直接受益,其中红蓝卡户12户,今年以来全村已接待学员近2.6万人,仅此一项,预计全年户均增收在2万元以上,参与接待的贫困户可全部直接脱贫。

为了尽早实现全村脱贫,大井林场充分利用旅游优势,全力推进农家乐产业,成立了产业帮扶工作小组,以大井农家乐协会为龙头,把有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其中,实行统一管理,实行统一改造、统一对外揽客。两年前,患上心脏病的蓝少平苦不堪言,妻子体弱多病,两个女儿却都在大学,10年前因装上心脏起搏器欠下的医疗费用使这个小家负债累累。针对蓝少平家里的状况,大井林场场长杨秋太在这次扶贫攻坚工作中,主动选择与老蓝一家结对帮扶。为填补老蓝的资金缺口,林场筹资3万元,完善门口坪地、卫生间、墙面等基础设施,送上旅馆信息牌、红色书柜、消毒碗柜等设备,还带他走村入户,看典型、学经验,几番苦心引导下,蓝少平逐步转变,干起了农家乐。

化“输血”为“造血”,政府的有机“土壤”,使村里的贫困户家家有了“金钥匙”。大井林场的变化是井冈山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为丰富旅游新内涵,在今年9月份召开的井冈山第四次党代会上,井冈山提出“旅游+”、“茨坪+”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全域旅游。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以总部经济、休闲经济、会展经济、电商经济为补充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健康养老、户外运动、研学实践、红色培训等旅游产品,带动全市1472户贫困户致富。

(四)消灭撂荒土地,发展致富产业

今年以来,井冈山市吹响了消灭撂荒土地的冲锋号,开展了“消灭撂荒土地,发展致富产业”专项行动,大力发展“231”“茶、竹、果”富民产业工程,想方设法让撂荒土地“活”起来,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使“荒地”变为“宝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抢占了主动权。

井冈山发展富民产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土地资源稀缺。在发展“231”产业之初,井冈山就明确提出向撂荒土地进军、向稀疏残次林地进军、向房前屋后空心村进军三个要求。在脱贫“摘帽”的路上,该市开展了“消灭撂荒土地,发展致富产业”专项行动,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并向各乡镇、场下发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形成“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头上有目标”的工作氛围。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该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231”产业规划,加快撂荒土地流转,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做到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宜果则果,走出了一条以“一茶四果”特色产业扶贫为主的新路子。目前,该市完成茶叶种植9815亩,占全年任务的49%,林业1.65万亩,已完成全年任务,果业9537亩,占全年任务的94%,共新增产业面积两万多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99家、家庭生态农场160家。

拿山乡江边村位于我市北面319国道旁,交通比较便利,地势相对较为平整,但由于冷浆、断水源、弃耕等原因造成了撂荒土地。今年年初,拿山乡在大力推进“消灭撂荒地”过程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外界客商联系,将江边村的560亩撂荒土地,以每亩一年621元租金,流转给一位在我市创业的遂川客商,其承租30年种植蔬菜,带动周边100余户村民增收。拿山乡村民兰冬妹今年把自家的5亩土地全部都流转出来,租金一年一付,工资一天一付,一年收入近2万余元。

大陇镇在“消灭撂荒土地 发展致富产业”的行动中,结合自身优势,制定了“山水田园、生态休闲、高效农业、精品旅游”的总体设计,突出“农业观光、乡村旅游”主题,引进了湖南省炎帝陵太和县黄桃种植协会投资在瑶背村创办了瑶背黄桃种植示范基地、广东客商投资在大陇村创办陇上行生态农业园。现今流转荒田、荒山920亩,流转资金92万,受益群众200余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同时探索出“公司+贫困户”、“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互助模式,贫困户以产业发展资金、土地租金入股,领取股权证,每户每年按10%股金分红。目前,全镇1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陇上行生态农业园;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黄桃种植示范基地。

该市在消灭撂荒土地发展致富产业专项行动中,抓住了经营主体,找到了致富产业,真正让撂荒土地“活”起来,成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五)齐发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众擎易举,众行易趋。多年来,井冈山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立足自身优势,充分调动各级驻山单位、红色培训机构和非公企业等社会力量,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扶贫体系。

在南京军区的协调下,沿海地区“五省一市”牵手井冈山,大力开展“三联”活动。目前,援建单位先后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实施项目近80个,直接受益群众达6万余人。去年,成功争取到华润集团将投入1亿元的罗浮旅游扶贫实验区建设项目。通过统一规划,就地改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如今的罗浮已逐步成为绿色生态而有活力的民族特色新村镇。除此之外,井冈山43家驻山单位,51家非公有制经济企业,都纷纷与贫困村结成了帮扶对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倾情帮扶贵溪村,将其打造成中井院的社会实践教学点。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采取“贫困户农产品+基地收购”模式,帮助荷田村贫困户解决增收问题。

11月21日,井冈山茶厂大井茶叶合作社举行入股产业分红仪式,向大井林场24户贫困户共发放分红2.7万元。据了解,为全面落实产业帮扶政策,井冈山茶厂本着真诚帮扶的原则,让贫困户入股大井茶叶合作社的模式,年初与贫困户签订了《产业帮扶资金入股协议》,以确保红卡户股金分红20%,蓝卡户15%的收益,让他们的投资获得实实在在的分红,从而增加了贫困户的脱贫信心。

依托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井冈山开辟了旅游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和移民扶贫四大战场,并组建了财政固定投入为主、社会多方筹集为辅的扶贫发展基金,将每年门票收入的10%和土地净收益的10%注入发展基金,解了许多有意发展产业却无资金的贫困户的困惑,助推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起步一公里”。

三、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上走在前列,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的思路

(一)创新扶贫模式 确保“脱贫不返贫”

实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井冈山采用“一乡一计划、一村一对策、一户一方法”,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开辟出旅游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和移民扶贫“四大战场”,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安居扶贫、基础设施扶贫、保障扶贫四大攻坚。

1、在产业扶贫上,借助当地特色,发展毛竹、山货等特色产业,发展林业、苗木花卉培植,同时探索如何借助红色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农家乐等实现脱贫等。

坚持因地制宜,采取“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积极探索“电商+”“旅游+”等扶贫新方式,大力推进特色富民产业发展。市财政拿出1600余万元组建“惠农宝”金融合作社,入股“红卡户”每户1万元,确保每年不低于15%收益,使得贫困户增收“零风险”。目前,全市已建立合作社126个,建立产业基地100余个,吸收了3959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2015年全市贫困人口减少7016人,下降幅度达46.75%,贫困发生率由13.5%降至7.15%。

井冈山市新城镇曲石村贫困户周新传身患重病干不了重活,没有技术,前几年政府给钱让他养鸡,100只鸡死得只剩几只,周新传一度对生活丧失了希望。今年,政府扶持他养了8箱蜜蜂,由养蜂大户负责技术指导和蜂蜜回购,每箱能赚900元;挂点帮扶单位给了他6000元入股哈密瓜合作社,每年按10%分红……几项加起来一年收入有1万元左右,周新传对脱贫一下子有了底气。

在调研中发现,为实现率先和长效脱贫,井冈山市以产业扶贫为主抓手,创新模式,让贫困户有了“资产”,从中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过去扶贫政府直接给贫困户钱,没几天就被日常开销花光了;后来给钱让他们发展产业,但由于缺技术缺营销能力往往也很难成功。“现在我们把扶贫款作为贫困户入股合作社的股金,让他们能获得稳定的资产性收益,形成脱贫的长效机制。”

2、在安居扶贫上,保障人人有其屋,并且在土坯房改造上找到新的亮点和特色。

决不让一个贫困户在危旧土坯房中脱贫”。今年以来,井冈山市把安居扶贫放在脱贫攻坚的首位,牢固树立“对象就是任务、任务必须完成”的思想,全市上下一盘棋,因户施策地采取砌体加固、建设爱心公寓、政府代建、就地拆旧建新等多种模式,全面消灭危旧土坯房,确保年内将3888栋危旧土坯房全部新建改造到位,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确保贫困户既有新房又有新村,让所有贫困户住上舒适住所。为了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除整合其它安居扶贫资金外,该市市本级财政另外拿出5000万元,对贫困户建房统一补助,并采取一周一督查的方式,每周通报各乡镇(场)工作进度。目前,危旧土坯房新建改造任务开工率近90%,竣工率逾60%。今年8月份,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蓝卡户左秀发家所住的危旧土坯房完成砌体加固。“以前,老房屋顶总漏水,墙壁有裂缝。现在屋顶换了瓦片,墙体也用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了,墙面还喷涂了真石漆,新房非常坚固而漂亮。”老左乐滋滋地说。据了解,在土坯房砌体加固中,该村红卡户、蓝卡户每户只需分别出资1000元和2000元,其余均由政府出资,目前整个神山村的危旧土坯房均完成了改造。

对于孤寡老人,智障、残疾人员等这类必须拆旧而无力建新的人群,该市采取政府代建的方式圆其安居梦。位于下七乡圩镇繁华中心地段的福清孝茂爱心公寓于去年底建成使用,36户深山移民特困户陆续入住。每户只需象征性出资1.5万元至2万元,便能住进一套70平方米至80平方米的住房,并且享有与圩镇居民同等的就业、就医、就学等公共服务。该市还确保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能建得起房,对于拆除危旧土坯房而建新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除能享受每户2.45万元建房补助外,还能申请到最高5万元建房贴息贷款。

在推进安居扶贫,消除危旧土坯房过程中,该市注重与空心村整治、“两违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着力打造安居工程精品示范点,让贫困户住上新房的同时,拥有美丽新家园。对于属于“一户多宅”且无人居住的土坯房,一律拆除;对于牛栏、茅厕、猪圈等旁房是土坯的也一律拆除,并根据使用需要和村庄规划等重新选址建设;对于有人居住的土坯房,户主拆旧建新的,坚持“建新必须拆旧”原则,按照“一户一宅”,由乡镇统一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坚决杜绝沿路建房、占耕地建房、开天窗建房,坚决杜绝超规模建房,传承好客家风格和庐陵风格。同时建好村庄基础设施,扮靓村庄环境,大力发展“茶竹果”富民产业,真正让贫困户既有新房又有新村。

3、在智力扶贫上,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术能力,通过掌握产业技术和拓展思路,拓展大家寻求脱贫致富的方法

扶贫的关键还在于扶智,该市创新劳务扶贫方式,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贫困人群的“造血”能力。拿山乡沟边村的村民赵勇早前从罐头厂下岗,通过劳务培训,顺利应聘到一家汽车美容店,从学徒到店长助理,工资不断上涨,让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通过就业奋力脱贫的还有沟边村村民李春秀老人。虽然她不像赵勇一样怀有一技之长,但政府还是为她提供了村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现在年纪大,也没有什么技术,除每个月的低保金以外,还能有一份每个月600元工资的工作,我已很满足了。”李春秀笑着说。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术能力,通过掌握产业技术和拓展思路,拓展大家寻求脱贫致富的方法。11月7日井企集团举办了2016年种养殖就业扶贫培训班。培训会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阶段进行。培训班上,授课老师就果业种植的育苗、配方施肥、病虫防治和畜牧养殖业的繁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技术进行了生动的讲解,理论学习后,学员们还到基地进行了现场教学。通过培训,贫困户对象提高了就业技能,拓宽了就业渠道,激发了他们的就业创业激情,为实现自身脱贫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4、在保障扶贫上,加大兜底保障力度

井冈山市长坪乡村民康海明的母亲中风十年、女儿刚上小学三年级,前年妻子查出患有尿毒症,每周都得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妻子和母亲光是治疗费用一年就得花掉4800多元。对于没有技术和文化的康海明来说,一年拼尽全力的结果,也只有3500元的收入。家里只有他一个劳力,加上孩子的学费和全家人的生活费,根本入不敷出。井冈山市通过用产业托管分红扶贫和社保、医疗救助、子女上学的教育扶持等政策叠加,兜底扶贫。去年,康海明所在的中烟村,通过帮扶单位——井冈山风景管理局资助的1万元作为本金,入股村里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确保每年20%的分红。政府还为康海明一家4口免费办理了新农合、新农保。今年,通过医保康海明妻子报销了近三分之一的医疗费,政府每年发放6480元的低保金,加上每年2000元的产业分红,小孩上学也不用愁,乡里为每位贫困户子女每学期补助500元生活费。康海明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

“兜底保障”,这是井冈山革命老区敢于率先脱贫的“保险”。 在探索“托管分红”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同时,今年以来,井冈山市一面大力扶持产业脱贫,一面通过提高社保标准、加大医疗救助等措施,最大限度叠加政策支持。

(二)健全退出机制 杜绝“摘帽不脱贫”

为确保贫困户稳步退出,同时防止“摘帽不脱贫”,井冈山市制定了贫困户和贫困村退出的具体标准和程序。贫困户退出和贫困户精准识别一样,要先入户走访调查,核年收入、看住房饮水安全等,之后还要经过几轮评议、审议、公示和核查,确定达到标准且经贫困户本人认可后才能退出。明确贫困人口退出需达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146元、住房安全、无子女因贫辍学等7项指标;贫困村退出则以贫困发生率低于2%为主,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11项指标。

为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井冈山市还引入了第三方国家统计局地方调查队对脱贫实效进行评估。

(三)持续加大投入 防止“脱贫不脱困”

井冈山市拿山乡江边村贫困户李喜兰,身患白血病,手术花了23万元,报销了8万元,如今每年还要注射4次2万元一针的进口药。说起这些,李喜兰就愁眉苦脸,虽然家里人均收入达到3000多元,但开支太大,生活依然困难,“赚的钱都为治病花光了”。虽然井冈山市都有信心在今年底脱贫,但一些像李喜兰这样的贫困群众仍然可能存在“脱贫不脱困”。

基层干部分析说,部分贫困户虽然达到脱贫收入标准且“两不愁”“三保障”,但生活可能依然困难。这一方面说明贫困群众对脱贫状态的预期与政策对脱贫标准的设定之间存在落差,需进一步明确当前的脱贫是消除绝对贫困,今后仍会继续巩固;另一方面,针对因病因学等支出型贫困,尤其是因病致贫,需尽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减少贫困户看病支出。今年井冈山市为当地12.06万农民每人出资35元参加商业重症疾病保险。经公开招投标,中国人保财险以每人每年补偿1.5万元中标。凡2016年患重症疾病(癌症、肾衰透析、肾移植术后抗排斥治疗)医药费用在1万元以上的参合农民,可额外获得1.5万元护理费作为经济补偿,用于解决患病农民就医过程中的交通费、伙食费和营养费等各种额外费用,进一步帮助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脱贫。此项工作的开展,为该市精准扶贫工作又新添一道保障线。

同时该市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同时设立救助基金,防止因灾因病因学的脱贫户重新返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吉安市引导教育投入向职业教育和贫困学生倾斜,构建“招生-成才-就业-跟踪管理”的职教服务体系。对有能力接受更高水平教育的贫困学生,当地政府在校期间每人每学年给予生活补助2000元,并设立5000至1万元不等的奖学金、助学金。目前,吉安市最大的职业教育学校吉安职业教育学院的近万名学生中,50%以上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精准扶贫‘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让贫困家庭的孩子用知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才能彻底挖掉“穷根”。

不为脱贫而脱贫,更不搞数字脱贫;既重眼前收入,更重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精准脱贫攻坚,井冈山全山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脱贫攻坚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年底有两组数据特别令人瞩目:一是井冈山的贫困发生率预计将实现0.96%,远远低于国家2%的贫困县退出标准;二是井冈山的贫困村将从2014年的44个减少到6个,退出率将达83%,远远高于60%的贫困县退出要求。

井冈山拥有宝贵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跨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我们要坚持用井冈山精神建设好井冈山,井冈山今年率先脱贫摘帽,在打造脱贫攻坚样板上做示范,带好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上走在前列有重要意义。实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吉安市委党校课题负责人:杨晓英

参与人:贺志公

龙志群

来源:市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