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答好民生时代答卷——吉水县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纪实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21-03-27 09:01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仲春时节,春意盎然,草长莺飞。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吉水县尽锐出战,以扎实的作风、严格的标准、有效的举措,用心用情答好这份民生时代答卷。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吉水县贫困人口从2013年26968人,到2020年全部脱贫,累计达标出列贫困村81个,贫困发生率从5.27%降至0。

提高站位,勇担使命,全面提供组织保障

吉水县坚持把脱贫攻坚时时放在心上、牢牢扛在肩上、紧紧抓在手上,始终做到扶贫工作优先部署,扶贫力量优先保障,扶贫资金项目优先安排。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把发展产业作为治本之策,紧盯不放,把基础条件改善作为重要抓手,常抓不懈,把乡村振兴作为战略方向,有机衔接,全面消除责任、政策、工作落实中的盲点和死角,确保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吉水县委主要领导信心坚定。

吉水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最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从调研谋划、讨论决策、上下协调,到组织实施、督查落实、跟踪问效,都全程参与、亲力亲为,做到谋划必思脱贫、开会必议脱贫、督查必看脱贫、考核必评脱贫。全县上下建立了县级统筹调度、乡镇推进实施、村级一线落实、部门履职尽责的三级联动、部门单位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凝聚起强大合力。

脱贫攻坚,镇村是主体,能人是动力。吉水县将精准扶贫与党建责任清单挂钩,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定期督查促进各乡镇党委按照“六有”标准,加强贫困村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干部坐班值日、“民事代办”“四帮四做”“双学双用双服务”示范岗等为民服务体系,组织开展“五星创评”活动,着力提升服务能力。积极鼓励村级组织探索“支部+合作社+基地”等方式,创办、领办77个“双学双用双服务”实训基地,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吉水县丁江镇双橹村属丘陵山区,林地多、耕地少,农业基础薄弱,缺乏产业。如何顺利脱贫摘帽?通过多方调研考查,决定以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根本之策。2017年,双橹村党支部书记彭培发,以村集体的名义带领19户贫困户,以“村党支部+土地出让方+贫困户+管理方”的模式,种植100亩井冈蜜柚,建立了井冈蜜柚专业合作社,为19户贫困户办理了股权证,每年都可以分红。蜜柚基地还组建了一个扶贫车间,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在家门口就解决就业问题。

这几年,双橹村不仅脱贫摘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百姓的生活拓宽了几个幸福维度。双橹村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突出特色产业扶贫重点等举措,把双橹村打造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严格管理,精准帮扶,全面提供力量保障

精准帮扶,首先要把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这篇文章做好。吉水县坚持所有力量向脱贫攻坚聚焦,建立了“县领导挂乡包村、乡镇牵头推进、部门单位蹲村驻点、各级干部结对帮户”的精准帮扶机制。成立41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41个贫困村,全县党员干部按照“322”模式结对帮扶贫困户,确保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有力充实了基层扶贫队伍力量。同时,推行周五“扶贫工作日”工作法,压实干部帮扶责任,营造良好帮扶氛围。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吉水县注重扶贫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始终倡导正确的用人导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吉水县八都镇东坊村是省“十三五”重点贫困村。2015年起,省教育厅驻村帮扶工作队来到该村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建起了新小学、蔬菜基地、种植养殖基地,村集体年增收10万余元。

2015年,省教育厅扶贫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东坊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帮扶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刘旸瑒白天和队员一起走村串户彻底摸清问题,晚上还主动召集村干部一起商讨对策。在多次调研中,刘旸瑒了解到,东坊村土壤和气候适合种植蔬菜,特别是芋头,所以她将33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到东坊村“党建+扶贫”蔬菜基地,种植面积一下扩大到30亩。

自驻村工作开展以来,工作队员“跑项目、争资金”。发展了东坊村“党建+”蔬菜基地建设,3年来帮助销售芋头、萝卜等13万斤,毛收入46万元;恢复新建了东坊村小,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修建塑胶跑道,建设“学生微机房”及“专递课堂”;争取80万元帮助高塘自然村修建了多功能村文化广场,开展“采茶戏下乡”“学先贤,思奋进”“书香高塘”等文化活动,打造了全省生态文明样板村。

紧盯重点,精准施策,全面提升发展动力

要彻底实现脱贫,发展才是硬道理,增收才是根本点。吉水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工作来抓,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全覆盖工程,加快发展井冈蜜柚、高产油茶、虾稻共作等特色产业,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2018年开始,吉水县委、县政府从县情实际出发,经过反复论证,因地制宜,摸索总结了产业扶贫“六个一”新模式(即:选准一个产业项目、组建一个合作社、建设一个产业基地、建立一个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套服务体系、落实一套扶持政策),通过产业发展,真正实现贫困户长效收入来源有保障,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有增长。

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吉水县2017年初从九江彭泽引进的专门从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外资企业,以“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定位,致力做强传统农业助力脱贫攻坚战,创新推广“稻虾(蟹)共作”“莲虾共作”“稻渔共作”等种养模式。现已建成稻虾共作4000亩、稻蟹共作2000亩,是全省最大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场之一。

2018年6月,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银,全力助力脱贫攻坚,注册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吸纳全镇14个行政村和503户贫困户入股分红,贫困户每年可分红500元,村集体每年可分红2万元,连续分红10年。另外,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每亩每年30元交给村委会。同时,产业园还吸纳大量富余劳动力,进行鱼虾捕捞、分捡、包装、水稻种植等,让当地群众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2020年,王银荣获全省脱贫攻坚作为奖,2021年,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强化宣传,引领示范,全面发挥模范作用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为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吉水县开展了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评选,2018年举办全县脱贫攻坚表彰颁奖晚会,表彰了10名优秀扶贫干部、10个优秀合作社、20名最美贫困户,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水田乡桑园村周三根,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被村民称为“鸭司令”。而几年前,他还是村里数得上的贫困户。妻子因事故导致高位截瘫,周三根一直靠散养鸭子、种点田维持生计,生活每况愈下。2013年底,他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越是困难越要向前,周三根萌发了大规模养鸭的想法。

经帮扶干部介绍,周三根了解到八都镇板鸭厂对贫困户有优惠扶持政策。板鸭厂提供鸭苗、饲料和后期销售,贫困户只需把鸭子养大交付,双方按照市场行情分红。周三根发现养殖过程投入少、风险低,就和企业签订了合作养鸭协议。2014年,小试身手的周三根赚了1.6万元,全家顺利达到脱贫标准。他养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县扶贫干部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

彭午林,生前系吉水县扶贫办干部,在疫情发生后,奔跑在战“疫”与扶贫工作一线,一边投身防疫工作,一边开展扶贫工作,最终积劳成疾,于2020年2月20日0时15分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6岁。

彭午林是单位领导同事眼中的好干部,对待单位工作认真负责,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从综合股到扶贫股,再到移民后扶中心、政策法规股,无论哪个岗位,都高质量完成任务。但对家,他时常说,没有尽到做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年迈母亲很少照顾,儿子初中到高中基本未陪伴。父亲病危时,正是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时,为顾全大局,他坚守岗位,只是利用工作之余不加班的时间去照顾;小女儿出生时,恰逢国家和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关键时刻,他无暇顾及,坚持上班。直到出事的当天,彭午林仍然不顾身体不适,坚守在小区卡点一线值班,用默默奉献和兢兢业业的工作,践行着扶贫干部的初心与使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县上下将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全面转向乡村振兴,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文/许冬兵、井冈山报融媒体记者叶兴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