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里没底”到“日子可以”——万安高陂西朗山移民生活的变迁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18-09-03 08:48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衷小锋、本报记者潘虹莉、实习生徐晗楠

安土重迁,是人们常有的情怀。然而在诸多大中型水库的建设中,被淹区的群众却面临着不得不迁的选择。在万安水库第一批移民集中安置点之一的万安县高陂镇高陂村西朗山自然村,200余名群众在1986年至1988年3年间,陆续从原名唤万安县沙坪乡长桥村的故乡离开,来到如今这个被他们称为家乡的地方。

“心里没底。”9月1日,40岁村民罗学林向记者回忆着当年的场景,“当时长辈们担心的很,就怕搬来没收入,无法养家糊口。”

让原长桥村民欣喜的是,西朗山区位优势好,离圩镇仅2公里。相比在长桥时,去趟圩镇要走上8公里山路和水路,着实方便许多。

到西朗山后,每户领到每平方米40元的移民补偿资金,陆陆续续,西朗山上有了一栋栋土坯新房。大家正式开启了移民新生活。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南下务工浪潮兴起,西朗山很多青壮年也开始背井离乡打拼,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口袋鼓起来了。

作为第一批外出务工的青年刘主平,通过勤劳的双手,让家中的光景越来越好。刚来时的土坯房已换成了现在居住的新房。

“自从政府开始对我们村进行打造后,我们的日子就更红火了。”刘主平口中的“打造”,指的是自2015年起,当地政府将西朗山与田北画村无缝对接,全力把西朗山打造成一个集民俗体验、文化传承、旅游扶贫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国旅游脱贫攻坚试点村和全域旅游示范样板。

现在的西朗山,有一个灵动的名字,叫“画里人家”。一年四季,无论哪个季节从西朗山走过,那儿都美成一幅画,让人“惊艳”。

他们依托“中国农民画之乡”的文化底蕴,坚持全域旅游理念,将西朗山的地方特色文化根植于乡村旅游之中,做好“旅游+脱贫”文章,既保存自然风貌,又留住乡土记忆,不断提升旅游的品质内涵。

以“工匠精神”建造了画里人家综合馆、农民画历史展示墙、趣味石园、农民墙画、民俗风情园等代表性景观节点,展现出“村在画中美”的艺术神韵和“人在画中游”的时空意境。

深入推进“清净整洁”行动,使村庄清清爽爽、干净利索、整齐美观;全面完成维修拆旧、改路改水、垃圾处理、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导村民房前屋后栽树种果,让村内通道绿起来、房屋周边靓起来、居住环境美起来。

紧扣“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结合当地风格独特的客家建筑、客家饮食、客家民俗,开发了农民画艺术体验、民俗文化表演等一批旅游产业项目,吸引四方游客。

看到家乡发展契机的刘主平,2016年回到家乡开办农家乐,一年增收两万余元。

在当地,和刘主平一样,通过政府出台的奖补政策当起了“老板”的有12家。他们还创设了竹编培训生产基地,让村民们实现家门口务工就业。引进“农村e邮”和“农村淘宝”,让农民画及衍生产品、农副土特产品,触“网”俏销。全村有近一半的村民和80%的贫困户参与旅游项目经营,年人均增收3200多元。

“日子可以!”再想起当初移民时的场景,罗学林说,“那真是个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