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老大哥”——井冈山茅坪镇驻村第一书记王昔龙记事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20-04-20 08:49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本报记者吴广城

从城市来到偏远乡村,他帮村里出谋划策,成为村民的“主心骨”;从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他撸起袖子、扎起裤管,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他是王昔龙,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也是井冈山市茅坪镇中村村第一书记。

从村头到村尾

“摸清家底是拔掉穷根的第一步”

中村村位于茅坪镇的西部,距茅坪镇政府3.5公里。全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6户41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53人,是“十三五”贫困村。

2015年6月,建设银行井冈山支行定点帮扶中村村,并选派王昔龙驻村开展扶贫工作。驻村后,王昔龙把熟悉情况、摸清家底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步,从村头到村尾,家家户户他都进门访问,全面深入了解村民生活生产实际情况。“王书记是真来扶贫的,每一家的门他都进过嘞,他对我们的情况很了解嘞,帮我们办了很多实在事。”红卡户吴海沅发自内心地说道。

摸清基本情况后,王昔龙就找到村“两委”干部一起研究部署脱贫工作规划。针对村人均林地多、耕地少的特点,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向山地要出路、从庭院做文章、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

变“输血”为“造血”

“群众富了才心安”

“只有发展产业才能真正帮助群众致富,群众富了我才心安”。这是王昔龙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王昔龙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夯实基础建设。王昔龙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党员干部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建设等活动。通过联系帮扶单位支持,整合扶贫项目资金,完成危房维修改造61户,新建排水设施、文化广场、活动中心等,村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发展富民产业。通过走访调查,结合中村村的特殊气候和地理环境,王昔龙和村“两委”班子决定种植黄桃,采用“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引进专业龙头公司,争取帮扶单位资金30万元,种植了400亩的黄桃,实现了“产业大发展、农户能增收、集体有收入”。

从“扶贫尖兵”到“防疫战士”

“群众的安全大过天”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今年57岁的王昔龙主动担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群众安全筑起“铜墙铁壁”。

王昔龙带领村“两委”干部、党员、组长采取分片包干的网格化管理方式,同步对4个村小组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和全面排查登记工作。轮流安排党员在村口值守,对进村人员进行询问、检查、登记,严格核查外来人员的信息和进行体温测量,让党旗飘扬在进村的第一个卡口。

战“疫”又战“贫”,王昔龙还积极帮助村民复工复产。他四处奔波,协调市扶贫办争取到6个光伏专岗公益性岗位指标,根据贫困情况安排人员上岗务工。

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一笔笔资金、一个个项目先后在中村村落地,成功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实现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双清零”。

6年来,群众已经把王昔龙当成“中村人”了。他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志在乡村、情系群众,看似弱不禁风、瘦小的身影,却是无比温暖和伟大。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打心底里认可这位扶贫的“老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