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战场” 不变的初心——永新决战脱贫攻坚纪实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20-12-07 08:50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永新,这片曾经发生过“三湾改编”“龙源口大捷”的红土地,从土地革命时期的参军参战、投身革命,到如今为了新时代的梦想而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跨越时空,不同的“战场”,坚守着不变的初心。

永新,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正因有红色基因的血脉相承,才更觉得历史使命的重任在肩——他们谋划在“先”,谋业在“实”,谋远在“行”,用“绣花”功夫推进脱贫攻坚,以必胜信心迎接全面小康。

2014年,10.4%的全县贫困发生率,2020年,全县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32元,2020年,预计可达12426元,永新在全面小康路上迈出了自己坚实的步伐。

谋划:“四大战区”尽锐出战

怎样制定超常的攻坚举措?如何拿出过硬的脱贫办法?

脱贫之初,多次的调查研究,不断的讨论探索,永新谋划全局,着眼在“实”,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四大战区”尽锐出战、“三大机构”配套保障,领导率先垂范,万名干部下沉,将责任死死“钉”在帮扶一线,持续压实政治责任、主体责任、行业责任、帮扶责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就是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县上下的共识,让人员、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要素向脱贫攻坚一线集结集优。

全县23个乡镇被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战区”,一套县级班子负责一个“战区”,乡(镇)、村主要负责人担任“战区”指挥部成员,明晰职责,尽锐出战,形成了“总部统揽、分区作战、乡镇攻坚”的“1+4+N”攻坚体系,提高了作战效率。

综合协调、帮扶队伍管理、督查巡查“三大机构”,统筹调度扶贫资金和项目安排,加强对帮扶工作组和第一书记的考核管理,强化政策落实、干部作风等督查,织密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网络。

脱贫攻坚总方案“拎”起了产业、就业、健康、教育等26个子方案,细化成2571个项目清单,党员干部“321”结对帮扶全面落实,“党政经”三位一体释放党组织活力,增收、安居、保障、“造血”四大长效机制建立,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等12个巩固提升方案健全,百川归海,汇聚成脱贫奔小康强大合力。

从驻村之初被村民投以“观望”的目光,到90多岁老大娘贺志英的一句“现在的干部作风真是变了,天天愿意到‘穷人家’去”的肯定,让龙源口镇四教村第一书记史迪感到欣慰。在永新,像这样来自群众的肯定有很多很多。

几年来,该县238名第一书记、238个帮扶工作组、697名驻村帮扶成员、5742名结对帮扶干部,深入基层累计走访了300余万人次,为群众办下了1.7万余件实事,为贫困户实现了2.8万余个心愿。

谋业:产业就业精准施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中国绿色名县”的永新,生态优势给做大绿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发展的空间。

打开“山上、田间”两个维度,做活“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形式,为优质粮油、精品果蔬、生态养殖、特色蚕桑、经济林木等五大富民产业,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下,贫困户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或入股、基地务工、反租倒包等方式,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返乡创业青年李小江,投资8000余万元,创建了恒龙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在烟阁乡长富村种植千亩白茶,吸纳了烟阁、三湾、里田等5个乡镇1921户贫困户为合作社社员,每年按收益的10%进行分红,目前共发放分红股金480余万元。

在贫困村设置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型企业“扶贫车间”应运而生,“扶贫车间+农户”让贫困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目前,永新县“扶贫车间”已开工36个,吸纳贫困劳动力508人,人均年增收7000元。6630个保洁、保绿、山林防护、乡村道路维护和留守儿童看护等公益性岗位,让5300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

如今,永新县五大富民产业达54.9万亩,特色产业村45个,百亩以上规模化产业基地78个,农民合作社463个,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2.1万人,一亩柚、一窝畜禽、一亩蔬菜(一亩桑或一度电)、一人园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已然形成,“一柚两桃”“一乡一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逐步构建。

兴产业、稳就业,一批又一批的贫困群众感恩奋进,从精神上站起来、能力上强起来、生活上富起来。

“2019年江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得主史小六,完成了从昔日生活困难的贫困户,到今天“走”进中央媒体的脱贫典型、企业副总的成功“逆袭”;34岁的残疾青年胡建新,在结对帮扶人钟小飞的帮助下,学会了电子商务技术,蜕变成远近闻名的电商精英;高桥楼镇白堡村陈继山,从负债累累的“药罐子”,成为承包了108亩山田地发展油茶种植和肉牛养殖的“致富领头羊”……

谋远:巩固成果稳步健行

行稳而谋远,谋远而健行。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永新紧扣这几个要求,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攻坚的质量更高、全面小康的成色更亮。

——实施动态监测机制。以家庭为单位,重点监测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和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以收入、住房、教育、医疗和饮水安全为重点内容,开展大数据信息比对,分析评估、风险预警。对排查识别出的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因户施策,精准帮扶,确保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推行遇困即扶机制。安排1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不分指标、不下任务,对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或遭遇重大变故等突发情况的家庭,立即启动应急救助和专项帮扶,从源头上预防致贫返贫。

同时,充分发挥保险行业、资金的作用,政府投入100万元,为全县农村人口的4.5%购买防贫保险,采取“县财政补助一点、个人负担一点”,为204户828人患大病的边缘户购买了大病商业补充保险,筑牢了因病致贫的防线。

曲白乡灯高村的刘成宝,就是受益者之一。2019年初被诊断出脑动脉瘤的刘成宝,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乡政府了解情况后,将其列为边缘户,仅花200元购买了大病商业保险,今年3月近20万元的赔付金到账。

——启动应急机制。今年疫情期间,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第一时间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进村入户开展疫情防控和帮扶工作,发放防疫物资、捐赠蔬菜粮油、组织春耕备耕、引导园区就业,增加保洁环卫、防疫消杀、巡查值守三类临时公益性岗位2534个,增强战胜疫情和脱贫的信心决心。

“要不是干部介绍我们在园区就近务工,‘贫困户’的帽子怕是又得戴上了。”受年初疫情影响,永新县芦溪乡炎村村民刘林娇家的收入大幅减少,面临返贫风险。镇、村干部在入户走访摸排时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帮夫妻俩联系协调到县园区一家电子厂务工,现在两口子每月收入达到6000多元。

文/ 龙天然、龙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