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晒事"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20-10-16 09:02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畲民"晒"出的幸福 张昱煜 摄  

■曾绯龙

乐述炎,家住青原区东固螺坑村石鼓坵小组,今年49岁。额头,已漫过寒凉的秋水,残留细密的波纹。鬓角,有白霜轻覆,显得冷峻、落寞。

他个头瘦小,脸膛被阳光的金线一遍遍弹抚,呈现古铜色。红丝缠绕的眼白,那幽微却倔强的光一闪一闪的。通常,嘴角是紧闭的,像大多数山里人一样,带点矜持与内敛,还有淡淡的羞涩。偶尔,嘴角牵出一丝浅浅的笑意,算是对夸奖他的人一种礼貌回应。

此时,厅堂来了一大拨采访的记者、作家、摄影家。作为当地的“脱贫明星”与“励志榜样”,乐述炎似乎不太习惯这种被“聚焦”的场景。他不停地用右手揉搔脑袋,脸上沁出微汗,不经意甩动左手,轻微的风中,漾起大家一声轻叹。

他的左手,居然没有一根手指,只是空落落惨乎乎的手臂。

一旁的村干部解释:哦,他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又特别调皮。14岁那年,为改善伙食打打“牙祭”,他自个到附近的小溪边用大爆竹炸鱼。结果呢,鱼没炸着,一只手却炸残啦。是啵?

熟悉民情的村干部叨叙着往事,乐述炎一点不生气,反而咧嘴笑起来,露出一口白亮牙齿。他的回应轻描淡写:“还好,没炸死,没炸瞎眼睛。不然,也看不见你们呦。”

在只言片语的讲述中,我了解到他家里种了6亩稻田,3亩是流转别人家的。种了8亩白莲,有6亩是流转过来的。一年收入啊,少说也有4万元。

听见大家纷纷赞叹他勤劳致富,他脸上洇出一点浅红的害羞:“都是各级干部和乡亲们扶助我家脱贫的,不然,我夫妻俩都是残疾人,能吃饱饭就谢天谢地了,哪会奢望过上好日子呢?”

他接着细数政府给家里的低保指标,还有各种残疾人及小孩读书的补贴。就说现在住的新房子吧,总共花费10多万,政府就出了一万六。

顺着乐述炎柔和的目光探照过去,我看见一位高点的“小孩”,带着另外两个更矮小的小孩,在板凳上剥莲蓬,捅莲心。高点的“小孩”,其实是他身高不到一米三比他小10多岁的“袖珍妻子”张根华。她的儿子9岁,女儿4岁,也在屁颠屁颠忙乎着。一不小心,把青绿莲子撒了一地,惹得她软绵绵假装轻骂几声。

一家子两个残疾人,已算很苦了。这不,上苍戏弄人,乐述炎的八旬老母去年中风瘫痪了,还有老年痴呆。没请劳动力,两口子得种10多亩稻田和白莲,得接送两个娃上小学、上幼儿园,得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老母。哎,倒霉事摊上这么多,两口子却成天乐着呢。

张根华还会制作抖音呢,都是日常趣事。

在抖音里欣赏两口子劳作、帮老母洗刷、送小孩上学时那种怡然自得的神情,我的鼻子一阵酸涩。

很难想象,一只手的乐述炎和矮小柔弱的张根华,该克服多少困难,流了多少汗,受了多少伤,才将地里的活经营得风生水起,将家里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条?

渐渐地,乐述炎放松了情绪,他露出了小时候的调皮味儿。为了证明自己与健全人相差不大,他手脚并用捅莲心,略带笨拙的动作让人心疼,又叫人欣悦。

发现我仔细观察墙壁上张贴的奖状,他停下手脚的活儿,笑盈盈地夸起儿子乐强、女儿乐佳欣来。看样子,他挺喜欢儿女在校表现。

说起小孩名字,他更来了劲,跟刚进门时的木讷判若两人:“我俩都是残疾人,儿子出生时家里又穷得揭不开锅,就希望他坚强,所以起名乐强。女儿出生时,家里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我开心呀,于是就叫佳欣吧。”

乐述炎从不忌讳说他的断臂,张根华听别人说起侏儒症来也丝毫没有难为情。两口子在采访中一直乐呵呵的,明媚的笑容就像山间汩汩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田。

除了晒“坚强”,乐述炎也晒“感恩”:“今年春节期间疫情严重,我就为村里捐了一些口罩。以前穷啊,吃百家饭长大,也得回报一下。”

不知不觉间,张根华轻飘飘走近,瞥了一眼丈夫,语气里弥漫淡淡的嗔怨:“别吹啦,就捐这么点儿东西。”

我倒希望乐述炎多晒晒家里的“坚强”与“感恩”的故事,没想到他挺在乎“袖珍妻子”的感受,立马噤若寒蝉。这下糟糕,引起一片哗啦啦善意的笑声……

冬天到了,寒风凛冽。以前,畲乡人往往在“猫冬”,无所事事。现在,他们却热衷于“晒冬”。虬枝横溢、亭亭如盖的敖上村古樟下,村民身着鲜艳喜气的民族服装,纷纷“晒”出畲乡美食:腊肉、香肠、板鸭、干牛肉等各种腊味,玉米、辣椒、茄子、青菜、杨梅七层糕、南瓜饼、米茶、炸泥鳅包等各种食品。尤其让人垂涎欲滴的是花样繁多的米果:鱼包米果、芋头米果、薯包米果、茄子米果、艾叶米果……

他们还“晒”出充满神秘气息的“畲乡迎亲”婚礼,撩拨着游客的好奇。

一缕缕光影,蘸着畲乡大地的芳香,亲吻着竹编团箕里的瓜果菜蔬,亲吻着飘香的腊味,亲吻着乡愁乡情。

阙祖源,今年47岁,谈起“晒冬”来,头头是道:

“畲乡晒冬节办了四届了,第一届冷冷清清,来的游客不多,两天节庆之内,我开的小店只卖出几百元。而去年这一届就火了,我仅卖红薯干、竹笋干、鱼干、香菇、木耳、腊肉等干货,挣了2000多元。”

哦,他们不仅仅在“晒冬”,还在“晒”与城里相似的精神追求,“晒”出骨子里头的翩翩风采!

“晒冬节”,仿如一块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也把一个个畲乡游子的心挠得痒痒的。

左茂松,今年58岁,年轻时被机器压断了手,影响生计,生活一直过得紧巴巴的。看到家乡“晒冬节”人气这么旺,莲子卖得那么火,他回来在政府帮扶下流转了乡亲50亩土地种白莲。

走进莲子加工车间,只见他带着一群妇女在“晒”劳动成果:一个个圆滚滚的莲子,从莲蓬里剥落下来,放入桶里。

“2017年,我家拆了土坯房,盖起小别墅。三个小孩嘛,都买了小轿车。苦的莲心甜甜的藕,一棵白莲,苦的甜的集于一身,就像我的经历呢。”

左茂松讲出一番哲理的话,中听又耐听。

另一位打工仔吴光平也回来了。44岁的他“晒”出一个难以启齿的心愿:找个老婆。

其实,他有过一段短暂婚姻,妻子嫌他死板,挣不到钱,没生孩子便离婚了。于是,他一头钻进故乡的怀抱,想从熟悉的故土寻找温度和力量。

敖上村党支部书记黄小华,是一位热心肠的“女汉子”,她利用吴光平懂理发、会炒菜的专长,帮他在村口的家里开起理发店,又装修成养老餐厅,负责村里20多位孤寡老人用餐。

聊到养老餐厅这个话题,黄小华顺便“晒”了一下账单:除了每餐每位老人村里要垫6元钱,吴光平的房子月租金是200元,他个人的厨师工资是月薪1000元。

村里是付出了,但群众受益了,黄小华很欣慰。但吴光平跟大家“晒”出的心愿,让她有点急:

“物质上是脱了贫,精神上也得脱贫。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来,也得注重个人形象。有钱了,没个伴哪行呢?我可以帮你做个媒。”

吴光平低下头,似乎有点后悔“晒”出自己的隐私,他用微笑来掩饰内心的尴尬。

我却在想:贫困户还是多“晒”一下隐私好。这样,扶贫干部在为他们搭建“致富桥”的同时,还能顺便牵牵红线,当回“红娘”,真扶贫,扶真贫,何乐而不为呢?

采风过程中,当地人展现出来的一件件“晒事”,让我迷醉,让我感奋,让我恨不得自己变成他们眼角的一朵微笑或一滴泪水,与他们同悲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