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报告】 牵牢产业扶贫“牛鼻子” 促进全面小康可持续 ——吉州区甫里村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来源: 市社联 2021-04-20 15:47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和治本之策。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更应该进一步强化村级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造血功能,着重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形成脱贫长效机制。近期,区社联到吉州区兴桥镇甫里村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交流走访,对发展和巩固产业扶贫,促进农村建成全面小康及持续发展,做了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甫里村位于吉安市吉州区北郊,辖9个自然村,12个村小组,有耕地2258亩、林地3350亩,村民238户1200余人,有贫困户17户48人。全村自然条件较差,地下水资源缺乏,为“十三五”省级贫困村。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甫里村立足村情,近三年来投入资金438万元,其中产业方面271万元,基础设施167万元,在夯实村级基础设施的同时,积极探索“养殖大户+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村小组”的新型扶贫产业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贫困群众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2019年底,甫里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整村退出贫困村,被评为全区“党建示范点”,从一个省级“十三五”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基本为零的“空壳村”,发展到如今成为拥有油茶、光伏、黑斑蛙、蛋鸡、生态休闲农业综合体五大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破“0”超20万元,贫困户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的脱贫致富“示范村”。

二、特色做法及成效

特色之一:突出一个“合”字,做到远近兼顾,三产融合。要做好产业扶贫,产业规划是前提。甫里村在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种养结合、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坚持标本兼治,通过市场主体引领,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带动,既重点发展了“见效快”的黑斑蛙、蛋鸡养殖,又有“管长远”的油茶种植、“保收入”的光伏发电,还有“促融合”的益之益生态休闲农业,形成了远近利益兼顾、三产相互融合的产业精准扶贫发展格局,为农民增收短期见效和村集体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打牢了坚实基础。

特色之二:围绕一个“稳”字,做到风险降低,收益稳定。甫里村提出了“养殖大户+合作社+村集体+村小组+贫困户”运营模式,即养殖大户负责养殖技术、养殖管理、经营销售,村委会依托托管资金,获得资金托管收益,合作社所在的村小组获得土地流转收益,贫困户社员通过资金入股享受股权收益,到产业上务工取酬,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实现了养殖大户、村集体、村小组、贫困户共享共赢。如,黑斑蛙养殖产业,引入专业养殖大户牵头成立黑斑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与合作社签订10年资金托管合同,黑斑蛙养殖合作社每年支付村集体5.4万元固定收益,贫困户1.5万元固定分红,以及合作社所在的两个村小组土地流转收益2万元。

特色之三:紧扣一个“多”字,做到市场引领,产业多元。坚持做到产业选择与市场需求对接、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对接,促成全村资源禀赋、自然生态等优势得到转化运用,特色产业得到发展。在省妇幼保健院帮扶工作队的引导牵线下,镇村两级组织人员前往湖南长沙及省内多地考察种养产业扶贫项目,结合村情,发展了以黑斑蛙、蛋鸡养殖为主的养殖业,以油茶种植为主的种植业,以生态林立体种养为主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业,今年又引进百香果、番鸭产业,作为应对疫情冲击的补充产业,经过三年来的持续发力,产业多元化发展初见成效,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0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一)自主发展产业动力不足。全村贫困户中60岁以上15人,高中及以上学历仅3人,病残 9人,基本为老幼病残,无劳动能力、无产业发展能力,且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内生动力不足。全村只有1户贫困户通过小额贷款发展养鸡养牛产业。

(二)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全村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大多数仍然处于成长阶段,产业链条不完整,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带动能力弱。产业带动模式以流转贫困户土地和临时用工为主,真正以入股分红和吸纳长期稳定务工就业的较少,技术指导作用不明显。

(三)政府发展产业定位困难。贫困户怕担风险,不愿主动入股参与特色种养业,产业发展资金基本来自挂点单位帮扶资金以及政府各类扶贫整合资金。同时,村里发展什么产业,贫困户如何参与产业发展,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基本依赖于镇村及帮扶干部。

(四)特色产业发展层次较低。现有的蛋鸡养殖、黑斑蛙养殖等产业虽然有一定基础,但产业专业人才缺乏、技术支持不够、科技含量低,产品较低端、附加值低,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导致产业难以壮大规模。

(五)产业发展制约依然存在。甫里村仅有小Ⅱ型水库1座,自然条件差,如当前养鸡基地和养蛙基地遇到用水困难,需用运水车从镇里运水。同时,资金、技术、人才短板明显,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难以及时开展。

四、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较于兜底性政策扶贫,产业扶贫对村级经济和农民增收的双重拉动,无疑是更具活力和价值的扶贫举措,在全面小康建成之后,大力发展农村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一)核心引领是产业发展的前提。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两委在统筹租地、土地整理、统一栽植等过程中发挥了村级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长年驻村的帮扶工作队在产业规划落地、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了不可或缺的助力。由于工作量大,精力不足,对培育经营主体,扩大产业规模、推动村民参与等方面探索不够,办法不多。在后期帮扶工作队撤退之后,工作压力将更大。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设,提升村干部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的能力素质,研究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村干部认真履职,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二)培养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产业人才匮乏是制约产业做大做强的因素之一,需要通过人才振兴加以破解。如甫里村的黑斑蛙养殖,属于新兴产业,特种养殖,专业技术要求高,需要引进外地专业人才。由于外来人员的不稳定性,要大力培养本土人才,积极扶持本地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创业兴业,提高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区农业示范园的实用技术推广作用,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服务于扶贫产业发展,发展“雁归经济”,吸引本土人才回乡创业发展,等等。  

(三)突出特色是产业发展的重点。要依靠农村现有成型的特有的资源、技术、管理、环境、人才,并加强村镇之间的产业联结,从而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优势发展。如,甫里村可深度挖掘黑斑蛙养殖方面所特有的优势,完善产供销链条,打造“甫里黑斑蛙”品牌,实现特色致富路。同时,建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渠道,加大消费扶贫领域,加快扶贫产品认定和网络推广,助力扶贫产品产业链不断延伸。  

(四)多方扶持是产业发展的基石。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如黑斑蛙的疾病预防保健及蛋鸡的各种风险防控,甫里村发展的油茶产业,当前已投入23 万元,但到挂果还需5年时间,期间肥料及人工等费用预计还需 10 万元,村集体资金压力较大。要通过政策扶持助推产业做大做强,逐步走向市场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对扶贫产业从资金、技术、信息等多方面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持续开展组团式指导服务,为扶贫产业保驾护航,提高产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

(五)村民参与是产业发展的生命。重视村民思想观念的引导和转变,引导群众克服怕和懒的思想,激发参与产业发展的热情和信心,为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要积极探索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建立产业收益差异化分配办法,并从设立自主发展“鼓励金”和勤劳致富“奖励金”,使贫困户主动参与产业经营,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来源:市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