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的演变
来源: 市文联 2021-04-15 16:34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作者:尹小平

我是恢复高考后走出乡村,走进龙市小城,成为这里定居的市民。

走进小城,才知小城真的很小。自南蜿蜒入城的龙江,将小城一分为二,东西和南北两条街交叉所谓的“闹市区”,从头走到尾一根烟的功夫,卵石叠铺的街道宽不过一条扁担,狭窄得只容两个人擦肩而过,纵横交错的小巷东串西接地组成了这中国地图上难于找见的小红点,连火车也不肯赏脸光顾到这里,与外界相通全靠几条弯弯曲曲、坡坡坎坎的公路。有人说:“小小宁冈县,街上三家店,域内打喷嚏,城外听得见。”四遭城墙早拆去了,可墙基还在,就此开辟了环城路。城内主要是青砖黑瓦的民居,也很陈旧、甚至残破。有一栋萧公牌楼,恍如鹤立鸡群,是在明成化戊子年间老县衙处盖的。角角落落散落着雕花柱础、螭首残碑之物,透露着小城古老的信息。当然,城里老人聊起过去,会津津有味地比划着讲述道:这里是老县衙,南面是龙溪观,北面是城隍庙,旧时规矩,知县要先拜城隍再上任。当然也记得哪条“萧辛利”铁匠铺胡同、哪条是“刘德盛”药号小巷等等。井冈山斗争时期,这里是红军大本营,1928年4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毛泽东领导的湖南农军,在河东广场胜利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四军,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河西老街至今还保留了红四军军部、红军教导队、朱毛会面等革命旧居遗址10余处。老人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位于城西偏北的五虎山下,龙江西岸,至今遗存一座清道光庚子年创办的龙江书院,系茶陵、酃县、宁冈三县客家人的最高学府,占地2000多平方米,大小80余间,纵深前后三进,面阔左右三栋,建筑雕栏画栋,飞檐翘角;宇内九井十八厅,回廊曲径相通;文星阁高达三层,斗拱挑檐,登高远望,任看云卷云舒,水来水去,阁顶藻井饰双龙戏珠浮雕,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小城慢慢地越过旧墙基,不声不响地向西拓展。那些大小机构,一个个从小城搬出,造型各异、或高或矮的建筑矗立起来,以至悄然形成一条与小城相连通的宽阔大街。由于县政府就在大街的主要地方,人们便习惯地称之为“府前街”了。府前街是小城贯通东西的主要街道,当初规划设计就宽五十余米。小城人那时很闭塞,走惯了乡下的土路,哪见得这么宽的街道?朴素的情感之下,认为这得占多少地!土地在小城人心中,向来是无比重要的。那时小城确实人很少,除时有摇晃着叮咚铃声、戴着粪兜的板车招摇过市外,按着长短笛的汽车寥寥无几,街道显得空荡荡的。谁知没几年,小城人渐渐多起来了,汽车也渐渐多起来了,四面八方的外乡人也来到这里,街道车水马龙,人们这才叹服当初决策与设计的超前意识,甚至以今之境况,惊呼当初为啥不更宽些,因为小城已开始像省城一样地堵塞了。居民也随之从逼仄的旧城搬出,重新聚落成一片一片新的小区,连几十层的高楼也雨后春笋般一幢幢拔地而起,俨然一座充满现代气派的城市呢!

我刚来小城,窄窄的街巷道路,根本没有、也不用红绿灯。偶尔去趟省城南昌,见着红绿灯都不知咋走。也记不得从啥时起,小城在要冲路口处开始安装红绿灯了,现在抬眼就是红绿灯,恐怕没人说清到底安装了多少。红绿灯就像一双双眨动的眼睛,帮助小城人看路,当然也规范着小城人来往出行,小城人也自觉地该停停、该行行,心底明白这言行举止就叫文明。跟红绿灯一样,小城也不知从啥时起又出现艺术的雕塑,出现点景的山石,如今几乎到处都是,石头上还镌刻着书法字迹。不是咱炫耀,毕竟龙市是闻名的奇石之乡,书法之乡,怎能不近水楼台,就地摆着些奇石,刻着些书法呢!?而雕塑最具代表性的,就属小城东部的“飞龙”了。小城人生性务实,当初对这新事物有些不理解,说弄这个有啥用,顶不了钱花,也当不了饭吃!久而久之,小城人潜意识里也接受了,一说到哪儿?“双龙”那儿!“飞龙”竟成了小城最早的地标。小城陆续又建造了群龙石雕“腾飞”,寓意不言自明。还有江心岛的“翠竹”,以象征龙市为中国翠竹之乡。这些大大小小的雕塑、刻石,都已成为小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向世界展示着小城独有的个性与魅力,展示着小城人跟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眼光、襟怀与精神。

我来小城这么多年,主要研究龙市历史文化,走遍龙市诸多的山山水水,访谈龙市与山乡的村村落落,才知龙市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是赣西南之门户。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萧奇美从吉安室都峡石下园砻头州徙此立基,以故地名命此村亦名为龙头,后随集市发展称龙头市。这里有二千多年人类活动的历史,一千多前的客家文化,九百多年的道教文化以及艰苦卓绝的井冈山革命斗争红色文化等等,这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与中华文明一脉绵延,正是小城发展自信的基因与底蕴。

“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近年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那些低矮零乱的瓦屋土坯房被拆除,形态各异的村落或依山而建,或临水而栖;接着就有堤顶铺设彩色大理石的人行道;再接着有了历代名人题咏龙江的花岗石护栏杆,有了树木花卉的绿化带。经意不经意间,河堤在一段段垒高,高楼在一天天林立,路灯在一盏盏延伸,空地在一片片变绿,樟树在一年年长粗……那气度,那风韵,总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欣喜。

广场是小城的名片,经过改造和扩建的广场像刚出浴的美人,一下吸住了大家的眼球。从早晨开始,广场上打太极拳、做健美操、舞剑、跳绳的三五一群,七八一伙,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除了官方组织的聚会、展览外,广场的白天一般属于老人与小孩。三三两两的小孩穿着溜冰鞋在平坦整洁的大理石上自如地穿梭,也有的小孩,在草坪上摸爬追打。老人们聚在阴凉处或太阳下叽叽嘁嘁地聊天、拉二胡、吹笛子、打扑克、下象棋。而一天中,广场真正热闹喜气还在日落之后,络绎不绝的人群像白天潜伏在草丛水边的萤火虫,从四面八方云聚而来,密密匝匝,喧闹如沸。他们放下身心忙碌的一切,各自施展怡情养性的绝活:或轻盈滑冰、观花赏月,或窃窃私语、徐步低徊,或踏步转圈、款款而舞……

站在五虎山巅眺望,龙市四面环山,中为河谷盆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龙江水穿城而过,滔滔向北流去,素有“驼岭峙其西,龙江贯其中”之称,使龙市愈加藏风聚气。山川沃野花木繁茂,龙江河映带左右,小城怡然其间,似呈二龙戏珠之势。小城“握交通湖南之枢纽”,吉衡铁路、319国道、S50井睦高速贯穿境内。龙江上那座历经沧桑的老木桥,仅石头砌筑的桥墩尚在,留下一抹历史的遗迹。桥墩之上,修建一座可几车并驾的高架桥,畅通着小城,那桥面两侧的五彩灯光,足以灼红行人的双眸;那桥旁栏杆38格的花栏,如含苞待放的蓓蕾,绽开在游人的微笑里;那旁列的4对荧光灯住,浮现金碧辉煌的意象。一代文豪郭沫若亲笔题写“会师桥”三个大字并赋诗云:“革命风云怒,会师有大桥。龙江流碧血,鹅石卷惊涛。”近年来,河道治理,河长上任,龙江河水不再干涸,不再污浊,绿水清流,白云倒映,水鸟翻飞,小城一派泠泠水韵。如今小城向西已延伸五六里,不知不觉越过了龙江,甚至周边还建了移民新村,过去地道的农民也随之步入城镇化的浩荡进程中。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与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四十年来,我唱着《小城故事》这首歌,由青春洋溢而渐入花甲之年,每天我走进走出的小城呢?从历史遗留的旧墙基上走出,愈来愈生机勃勃,愈来愈繁华热闹,实在是今非昔比!以后还会如何?我真的不敢设想,不能设想,根本也没法设想,只管随着小城的脚步,随着匆匆的时光,一起向明天走去!

来源: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