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时光里的万桂园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20-05-15 09:37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周龙祥在作坊墙上绘"雷锋"图像

     

翻晒栗子

     

红色万桂园  

■本报记者刘丽玲

万桂园座落于永新县沙市镇塘边村,这里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结婚旧址,是著名的“塘边调查”所在地。万桂园创建人周龙祥介绍,因贺子珍小名叫“桂园”,为纪念这位从家乡走出去的伟大的女红军、女战士,故起名“万桂园”。

万桂园颇有点李子柒家那味道,一切都是慢慢的。数万株丹桂慢慢长了十年,主人家自己摘花,自己酿酒。养三年的鸡吃草,吃花,会飞,睡在树枝上。池塘里养了十年的鱼不时翻出浪花,山坡上,树底下,长长的牧草青翠碧绿,正是喂鱼养鸡养鸭的上好材料。

万桂园鲜有人来,为确保园里生态环境不受破坏,这里平时不开园,偶尔开一次门,游玩参观的人却是川流不息。人们留恋这里的桂花酒,清甜醉人;细品这里的桂花茶,有沁人心脾的桂香,是那种一头撞上满树新鲜桂花的香。这里的桂花鸡,只用山泉水烹煮,加盐,就鲜美无比唇齿留香。万桂园偶尔迎来一群书画爱好者,他们在这里挥毫泼墨,笑声撒落林间,颇有几分世外桃源的意味。

万桂园是永新县近年渐渐红火起来的一个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农庄,占地近千亩。园子进门左右各一脉红色围墙,墙面上书写着毛泽东诗词。门上“万桂园”三个毛体字苍劲有力。园内植万棵桂花树,养千羽桂花鸡;十几个传统作坊依地势而建,散落各处。作坊里,工人们坚持传统工艺制作桂花茶、桂花酒、栗子豆腐等生态特色美食。同时,万桂园作为永新县这个全国书法之乡一个颇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农庄,这里自然也是永新县书协、美协的创作交流基地。慢工种养出细活

桂花树浑身是宝,桂花更是名贵中草药。不过,等数万棵桂花树从幼苗到成熟开花,周龙祥用了十年。

周龙祥是沙市本地人。上世纪90年代,他前往北京创业十多年,从事保健品行业,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即便这样,回乡创业的想法依然时常在周龙祥脑子里冒出。2008年,周龙祥带着毕生的积蓄回到家乡塘边村,开始了全新的创业模式。同年,响应国家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健康特色产业,他创立永新县万棵桂花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万桂园”。

创业初期,周龙祥流转村里的荒山,种植了3万多棵桂花树。后期又不断扩大,到现在规模近千亩。十年间,万桂园从无人问津的荒地荒坡,慢慢地,园内桂花树一片葱茏,其他名贵树种也陆续迁来。修观光道,铺人工桥,挖人工湖,依照地势修建大小不一风格不一的作坊十余座;还修复了一座古书院,据说毛泽东与贺子珍曾在这座古书院里读书。十余年的寂寞,十余年的耕耘,终于,一座规模较大,风格凸显的红色文化农庄渐渐为人所知,受人追捧。

十年树木,数万棵丹桂在前两年终于开花了。花开时节,满园倾动。周龙祥请附近村民前来务工,摘桂花,把桂花做成桂花茶、桂花酒。落地的桂花拿来养殖桂花鸡。桂花树下,土壤肥沃,野草繁生较快,于是桂花树下养桂花鸡,数千羽桂花鸡捉昆虫、吃野草,桂花鸡成为桂花林“卫士”,鸡粪又成为桂花树的生物肥料……万桂园渐渐摸索出一条合理有效的生态循环种养链。

酒香不怕巷子深

为保证生态环境,万桂园平时一般不对外开放,十几来年都是这样。园内不施化肥,不打药水,一切回归自然。人工割草,草拿来喂鱼养鸡;自己摘花,用传统工艺做成桂花茶;自己酿酒,做成最受市场青睐的桂花酒。桂花鸡只吃草吃花,三年养成,这样的生态鸡渐渐成为熟客们青睐有加的食材。

正因为坚持传统、手作,又确保了自然环境,万桂园这两年开始有了自己的出产,并且因传承古法而品质上乘,备受推崇。周龙祥说:“好的东西不缺销售。”万桂园开发出的七八种成品从来不走电商网商专卖店等路子。有北上广深大城市的朋友想向周龙祥购买这些,他也不肯,说:我都要他们亲自来看了,尝了,我才卖的,我要让人家买得心服口服。在快消费时代,“口碑”这东西建立不易,一旦建立就很牢固,值得信赖。周龙祥很有底气地说,万桂园做的是品质,靠的是口碑。

周龙祥认为,优质的山泉水、新鲜的空气、原生态美食、好的生态环境,这些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最能体现社会价值的东西,拥有这些元素的企业才是永久性朝阳企业。他告诉记者:短暂的艰辛是正常的,我希望50年以后还有人看到“万桂园”三个字,我就心满意足。百年品牌才是“万桂园”追求的梦想。

一直以来,周龙祥遇到过很多困难与挫折。从筹建到现在十二年,只近两年才开始有收入,前十年几乎没有任何回报。“十年树木”,桂花树要养十年才能开花,只有开花了才能做产品。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做品质”的信念支撑着周龙祥走到了今天。

也许正是这种纯真天然的种养方式,让万桂园焕发出新的魅力。人们渐渐发现,原来纯粹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好东西。当然,这也与周龙祥的个人理念有关。他常常说,好的东西不需要去推销,要让人们自己找上门来。他说:“我们不是走高端路线,只是实在地做东西。”万桂园去年销售量开始成倍增长,销售额达200多万。

没错,单纯追求财富的观念已经落伍了,将来比的是谁活得更久,谁能笑到最后。现在万桂园红火起来了,有了自己的口碑、效益,但是投入的巨大与回收的缓慢比较,即便再做十年、二十年都回不了本。谈到这些,周龙祥还是挺硬气的,他说:“这是我预料之中的。一直到现在,劝我放弃的人太多了,我身边90%的人不支持。天天忙不完的活,做一个园子做到汽车加油没钱,交电费没钱,为的啥?说句实话,我一个土农民,就想做点土事业,用土法子做一点真正的好东西出来。”

他说:我创办万桂园的目的是弘扬家乡精神,让我的家人、朋友、乡贤,他们回到永新,能真正吃到,买到健康生态的好东西。

红色农庄有内涵

随着万桂园的发展壮大,园里单靠周龙祥及家人来打理是远远不够了。建园初期,万桂园采用“农庄+贫困户”模式,纳入30多户贫困户入股和务工。这些年,周龙祥坚持传统工艺、生态种养,带领贫困户用双手脱贫致富,陆续解决几百村民及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每年支付工资三四十万。

万桂园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像今年疫情期间及去年水灾后,万桂园几次邀请永新书画艺人前来创作,为献爱心的乡贤书写并赠送书法作品。

万桂园作为中国书画之乡的一个红色农庄,每年不定期组织永新的书画艺人来万桂园现场写生、进行文化沟通与交流。周龙祥告诉记者,万桂园正在筹建一座书院。他说:“我要将永新书画之乡的文化融入到万桂园之中,骨肉相融的那种。文化装饰庄园,庄园宣扬文化。真正做到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得以传承。”

不急于求成,不好大喜功,坚持纯粹与自然,秉承传统与文化,万桂园在慢时光中另辟蹊径,脱颖而出。

正是这份“慢慢”的情怀,农民周龙祥十年磨一剑,打造出了“万桂园”,一个真正的红色园、生态园、特色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