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稳市民“菜篮子”——吉州发展蔬菜产业综述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21-01-10 10:12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近日,笔者走进吉州区御轩农业蔬菜基地,70余个阳光大棚整齐排列,棚内有芦笋、黄瓜、辣椒、豆角、圣女果等10余种果蔬,一片生机盎然。这是该区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吉州区将蔬菜产业作为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设施蔬菜发展为导向,紧紧围绕“保供”“稳产”目标,强化政策扶持,培育龙头引领,优化产业布局,吸引乡贤返乡助力,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设施化发展,稳定了中心城区“菜篮子”,推动该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蔬菜种植面积也从2019年的5000余亩发展到2020年的9700多亩,年产量达10.9万吨。

强化政策扶持,培育龙头引领

眼下虽已进入寒冬,吉州区兴桥镇文溪蔬菜基地大棚内却绿意浓浓,各类叶子菜长势喜人。王国良是这座大棚的经营者,从事多年建筑行业的他,看到国家对于百姓“菜篮子”工程的关心和重视后,搞起了大棚蔬菜种植。王国良介绍,起初种植大棚蔬菜有所顾虑,担心没技术没经验亏了本。为打消他的顾虑,区农技人员免费为他提供菜苗、化肥,并上门为他进行技术指导,每年还邀请他参加各类蔬菜种植培训。如今,王国良基本掌握了大棚蔬菜生产技术,年收入10多万元。

近年来,该区高度重视、强力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城郊蔬菜产业发展指导办法和奖补办法,对种植基地、新建设施、质量安全体系等各方面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近3年,该区整合财政资金1700余万元发展蔬菜产业。开展技术指导,聘请浙江农学院、省科技特派团、省农科院等蔬菜产业发展专家组成技术指导团,蹲点一线指导基地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完善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指导蔬菜种植。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扶持,培育了樟山御轩农业蔬菜基地、兴桥古竹溪蔬菜基地、长塘田心蔬菜合作社等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示范性强的蔬菜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基地。兴桥古竹溪蔬菜基地面积达800余亩,日供量4万斤新鲜叶菜上市,成为市中心城区最大的叶菜保供基地。

在政府的引导和良好政策的支持下,大大小小的蔬菜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王元启兄弟、刘祥利夫妇、张志清夫妇等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也应运而生。2020年,该区就新建长塘镇的田畔、案前的冻溪头、庙背、赵塘、培模的上盘塘,樟山镇的清湖、祥利农场、牢石蔬菜基地等8个面积1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至目前,该区规模以上的长年保供蔬菜基地总数达19个。

发展现代农业,优化产业布局

近年来,该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设施蔬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进行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特色化发展,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近日,笔者来到位于长塘镇田畔村的蔬菜基地,只见8个占地约2.7万平方米的智能化温控大棚依次排开,棚内一端是水帘,另一端安装了风机,七八个村民在基地种植芦笋。区蔬菜办主任彭富善告诉笔者,这些温控大棚共投资约600万元,是目前吉州区最先进的大棚,不管寒冬还是酷暑,都能有效控制棚内温度,保障蔬菜更好生长。目前,像田畔村蔬菜基地这样的智能化大棚和连栋大棚,该区共建设约60万平方米。

在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该区积极调整产业布局,明确了“近郊、中郊、远郊”梯度发展思路。“近郊”,即离中心城区周边3公里以内,发展常年性商品蔬菜。“中郊”,即离中心城区3—6公里的范围内,发展季节性蔬菜,以茄果、豆茎、根茎类为主,重点丰富蔬菜品种。“远郊”,即离中心城区6公里外,发展特色蔬菜。该区形成芦笋种植以农高区井冈山科技园为重点,辐射带动兴桥的秀江、东塘、沙江等村;以京创生态农业基地为重点,辐射带动长塘镇的李家坊、田畔等村;樟山镇以赤塘御轩农业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村。高铁沿线重点发展以莲藕、荷花、蒿笋、水芹等稻菜为主的露地果蔬;以西四镇公路S442沿线村庄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同时,实施蔬菜“大品种”战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井冈芦笋产业,芦笋产业也从2018年前不足100亩发展到现在近800亩,从事井冈芦笋种植的有11家,年产井冈芦笋20万斤。

引凤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吉州区长塘镇京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芦笋基地,来自周边的10多名村民日前抢抓晴好天气,割除棚内植株,防治病虫危害芦笋生长。该基地是该区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一个典范。

长塘镇西村是传统农业村,村民收入主要以单一的水稻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2016年,长塘镇吸引在京务工人员肖俊纬兄弟返乡创业,创建吉安京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村民土地种植芦笋。村民们将土地流转公司后,不仅获得土地租金收入,还能到基地里务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目前,基地年产芦笋50万斤,年收入近300万元,不仅能满足本地需求,还远销北上广。基地还吸纳当地务工人员近300人,其中贫困户近200人,有效解决了周边村民就业问题。    吉州区有近4万人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从事蔬菜贩卖行业,被称为“吉安菜帮”。他们有丰富的人脉、信息、市场、资金等资源和经营经验。近年来,该区用好用活在外能人名人资源,依托能人乡贤回乡创业,不断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新思维,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为吸引他们返乡创业,该区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支持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

有着20多年农产品物流行业经验的樟山镇驻苏州党支部书记尹海军,2020年回到家乡樟山镇清湖村,带头成立了吉安青科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600多亩,种植蔬果、发展林下养殖等现代农业。尹海军告诉笔者,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在家种地的人越来越少,政府也鼓励他们返乡创业,所以决定回来干。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乡贤返乡创业,农业经济发展了、农村活力增添了、农民笑脸更多了,像肖俊纬、尹海军这样的返乡能人,仅2020年就有20余人返乡创办各类蔬菜基地,成为推进该区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文/ 张建明、侯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