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大批游客慕名来到遂川县营盘圩万鸟岭,观赏池鹭、夜鹭、鸿雁、游隼等候鸟舒缓从容地从山腰飞过。
万鸟岭位处罗霄山脉,是遂川千年鸟道所在地,是全国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长江中下游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
每年9月至11月是候鸟迁徙季,数以百万计的候鸟过境万鸟岭,在群山中稍作休整,南迁北归。这个季节也是“护鸟人”曾宪财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他和护鸟队员们每天行走在迁徙路线上,守护着候鸟。
曾宪财是遂川县营盘圩乡桐古村村民。早在2002年,曾宪财的父亲曾昭明就是千年鸟道第一代“护鸟人”。截至目前,曾宪财祖孙三代已在罗霄山脉深处接力续写22年护鸟温情。
“护三代”:打小喜爱动物护鸟意识较强
“爸爸,这边有三四只鸟‘触网’了,快来!”“爸爸,那边有只鸟,头卡在网眼里出不来了,赶紧帮帮它!”10月6日晚8时许,在万鸟岭上的网场,曾庆雄、曾庆康兄弟俩忙得不可开交,不停地呼喊曾宪财。
“逮”了一个多小时鸟的曾宪财有点微喘,他说:“我两个儿子从小就非常喜爱小动物,尤其是护鸟的意识很强。上个月初,兄弟俩就约好了,要在国庆假期赶回来帮我一起上山护鸟,并学习怎么跟鸟做环志,减轻我的工作压力。”
“我们在万鸟岭上支好网,并布置好射灯,利用鸟类的趋光性,把候鸟吸引下来。”曾宪财说,当晚共捕到了100多只鸟,有鹭鸟、杜鹃,还有仙八色鸫,它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誉为“鸟中仙女”。
“捕鸟”是第一步,接着便要把捕获的候鸟带回环志站,进行测量、称重、记录、环志等工作,然后放飞山林。
曾庆康在南昌上大学,国庆假期,同学邀他一起去外地旅游,他一口回绝。“我爷爷做了一辈子护鸟队员,退休了还关心、关注着护鸟事业。现在,爸爸从爷爷手里接过了护鸟爱鸟的担子,日常工作非常辛苦,我们兄弟俩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今年国庆假期,我们如约回家,上山帮爸爸一起护鸟,觉得特别有意义。”曾庆康说道。
打记事起,曾庆雄、曾庆康兄弟俩就被爷爷和父亲爱鸟护鸟的善举所影响,在幼小的心灵埋下了护鸟的种子。长大后,他们主动加入村里的护鸟志愿者队伍。
“不准打鸟,不准掏鸟窝!这些都是益鸟,专门捉害虫,我们可得保护好哦……”每年的“小手拉大手”、人鸟和谐生态文化宣传、秋季迁徙季,曾庆雄、曾庆康兄弟俩都会和乡村干部深入圩场、学校,发放宣传单、挂横幅、贴标语,宣传候鸟迁徙知识,引导爱鸟志愿者、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护鸟行动中来。
眼下,营盘圩全乡已经有9支护鸟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人数累计400余人。让曾庆康特别开心的是,如今参与护鸟的队伍逐渐庞大,还有了跨省域的“护鸟联盟”。
2020年6月,江西、湖南两省的遂川、炎陵、桂东三县成立了赣湘“千年鸟道红色护鸟联盟”,实现“护鸟组织联建、护鸟执法联管、爱鸟宣教联办、生态经济联创”,推动赣湘“千年鸟道”共建共治共享。
“护二代”:放弃高收入当起“护鸟人”
曾宪财前些年在周边乡镇承包一些水电、装修等工程,每年能赚一二十万元,小日子过得充盈。
2020年的一天,曾宪财发现父亲每天来回万鸟岭三四趟,非常吃力。他担心父亲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便毅然接过父亲护鸟的重担。次年,曾宪财正式加入护鸟志愿者队伍,转行当起了“护鸟人”,守护着这些南来北往的小精灵。
“我小时候,遇到刮风下雨天,父亲会把淋湿摔落的幼鸟捡回家里,让我和他一起烘干小鸟的羽毛,给小鸟喂食,这是我印象最深的童年画面。”曾宪财回忆道。
“我父亲曾昭明早在2002年就是千年鸟道第一代‘护鸟人’,干到60多岁才退出,我儿子打懂事起就特别喜爱小动物,尤其对鸟有着深厚的感情,已是当地护鸟队的主力队员。算下来,我们祖孙三代已经在这里接续护鸟22年了。”曾宪财说,他是第二代“护鸟人”,很多人叫他“护二代”。
2022年7月的一天,曾宪财发现一只翅膀受伤的牛背鹭,赶紧把它带回家,涂上消炎药,掰开嘴喂药喂水,还从水塘里抓鱼给鸟补充营养。经过精心护理,10多天后,牛背鹭伤口愈合重新飞上蓝天。
“这里摆放的‘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个人’‘2021江西最美环保人’等十多块奖牌,都是我父亲数十年如一日爱鸟护鸟的荣誉,也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前行的动力。”曾宪财指着自家书柜,满脸自豪地说。如今,曾宪财学着以前父亲的样子,每天定时上山巡逻四五趟,步行二三万步,只要发现有幼鸟掉到地上,就要赶紧把它们救起来。
鸟儿多了,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多了。每当候鸟迁徙期间,万鸟岭成为观鸟的绝佳场地,一些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海南、黑龙江、甘肃、广西、湖南、安徽等地区的游客每年都会来此打卡、拍照。
“有了大批候鸟后,村里的农作物少有虫害,种植的中草药、黄桃等品质得到大提升,深受市场青睐,产品远销省内外;游客多了,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农家乐火起来了,蜂蜜、笋干、菌菇、山茶油等土特产成为了抢手货……”说起鸟儿给村里带来的“回报”,曾宪财掰着手指头数也数不清。
“护一代”:打鸟高手变身护鸟使者
曾昭明家不远处有座无名山岗,数百年前,村民都在这里打鸟,“打鸟岗”因而得名。近年来,当地群众的护鸟意识日益提高,以前的“打鸟岗”已称为“万鸟岭”。
谁能想到,当了19年“护鸟人”的曾昭明,11岁时就随大人上“打鸟岗”打鸟,是当地有名的打鸟能手。
“南飞的候鸟白天躲在高山密林觅食休整,晚上借着星辰、火光指引继续迁徙。”现年68岁的曾昭明说,那时候家里穷,他们这里家家户户都捕鸟,就如同渔民捕鱼一样普遍。
为改变山里人猎鸟吃鸟陋习,2002年10月,鸟类环志研讨会在营盘圩乡召开,曾昭明聆听了专家们的授课,得知许多珍稀鸟类濒临灭绝,内心受到极大震撼……第二天一早,曾昭明就把鸟铳、气枪、尼龙网等打鸟工具上交乡政府,决意“金盆洗手”,戴上袖章,成为一名护鸟队员。
2017年,曾昭明在山上发现了一只腿部受伤的苍鹭,立马给苍鹭处理好伤口,养在自家的院子里,每天还去河里抓小鱼,喂给苍鹭吃。一周后,在他的细心照顾下,苍鹭恢复健康,达到放飞条件。“放飞那天,苍鹭在屋顶上盘旋了三圈,好像是和我们打招呼,然后才依依不舍地飞走。”曾昭明回忆道。十余年来,他救助的各种鸟超过400只。
“以前捕鸟为了温饱,现在捕鸟是为了环保。”风里来,雨里去,曾昭明日复一日地护鸟,感动了众多乡亲。每当遇到偷猎者,乡亲们总会第一时间跟他报告,发现有鸟儿受伤,也会抱过来请他救治。
在曾昭明的倡议和策划下,2008年9月,村里组建了一支义务护鸟队。每当候鸟迁徙季节,数十人在田间地头义务劝阻捕鸟的村民,成为候鸟的“守护神”。
思路通了,“财路”也多了。当地政府联合县环保、林业、交通等部门直接挂点结对“鸟道”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高山黄桃、高山油茶、竹荪、中药材、生态稻米等产业。村民们明白了保护鸟类、守护生态同样可以发家致富奔小康的道理,建起了新房,开上了小车。
如今,鸟道之乡营盘圩成为罗霄山地区有名的“黄桃之乡”。依托鸟类环志等科研宣教,在保护区辖区及周边建立了多个乡村森林公园,民宿、乡村游、观鸟游产业方兴未艾。
“千年鸟道”华丽转身,成为全国各地游客观赏候鸟的“打卡地”。游客站上万鸟岭山顶,即可观看日出云海、落日晚霞、璀璨星空等,更可以欣赏候鸟飞舞在蓝天白云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千年鸟道,万鸟竞飞。
文/全媒体记者 吴广城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