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虾兵蟹将”撑起扶贫大产业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20-05-13 08:45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郭建华、朱由湖

流转土地,将低洼撂荒田打造成阡陌纵横的“万亩粮田”;因地制宜,将易涝低产农田变身为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稻虾示范基地、稻虾综合体农业产业园……这位拥有“魔术之手”的人,名叫王银,是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一个用“虾兵蟹将”拓宽产业脱贫新路的带头人。

2017年,王银成立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定位,致力做强传统农业助力脱贫攻坚战,创新推广“稻虾(蟹)共作”“莲虾共作”“稻渔共作”等种养模式。现已建成稻虾共作4000亩、稻蟹共作2000亩,是全省最大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场之一。3年来,年收益逐年提高,用“虾兵蟹将”撑起了当地扶贫大产业。

荒田变良田,向土地要发展

5月11日,位于赣江边的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稻虾示范基地里,一片繁忙。很难想像,3年前,这里还是十年九不收的易涝低产田,因为效益低下,大多处于撂荒状态。

借助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吉水县对盘谷镇易涝低产田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陆续将一批低产农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2017年,盘谷镇顺势而为,将改造后仍处于荒芜状态的农田进行土地流转,先后邀请湖北、江苏和省内九江等地的稻虾种养专业户来考察。来自九江的王银,就是前来考察中的一位。

实地考察时,王银发现临赣江的农田很适合发展“稻虾(蟹)共作”“莲虾共作”“稻渔共作”等种养模式,可以实现“一水两用、一亩双收”,土地效益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农业发展空间也扩大了。他决心向土地要发展,首期流转6800亩土地,多方筹资解决基础建设投入大的难题。通过政府政策支持,王银注册成立的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走上发展之路。

单种变多样,向空间要效益

“如何快速壮大企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战,发挥农业企业应有的作用?”这是王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一个稻渔综合种养立体式种养殖农业发展模式逐渐清晰起来。

2018年6月,王银成立吉水县润泽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位于吉水县盘谷镇同江村,总投资2.5亿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6000多亩。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王银多方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疏浚修缮进排水渠26千米,新架设电力线路95千米,新打机井87口,新修水泥路25千米等。

同时,为保证稻虾产品质量安全,王银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注册了“井赣”“井太狼”等商标;还聘请了上海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专门从事清水大闸蟹和清水小龙虾养殖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通过建立“稻渔共生”的生态循环系统,以养殖代谢物和生物肥料代替传统化肥,大大提高稻田中能量和物质循环再利用的效率,同时养殖的虾蟹又能消除稻田害虫幼卵和杂草,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实现稻养虾、蟹肥稻。该合作社稻虾共作亩产有机稻800斤,小龙虾300斤,亩平均利润达5300元,是传统种植业经济效益的4至5倍;年产清水小龙虾800多吨、清水大闸蟹200多吨、有机稻谷5000多吨、绿色有机鱼300多吨。

如今,吉水从无到有,发展了近4万亩稻虾共作基地,建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96个,并带动当地商贸、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先后获得中国清水龙虾之乡、全省整县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等称号。

致富变共富,向产业要成效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合作社在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核心区建设过程中,设置了可容纳60人的多媒体产业扶贫培训教室、2000平方米的产业扶贫车间,有效带动周边农户2836家、贫困户489户走上脱贫之路。

为深入挖掘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潜力,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王银大胆试点“1+2+N”模式,将基地按每块30~50亩划分为标准化综合种养单元,每户社员承包1~2个单元。按照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五统一”模式,进一步提高了稻渔综合种养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在技术上,免费对稻虾共作、稻虾连作、稻田养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在风险防控上,协调保险公司,为养殖户开展虾蟹政策性保险,降低养殖风险。在延伸产业链上,抢抓时机,率先创建了“同江大闸蟹”“清水龙虾”“井赣虾王”等品牌营销专卖及餐饮服务店、电商旗舰店,产品经过品质分类后进入“井赣水产”品牌专卖店进行销售,基本构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产销一体化产业链。合作社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井赣大闸蟹”品牌引领标杆合作社。

付出得到回报。该合作社立体式种养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产的水稻、小龙虾、大闸蟹等产品被认证为“有机食品”,“井赣”螃蟹荣获2019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最佳种质奖和第三届鄱阳湖清水大闸蟹评比最佳口感奖。2019年,合作社基地被授予省级农业示范园、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中国清水龙虾之乡”等诸多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