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新闻网新闻

霸屏30分钟!今晚8时央视首播!讲述吉安家风故事!

亲,暂时无法评论!

为进一步推动庐陵文化、正气文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记住乡愁》栏目组聚焦吉安青原,拍摄了《记住乡愁——门楣之上》系列《吉安文氏:留取丹心照汗青》节目。

节目将于2月28日(周五)晚8时,在中文国际频道(CCTV4)大屏以及央视频网络平台同步播出,节目时长30分钟,讲述了文天祥正气精神的家风传承,以及正气家风在新时代的价值内涵。诚邀您观看品鉴!

留取丹心照汗青

江西吉安富田镇,一座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古镇。这里是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故乡。

在富田,可以看到很多与文天祥相关的印记。墙壁上少一撇的“魁”字,记载着他谦虚的品性;高高矗立的状元坊,铭记着他的才学;文丞相祠中那方“仁至义尽”匾,则是文天祥一生的写照。

南宋末年,元军南下攻宋,家国危难之时,文天祥招募义军北上抗元。德祐二年,他被任命为右丞相,转战各地抗击元军,因兵力悬殊,最终兵败被俘。押送途中,路过零丁洋,他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表明自己的不屈之志。

到元大都后,元朝廷想要劝降文天祥,以高官厚禄相许,以家人性命相逼。见不奏效,他们甚至搬来了被俘的南宋小皇帝。即便如此,文天祥依旧毫不动摇,他说:‘君降臣不降,社稷为重君为轻。’”。

劝降不成,文天祥被下入狱中。被囚三年后,元朝皇帝下令处死文天祥。临刑前,文天祥留下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他以“仁义”守护心中的道义,在中华大地留下一曲千古回荡的正气之歌。

融正气于血脉

保家卫国

听着文天祥的故事长大的文年生,在国家危难之时,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企图强渡黄河,进攻陕北。为保卫黄河,保卫陕北,八路军沿黄河河岸布下防线。文年生所在的部队奉命在黄河西岸的宋家川守卫。

那时候与敌军先进的武器相比,八路军的装备十分落后,缺少枪支弹药,不能硬碰硬。饱读兵书的文年生决定智取,先发制人。他率部队迅速渡过黄河,赶在敌人到来之前,抢占有利地形。等到次日敌军到来,文年生带领战友发起猛烈攻击,全歼敌军的先头部队。

从1938年春到1939年底,近两年的时间里,文年生和战友们誓死不退一步,23次击退敌人的进攻,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共和国成立后,战功卓越的文年生被授予中将军衔。在他的戎马生涯里,他无数次给战友们讲起自己先辈的故事。文天祥的一身正气,早已融入无数战士的血脉。

延续华文教育

守护故土亲情

旅居海外的文启业是文天祥第28代后人,这些年,他经常回乡走动。

110多年前,他的祖父文令权前往马来西亚谋生,虽然身在海外,但文令权时刻不忘自己的来处,坚持让子孙接受华文教育。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始于1819年,历经风雨,一直未曾中断。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马来西亚的英殖民政府,对华文教育采取敌视态度,不仅取消了华文学校的津贴,还试图以英文班取代华文班。

没有了政府的经济来源,众多华文学校陷入困境。为了继续办学,当地华人行动起来,他们自发募捐、义卖,商贩们隔三岔五给学校捐款,三轮车夫约定每月拿出一天的收入捐给学校。

文家那时并不富裕,但文启业的祖父和父亲每月也都会拿出一部分薪水,捐给华文学校。文启业自己也经常省下午饭钱,为学校捐款。

数十年过去,马来西亚华人为华文教育出钱出力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声声诵读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国之志,就这样在一代代华人血脉中延续。

今晚20:00,锁定CCTV4《记住乡愁》,走进文天祥的故乡吉安富田,听取英雄的一片丹心,感受回荡天地间的浩然正气。


看吉安新闻网新闻

就上吉安号新闻客户端

吉安新闻网移动党端 手机党报

点击下载客户端

相关推荐
验证成功
评论成功
评论失败
你已点赞
手机验证

网友评论

条评论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2014-2016 sjb.jx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