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逐梦小康路——三个小故事看吉安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气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20-10-17 11:59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这是一片精神高地。战火纷飞的年代,井冈儿女励精图治,为了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高举革命的火把,坚定必胜的信念,筑就了跨越时空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这是一个火热战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市各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安、井冈山时提出的“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殷切嘱托,万众一心、砥砺奋进,闯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新天地。

至2019年底,全市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35万人,锐减至5764人,贫困发生率由8.9%降至0.14%;5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新时代井冈儿女弘扬井冈山精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勇气和担当,更是吉安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指数”的作为与成绩。

冲刺第一个“百年目标”,吉安意志坚定、底气十足!

底气来自机制给力

故事一:“遇困即扶”让刘林娇不再为返贫而担忧。

“要不是镇村干部介绍我们就近务工,贫困户的帽子怕是我家又得戴上喽。”近日,永新县芦溪乡炎村村民刘林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着说。

靠着国家健康扶贫政策和外出务工收入,刘林娇已于去年底顺利脱贫。可今年初,突发的疫情一下子断了其家庭收入主要来源,返贫风险陡增。

镇村干部得知情况后,迅速启动“遇困即扶”帮扶机制,第一时间帮夫妻俩联系协调到县园区一家电子厂务工,现在两口子每月收入达到6000多元,返贫风险得以消除。

自古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世,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在脱贫攻坚捷报频传的喜悦中,我市并未安然坐享成果,而是静心思考如何巩固、扩大战果。“遇困即扶”机制的推出,便是结合吉安实际,在全省率先推出从源头防止致贫返贫的创新做法。

该机制通过一套排查核准程序、一套应急救助办法、一套专项帮扶措施、一套保障措施体系联合作用,全面消除致贫返贫因素,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了全市致贫返贫“防火墙”。

为精准认定对象,做到“应认尽认”——各县(市、区)以乡村为主体,5类对象为重点,组织排查认定的2470户7864人,全部录入“遇困即扶”对象花名册和工作台账。

为立马应急救助,做到“应救尽救”——各地采取了救灾救济、临时救助、大病救助、防贫保险救助等系列应急救助办法,已对985户“遇困即扶”对象落实了应急救助措施。

为及时组织帮扶,做到“应扶尽扶”——对落实应急救助后仍难以摆脱困境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综合实施产业、就业、健康、教育等专项帮扶,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

为夯实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全市共落实“遇困即扶”专项资金1.34亿元,已投入使用各类扶持资金1982万元。

底气来自干部倾力

故事二:“继续留任”战贫8年的方敏军成了贫困户的“贴心人”。

“这次中秋节,你家的鸡卖了有1万多块钱吧?只要你吃得苦、好好养,下次我再多争取帮你卖一些。”10月10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派驻遂川县雩田镇村口村的第一书记方敏军拍了拍村民杨丁生的肩膀笑着说。

建档立卡贫困户杨丁生夫妻同为残疾人,家中一双儿女还在读书,没有务工来源,仅靠地里收入,两口子早已被压得喘不过气。得知他家情况后,方敏军鼓励其发展生态养殖,仅今年便获利5万余元,这让夫妻俩看到了脱贫奔小康的曙光。

争取项目资金完成修路、改水、改电等多项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帮扶贫困户发展脐橙种植、小龙虾养殖等特色产业;引进涉农企业提升村集体经济……驻村近8年,先后留任两次,从一名普通的驻村扶贫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虽然扶贫的战场在变,但全省“最美扶贫干部”方敏军的初心不改。

“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口袋里的余钱变多了,有方书记在,我们脱贫就有底气!"贫困户们无不对方敏军竖起大拇指。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市从2015年开始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新时代井冈儿女的责任和担当,并先后涌现出了"央派书记"罗帅民、"菜书记"吴页宝、"90后书记"张鑫彧等一大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扶贫产业发展的"操盘手"。

除第一书记发挥着生力军作用外,我市还大力推行"党建+扶贫"模式,全面推行"321"干部定点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全面推行"三个到位、志智双扶、两表公开、两表认定"工作方法,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市共安排1311个单位定点帮扶570个贫困村,向所有行政村派驻第一书记2148名,组织3.8万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0.2万户。

 底气来自自身努力

故事三:"奋进之星"李云鹏走进镇村为贫困群众带去脱贫"法宝"。

"虽然身体有病痛,但精神不能垮;虽然年纪大,但可以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信心、够勤快,我们就一定能战胜贫困迈向小康。"今年7月,万安县组织的"脱贫奋进之星进镇村"活动中,麻源垦殖场农民李云鹏作为宣讲员和贫困户们分享了他的脱贫故事。

现年57岁的李云鹏,2013年因疾病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早日脱贫,他认真学习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和一家人的努力下,果园每年收益1.7万元以上。"我不但要甩掉贫困户这个帽子,还要致富呢。"身体有所恢复的李云鹏又抓住产业发展直补政策,发展井冈蜜柚等水果近10亩,年养殖家禽200余羽,年收入达4万余元。

"幸福生活是等不来的,我要向他学习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高陂镇沔坑村贫困户刘本兰听完宣讲后感慨万千。

扶贫先扶志。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战能否取得最终胜利的基石。

为此,我市突出"志智双扶""勤德双扶",既提升群众脱贫技能,又激活群众脱贫志气。不仅通过实施"劳动换积分、积分兑物品""红黑榜"等奖勤罚懒机制,引导贫困群众向上向善,还大力开展选树脱贫先进典型活动,在全市推选了一批勤劳脱贫的典型开展宣讲和现身说法,用身边人、身边事不断激发贫困户自主脱贫意识。在脱贫先进典型的影响带动下,许多贫困群众由"心动"变成了"行动","懒汉"变成了"好汉",大家摒弃了"等、靠、要"的思想,争相"比、赶、超",通过自己的努力,摘掉"穷帽",共奔小康。

文/井冈山报社全媒体记者 邓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