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让群众用得到、用得好”——吉安市畅通“微循环”三年攻坚大写“民生优先”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20-01-02 08:41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本报记者张晶、郭欢

吉安,用3年攻坚城市“微循环”。截至2019年12月31日,市中心城区111条“微循环”道路基本贯通,消除了城区交通“梗阻”,城市向“秀美便捷有序、宜居宜业宜游”再进一步。

1000多天的努力与坚持,只为“让群众用得到、用得好”。3年投入22亿元,通车总里程61.8公里——这是一座城市的价值取向,是解读吉安“民生优先”的新角度。

初心——人民为中心 细微见知著

3年攻坚,缘起群众呼声。

2016年,履新不久的市委主要领导在日常工作调研中,听到多方群众反映“断头路”现象,这引起了他的重视。针对“断头路”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行路难”“停车难”问题,市住建和规划部门领题开展专题调研,对市中心城区“断头路”进行全面摸底。

当年9月,“疏通老城区‘微循环’”写进了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次年2月,“畅通‘微循环’”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从“断头路”到“微循环”,变化的不仅仅是字里行间的表述。对此,吉州区白塘街道江子头村的居民感受最深。过去,一到雨季村里就内涝,积水倒灌进群众家中,大伙儿不甚烦忧。江子头村路被列入2018年“微循环”畅通计划,并于当年完工。吉州区在打通该路与吉州大道连通的同时,铺设雨污水管,架设路灯照明设施。告别了积涝,居民们由衷感谢党委、政府。

遵循“百姓急需、功能配套”的原则,我市将市中心城区139条“断头路”,除40条纳入其他项目配套建设外,其余99个项目分3年实施,向市民郑重承诺:3年内全部打通“断头路”,全面实现“微循环”。之后,又在不断的实际排查中,将“微循环”项目数量增加至111条。

从“99”到“111”,是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的累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市以是否解决群众身边问题作为检验。针对城区部分路段“行路难”“停车难”问题,列出“断头路”35条,已于2019年底打通。

攻坚——畅通微循环  成就大民生

“微循环”,更见“绣花”真功夫。

111条“微循环”最短的两三百米,最长的也不过一公里。但每一条路的背后都有亟待修复、愈合的城市“疮疤”。

“之所以会成为‘断头路’,有的是规划的历史问题、有的是房屋征拆的遗留问题、有的是城市发展中形成的新问题。”项目指挥部负责规划的贺志海说。

问题不尽相同,却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唯有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去攻克、去拿下。与赣西堤改造、大桥西岸互通、高铁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起,我市将畅通“微循环”项目列入城市建设五大项目组团高位推动,成立了畅通“微循环”项目推进指挥部,下设吉州区政府、青原区政府、庐陵新区管委会、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市房管局、市城投公司六个项目工作组,200余名工作人员聚力攻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现场,破“瓶颈”,拔“钉子”,协调推动项目进展。

“‘微循环’项目重点在征收,难点也在征收。”项目指挥部负责协调督导的黄洋华介绍。

紧扣问题关键,下好“先手棋”。根据2017年工作经验,2018年我市同步启动2018年、2019年项目的征收工作,秉持“坚持原则、一把标尺量到底,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大力开展土地房屋征收“百日攻坚”行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打好土地房屋征收攻坚战。

2018年底,一中南路“微循环”项目全面通车,有效缓解了韶山路、沿江路、北门街等沿江片区的交通压力。项目建设之初,这里是个典型的“矛盾综合体”。道路红线内既有农房也有城房,既有住宅也有商铺,既有手续齐全的,也有手续不齐的,多年形成,情况复杂。该项目被列入2018年“百日攻坚”行动,按照农房和城房不同对象,分别由吉州区和市房管局、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共同发力,挨家挨户讲政策,明权益。当年8月底,主路征收任务完成,为工程建设赢得了主动。

嬗变——路“一通”  心“百通”

最好的路是通往民心。

市民曾海保看到街上垃圾桶满了,会主动帮助环卫工人清走,看到乱停乱放就会上前劝阻。他说:“大家都要支持,不但要支持这条路的建设,将来还要爱护这条路,保持这条路的整洁。”曾海保口中的这条路,便是市中心城区广场东路。“微循环”改造后的广场东路,不仅不再是“脏乱差”的死角,随着环境变化的还有人们的心态。广场东路“微循环”工程,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附近小区平整了地面、疏通了下水道、规划了停车位。看到整洁有序的小区及周边道路,居民们纷纷点赞,并自觉行动起来,共同维护街道及小区环境。

“要善始善终,要注意质量、注意品质、注意细节,管理也好,交通设置也好,要着眼解决好老百姓出行的问题”“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方便广大群众生活,让群众用得到、用得好”,这是市委主要领导在调研中的强调,也是畅通“微循环”项目秉承的一贯原则。

从冷眼旁观到参与支持,群众用行动为“微循环”给“好评”。道署坪路,打通了沿江路与北门街东西连接通道,解决了困扰居民二十几年的出行难题。项目建设中,刘爱炎等老干部自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拆除规划红线内的自家围墙,为畅通“微循环”让路。

青原区天马路、渼陂东路、西华路、天玉山路的综合改造提升工程群众交首称赞。道路两侧人行道铺装了彩色沥青,并对原有树池实施降坡封尘,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铺平百姓门前路,点亮群众心头灯。景贤路、江晖路、锦绣大道、新丰路……每一条路的背后,是群众方便、快捷、安全出行的期盼;每一条路的建设,是工期与时间的赛跑,干部与任务的拔河。

打通组团,“微循环”连接“大动脉”。尚德大道东延工程顺利贯通,实现了与城南路网的无缝对接。我市将“微循环”工程与高铁新区建设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同步推进,光明路西延、鹭洲西路西延、库背路西延工程的贯通,为打造城市新门户铺平道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回眸畅通“微循环”三年攻坚,“让群众用得到、用得好”,最质朴的语言里,有着最厚重的为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