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原区新圩镇栗溪村,省级非遗项目青原箍俚龙是众多灯彩表演中的一块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月6日,笔者前往新圩镇栗溪村,探寻这一民俗瑰宝的独特魅力。
走进栗溪村的胡氏宗祠,现场一派忙碌景象。67岁的箍俚龙传承人胡绵云正带领村民维护加固龙灯。自1996年加入舞龙队,胡绵云便与箍俚龙结下了不解之缘。2006年,他挑起领队大梁;2008年,箍俚龙入选省级非遗名录,他也成为这一珍贵项目的传承人。
谈及制作材料,胡绵云指着龙身的竹篾介绍:“这些竹篾均取自本地毛竹,弹性好,做龙身正合适。”一旁粘贴鳞片的村民笑着说:“粘贴鳞片可不轻松,一万多片,十几个人得忙活好几天,但大家伙都乐意干。”这些鳞片色彩鲜艳,用特殊纸张制成,每一片都饱含着村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箍俚龙的制作技艺令人惊叹。整条龙用3根结实的麻绳将1000多只篾箍连缀而成,总长达24米以上。龙头龙身龙尾贯穿一气。龙头金碧辉煌,角竖而坚,舌大能动,眼珠如拳,髯口两侧分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样。龙身至龙尾层层叠叠贴上黄红色鳞片。鳞片之多,数以万计。龙体脊背上饰有一黄二绿龙筋的称为“黄龙”,饰有一黑二绿的称为“乌龙”。据说制作一条这样的箍俚龙需耗彩纸约300张。可见,如此庞大的制作过程,费时费力是可想而知的。胡绵云感慨地说:“这些都是大家亲手做的,都想把龙做到最好,把老祖宗的手艺传承好。”
箍俚龙凭借篾箍间的弹性,它能摆出各种造型和字型。箍俚龙的表演奇特生动,讲究轻、缓、细、密。一般是双龙并进,各为9人,一人持龙头,一人持龙尾,其余持龙身,没有彩珠。出龙时,前面有牌灯、花灯、鲤鱼灯等各种彩灯开路,伴有民间吹打乐。舞龙步法多为“小碎步”,穿花时用“小跑步”,舞龙尾的人常需半蹲着跟随龙头。表演时,龙头、龙身、龙尾配合默契。
箍俚龙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一当地下元宵节前后表演。从正月二十六开始,村民便筹备扎龙。待到二月初一午后,人们把扎好的龙带到祖山“龙形”山上“请水”“发龙”。在一片香烟缭绕中,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舞龙队表演时,村民纷纷走出家门,孩子们兴奋不已。舞龙队摆出“天下太平”等造型,穿插精彩的穿花表演,现场叫好声不断。表演结束后,村民们会将鳞片撕下烧掉,来年再把新的鳞片贴上,寓意“年年新龙(兴隆)”。
青原箍俚龙承载着深厚文化价值,却也面临传承挑战。如何在现代社会保持传统特色,吸引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是摆在传承人面前的难题。不过,胡绵云满怀信心地表示,他们会努力让青原箍俚龙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将庐陵文化传承得更远。
文/何路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