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茗香弥漫小康梦——看遂川一片小茶叶的产业扶贫大作为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20-07-13 09:25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本报记者冯云生、孔璐

7月,在遂川县大山深处,层层叠叠的茶园一片翠绿。作为中国名茶之乡的遂川,自古就是出好茶的地方。依托独特的小区域、小气候生态种植优势,茶产业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奔小康的不二选择。行走在遂川各个乡镇,由一片茶叶勾勒出的乡村产业兴旺图越来越清晰。

陈小连:从留守妇女到制茶技师

“以前种点水稻,一年到头还不够生活开销,省吃俭用,三四年才买一件衣服,碰上孩子生病还要去借钱,那是真的苦。”陈小连是遂川县戴家埔乡淋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她一人在家照顾几个小孩和老人。回忆起前些年的苦日子,她忍不住叹气。

转机出现在2018年。当年,帮扶干部介绍陈小连到村里的井冈老仙茶厂上班。茶厂共吸收了50多户贫困户,从事炒茶、仓管、后勤和包装等工作,每月收入达3000余元。陈小连家庭和工作两头兼顾,不算固定务工一年也能赚近2万元。加上丈夫在外的务工收入,当年,陈小连家就实现了脱贫。

吃够了缺技术的苦,陈小连不仅仅把在茶厂上班当作赚钱的机会,还当成了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制茶技术。“我们夫妻俩就是吃了没文化没技术的亏。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肯定要抓住。”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的打磨,陈小连成了制茶技师,就在今年还创办了自己的茶叶加工厂。“光加工厂今年就有2万多元的收入了,比以前好太多了。”陈小连说,有了茶产业的支撑,她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之星”

7月,已是夏茶的尾季。在遂川县新江乡横石村水坑茶叶基地,基地负责人杜造海和工人一起剪枝、下有机肥,为秋茶做准备。看着眼前连片的茶园,很难想象,几年前他还是一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整日犯愁的贫困户。

杜造海今年49岁,出生于横石村一个普通农家,双亲早逝。因家境困难,初中毕业后他就外出打工。2008年,家里唯一的老房子又被洪水冲毁。因为没钱建新房,杜造海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一直在村里租房住。

2014年,杜造海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一系列的帮扶下,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好转。当年,他还承包了村里57亩茶园。“当时想承包又担心技术和销路,好在驻村第一书记跟我说技术、销路他们会一起想办法。”杜造海说,多亏了帮扶干部给了他勇气,才走上了茶叶种植路。第二年,他还申请了10万元“红色扶贫信贷”,又租了88亩茶园。

看着开始有收益的茶园,对产业发展和未来生活越来越有信心的杜造海在2015年主动申请脱贫。经认真评定后,当年,杜造海正式脱贫。

脱贫只是一个开始。这几年来,杜造海的茶园从开始的57亩到如今的280多亩,年收入也从3万多元变成15万元左右。就在2018年,他还荣获了省脱贫攻坚奋进奖。

日子越过越红火的他,去年还引进了一套茶叶加工标准化设备,建了一个扶贫车间,吸收了55户贫困户入股。今年,他成立了一家农业开发公司,准备放开手脚做好茶产业。

脱贫攻坚,产业是基础;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遂川以狗牯脑茶品牌优势为依托,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到茶产业中。截至目前,全县茶园面积28.2万亩,茶叶年产量8700吨,产值达21.7亿元。全县近10万人从事茶业相关工作,6000多户贫困户发展茶产业,贫困户年均增收4000元,茶叶真正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叶子”。此外,该县还因地制宜发展了油茶、毛竹、金橘、井冈蜜柚、脐橙、黄桃等特色产业。在该县“五个一”产业扶贫模式(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扶贫产业获得股份红金、劳务薪金、土地租金、经营利金,实现了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