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安市《政府工作报告》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线,坚持“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结合“三区”战略和打好“十大攻坚战”的成效路径,谈成绩,客观实在;谈目标,倍增信心;谈举措,务实可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多极支撑、富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在2025年工作安排中提出,“锚定工业强市,在扩增量、优存量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打好培育壮大千亿产业集群攻坚战,是构建多极支撑、富有吉安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之举。我们要客观分析现状,以“标志性成果”为导向,接续打好培育壮大千亿产业集群攻坚战。
深刻领悟接续打好培育壮大千亿产业集群攻坚战的深刻蕴意
“十大攻坚战”是新时代吉安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具有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特征。“十大攻坚战”以产业为载体、以创新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绿色为底色,是开辟吉安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加快培育形成吉安新质生产力、构筑区域发展竞争优势的有效路径。
一是加快培育吉安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当前所处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实践,以及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发展环境,根据我国当前发展阶段与发展条件转变,高瞻远瞩创造性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具有现实性、全局性以及长远性的重大战略判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生产力提升的过程。只有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才能实现生产力的跃升。要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培育形成新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补短板、锻长板,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
二是不断厚植吉安区域发展竞争优势的内在要求。增强区域竞争力,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产业是体现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产业既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包括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优势产业、品牌优势产业等,体现一个国家、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区域竞争实质上就是产业竞争。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区域竞争的“胜负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家和地区之间围绕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放眼全国,各地都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厚植竞争优势,推动持续发展,赢得战略主动。
三是持续唱响“四个吉安”载体支撑的现实需要。《政府工作报告》在“聚力扩大内需,在挖潜能、增效益中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中提出,让“信仰里的吉安、文化里的吉安、山水里的吉安、烟火里的吉安”深入人心、持续唱响。要系统推进富有吸引力、消费力、影响力的“农商文旅”活动,支持井冈山市争创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提质升级后河、吉州窑、青原山等景区景点,做精特色旅游线路,做优赣江水上游文章,筹备第二届庐陵文化生态旅游节、“我的井冈行”红色研学等活动。这些活动实质上是充分利用吉安“红、绿、古”优势,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呈现的“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因此,坚持产业思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胜势,是持续唱响“四个吉安”的有效路径和有力支撑。
培育壮大千亿产业集群攻坚战取得“夯基蓄能”成效
近年来,我市坚定工业强市战略,产业优势更加凸显,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新旧动能并举,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形成以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引领,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支撑的“1+5”产业发展格局。6大主导产业呈现结构优化、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为培育壮大千亿产业集群攻坚战攻出标志性成果夯实基础。
一是产业体量不断壮大。2024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营收突破2000亿元,成功创建全省行业唯一的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稳居全省前列,新材料营收910亿元、加速向“千亿”集群冲刺。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13家、全省第一。坚持招大引强,新签约引进优强项目65个,亿元以上项目449个,其中投资过百亿或产值过百亿的“双优”项目17个,吉丰通讯、立讯能源、东方雨虹快速投产。
二是集群质效持续提升。新增省级产业集群2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8个,均为全省第一;新增省级链主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4家、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71家,“龙头引领、骨干支撑、小微协同”的发展格局初步成形。电子电路成功揭榜省级“产业大脑”建设,企业完成诊断和启动改造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吉州区、永丰县、吉水县入选省级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县。
三是发展后劲更加强劲。电子信息产业“三驾马车”牵引作用持续释放,生物医药产业“三中心四平台”建成投用,非金属(碳酸钙)研究院、硅基研究院启动运营。积极打造创新平台,“两飞地一中心” 揭牌运营,吉安高新区深圳科创飞地成效初显,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达1.9%,保持全省前列。打好招才引智人才集聚攻坚战,组建市人才发展集团,“双招双引”全面开展,引进省级以上产业链团队34个、青年人才2.3万人等。
当然,对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一是战略新兴产业业态不多,“一业独大”现象突出。二是产业规模能级仍不高,依靠“低端堆积”数量,缺乏高端重大项目,千亿产业集群数量与全省其他地市相比仍有差距;三是未来产业布局较弱且相关规划还不够明晰、新动能开发还不够等。
锚定工业强市,在扩增量、优存量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接续打好培育壮大千亿产业集群攻坚战,是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抓手,也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一是聚焦新方向,对标新质生产力,着眼“十五五”做好产业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日前表示,要发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导向作用,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和任务分解,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重点。要深入研究分析,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潜在市场需求巨大、技术路线相对清晰、增长带动效应明显的产业领域为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未来新兴产业赛道谋篇布局。去年底,《赣江中游(吉安)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正式印发,为构建生态导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政策支撑。同时,国家明确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导地方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合理确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重点和主要方向。吉安沿赣江的8个县(区),要结合当地资源基础,打造特色增长极,实现产业差异化布局、集群式发展。
二是统筹新赛道,传统优势产业“弯道超车”、新兴产业“换道超车”、未来产业“开路造车”。统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做到“喜新不厌旧”。聚焦食品、有色、化工、建材、钢铁、箱包等重点传统行业,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实施“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等;实施绿色产业培育行动,形成富硒产业、生态鱼、小龙虾、井冈蜜橘等一批特色生态产业集群,推进全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加快发展“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依托“井冈山”农产品供应链公司,促进接二连三延链发展等。大力实施资源换产业行动计划,整合利用全市风能、光伏、水电等资源,大力发展氢能、新型储能业、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等风口产业,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着力打造遂川硅基新材料、永丰非金属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努力实现“换道超车”。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计划,培育人工智能、新型储能、低空经济、水运经济等产业集群,实现“开路造车”。
三是激发新活力,深入开展“重大产业项目见效年”行动,强化“链”思维,集“业”成“群”。“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充分发挥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注重市场的“有效”和政府的“有为”结合,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形成“顶天立地”龙头标杆企业+“铺天盖地”中小企业群。以高水平开放牵动要素有序流动、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碳酸钙、硅基等产业科创平台市场化运营、全赛道发展、区域性共享。打造链式集群,全面推行“链长+”“链主+”模式。深化实数融合,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深入实施“数据要素X”行动。做强平台载体,强化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定位,提升“管委会+公司”运营效能、人事薪酬改革实效,引导国有投资平台加快向产业类平台转变,推动园区公司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企业服务上实体运行、主动作为。
文/谢华忠、彭莲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