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在温暖中奔向幸福生活——吉安市精准发力兜牢城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20-12-21 09:06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兜底保障,是守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倾听困难群众心声、解决困难群众难题的务实举措。

2018年以来,全市民政部门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城镇贫困群众脱困目标,把好精准识别关口,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兜牢生活保障底线,切实维护好城镇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权益,让他们在温暖中奔向幸福生活。

做好精准识别,系紧“第一粒纽扣”

“我家年收入只有3万元左右,今年一共住了3次院,花费39905元,报销了35914元,个人只承担了3991元。如果不是去年被纳入城市低保和城镇脱贫解困对象,我家将因病致贫。”近日,新干县金川镇湄湘居委会城镇贫困群众高贯德心存感激地对记者说道。

高贯德的一席话,道出了城镇脱贫解困工作的关键在于精准。只有靶向明确、目标精准,才能真正把脱贫解困工作做得扎实,做出成效。

为此,市民政部门始终将对象精准认定放在城镇脱贫解困工作的首要位置,严格把好对象准入关,系紧脱贫解困“第一粒纽扣”——全市连续3年组织开展城镇贫困群众大排查,对所有城镇低保、特困供养和低收入等贫困家庭进行拉网式调查,并通过存款、房产、车辆等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比对,提高城镇贫困群众识别精准度。通过精准识别,全市城镇贫困群众数量从2018年初的6.16万人减少至3.87万人,净减2.29万人。

完善联动机制,织牢生活“保障网”

精准识别只是第一步,如何保障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我市通过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稳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井冈山市茨坪镇红军路社区居民尹慧琴,就是该联动机制的受益者之一。“我们母女每人享受的低保金涨到了705元/月,上半年物价补贴平均53元/月,残疾人两项补贴60元/月,残疾人公益性岗位500元/月,保洁公益性岗位1000元/月。”尹慧琴向记者仔细地算起了今年的收入账,“再加上慈善办给予的慈善救助1000元,市政府发放的福利厂下岗职工生活补助费200元/月,疫情期间的临时救助金3000元,女儿每月勤工俭学的500元,现在一年总收入有近5万元!”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2018年以来,全市城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580元提高到705元;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755元提高到915元。同时,落实城镇失能、半失能和自理的特困供养人员每月1200元、300元和70元护理补贴政策,并为城市低保对象和支出型贫困家庭中的全失能人员给予每人每月300元护理补贴。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城市低保和特困供养资金1.9亿元。

落实救助政策,群众吃上“定心丸”

“还是政府政策好呀!在脱贫路上也没忘记我!”

井冈山市红星街道办社区居民程湘杰因一次事故造成高位截瘫,肢体一级残疾,全家只靠妻子石小平打零工维持生活,孩子又要上学,负担极为沉重。被评为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对象后,程湘杰不仅享受了城市低保补助和城镇残疾人两项补贴,妻子石小平更是在相关部门及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孩子也享受了教育帮扶。靠政策红利逐步实现稳定脱困的程湘杰,深深感到“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困难家庭可领取低保金、患病时能申请临时救助、孩子上学可享受教育帮扶……针对困难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市坚持“底线思维”,不断落实救助政策,让困难群众吃上“定心丸”。

一方面,积极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在乡镇(街道)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因突发性灾祸等困难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贫困群众,简化办理程序,实施先行救助,提高救助效率。今年以来,全市临时救助11932人次,发放资金1931.9万元。

另一方面,落实贫困群众失能照护政策。为特困人员开展自理能力评估,确定护理标准,明确照护人员,签订照护协议,开展照护服务,确保分散供养对象“安全有人关注、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同时,将有集中供养意愿的分散供养老人纳入养老机构集中供养,切实保障特困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目前,全市城镇特困供养对象969人均得到有效照护,失能半失能特困集中供养率达54.8%。

文/ 井冈山报全媒体记者 罗来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