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蜀口
来源: 市文联 2021-04-15 16:34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文/徐明

初夏,蜀水两岸满山遍野的油桐花开了。从井冈山朱砂冲出发,沿蜀水河顺流而下,白雪般的油桐花瓣一路飘洒,空气中弥漫着这个季节特有的清香。

到达蜀口已近黄昏。发源于井冈山主峰的蜀水,流过井冈山、遂川、万安、泰和一市三县后,在这里汇入千里赣江,故名蜀口。从跨江大桥进入蜀口,碧水倒映着蓝天和古树,阡陌间板栗园、枇杷园、茶园与车前草、竹蒿薯等作物交错相连,农家的青砖黛瓦隐藏在一丛丛绿荫之中。

这个12平方公里的绿岛,千百年来由赣江和蜀水冲积而成。岛内土质肥沃松软,适合经济作物生长。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就大面积种植甘蔗,土法熬制的蔗糖远销南京、广州等地。茶叶更是传承至今的主导产业,蜀口绿茶清代就是皇室贡品,近年在上海世博会及全国性茶叶评比中屡获大奖。

来到蜀口古村,“千里赣江第一岛”的石碑格外醒目。明朝大才子解缙“日望赣江千帆过,夜观蜀口万灯明”的诗句镌刻其中。此时,夕阳给万顷碧波披上了金色的余辉,江岸木排上的鸬鹚纷纷跳入赣江戏水,好一幅渔舟唱晚的水上风景。

正是这极佳的风景和两江交汇的特殊位置,自古以来这里商贾云集,人文荟萃。走进蜀口古村,历史的纵深感扑面而来,古祠、古碑、古树随处可见。自南宋立基以来,这里耕读传家蔚成风气,在不足千户的洲上,仅欧阳一姓,明清时期就产生了二十一位进士。“父子进士”、“兄弟尚书”、“三世宪台”、“五经科弟”等一块块牌匾无不向我们诉说着这里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从古村出来,走过一片古樟林,灯火阑珊处,几栋乡村风格的木屋透出现代时尚,一旁的民居经过改造后,成为设施齐全的农家旅馆。传统与现代相融,古朴与时尚结合的“一方院子”,让我们眼睛为之一亮。镇党委书记介绍,为开发利用好蜀口的文化生态资源,县里与南京上市公司大千生态合作,共同建设蜀口生态岛。目前已投资三个多亿资金,修建了环岛公路、游客接待中心,兴建和改造了民宿点,开辟了金沙滩、水中画舫等旅游线路,景区的基础设施正在加速提升。据说今年五一,还没有完全开放的部分景区就接待了两万多名游客。

入夜,我们漫步在新修的环岛路上。赣江与蜀水交汇口凉风阵阵,涛声拍岸,江中几盏渔火缓缓移动。月光下牛群忘记归途,露宿沙洲。洲头百鸟归林,蛙声一片。在这天籁般的宁静与清新中,任由思绪穿越古村的前世今生。

黎明,沙洲里的牛把清晨唤醒。不到六点,蜀口的田头开始忙碌起来。走进一片茶园,正在采夏茶的罗小英告诉我,她白天在县里工业园打工,爱人在县城当保安,家里有五亩茶园,茶园里套种了蔬菜,两夫妻都是早晨忙完农活再去上班,这不,电动车就停在田头。放眼望去,蜀口田间地头停放着各式电动车摩托车。这里距县城只有十来公里,劳力大都进城务工,象罗小英夫妇那样早晨从田间走进车间的不在少数。

披着朝霞,在蜀口的田间小道走了两个多小时,我惊喜地发现,这里没有一块闲置的土地。每一块田垄都耕作精细,作物间错落有致,板栗、枇杷树下套种花生大豆,茶园里套种蔬菜瓜果,搭配近乎完美。村民欧阳克旋告诉我,蜀口四周是水,没有土地拓展余地,祖辈们就开始立体种植。村里人即便全家在外地打工,事先也要把土地托付给邻里耕作,荒田荒土会惹人耻笑。他说,就是赚了大钱,也不能荒了祖辈开垦的田地。

太阳已高高升起,而此刻我还停留在昨夜蜀口的古今穿越,停留在今晨第一缕阳光下的农耕场景。蜀口,城市化中保留完好的乡愁记忆,务工潮下坚守不变的精耕细作,珍重自然,不忘来路,在这里得到了完美诠释。

来源: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