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美如画——三个镜头看吉水如何推进城市建设造福民生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16-04-29 09:16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许祖平、王薇薇

城市好不好,不光由GDP说了算,还要看普通群众的幸福指数。

吉水,东山披翠,赣江流玉,有山有水好作画。近年来,该县抢抓苏区振兴、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吉泰走廊建设三大机遇,积极策应“一城两翼三带”大吉安布局和吉泰走廊城市群建设,大手笔谋划,大资金投入,大项目推进,致力于在挺起吉泰走廊脊梁、打造大吉安副中心城市的同时,让市民有更多幸福感与获得感。

镜头一:“这次回来,最明显的感受是交通畅通了,而且去市里或者回乡下老家有几条路可选择,真是条条道路通罗马。”王俊生定居在东莞,这次时隔两年回乡省亲,他把家乡的变化用手机拍摄下来,图文并茂地发到微信朋友圈,好友们纷纷为他的“幸福归巢”点赞。

吉水县城地形狭长,过去,105国道纵贯城区,穿城车流繁杂;一座吉水大桥是连接该县水西、水东乡镇的唯一通道。逢年过节,城区堵、国道堵、大桥堵似乎是“吉水特色”,交管部门花“大力气”也难以改变。而如今,出行便捷,群众满意,吉水缘何发生了这喜人变化?

链接:城市发展,交通先行。2013年,该县在先后聘请省城规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跨江环湖发展,双向对接融城”战略,投资19亿元实施“两桥一路”涉江重点工程。经过几年的建设,去年12月26日,吉阳大桥、文峰大桥、城市防洪路堤结合工程“两桥一路”同日通车,文峰大桥横跨恩江,对接青原区;吉阳大桥对接吉州区,并与吉水大桥横跨赣江,吉水成为全省第二个两桥跨赣江发展的县级城市;全长12.8公里的防洪路堤结合工程标志着贯通主城区几十年的105国道改道。同时,随着吉阳大道、金樟大道和南门洲路网的相继建成,该县实现了与市中心城区的双向对接和全面融合。由此,该县城市发展由沿路带状开发迈进了跨江发展的新时代。

镜头二:每天清晨或傍晚,在该县生态绿廊———吉水绿道上,不时能看见人们晨练、散步的身影,还有一些自行车骑行爱好者,骑着单车自在穿行其中。从吉水绿道往下走,江风徐徐,空气清新,赣江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俨然是该县城市中的一块“绿肺”。吉水绿道只是该县滨江路生态景观带的景点之一。沿着滨江路,古城墙西门瓮城、城市阳台、移民广场、赣江游船码头、湿地公园等18个景点一一亮相,而几年前,赣江河堤边上还是杂草丛生。

链接:该县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加速双向融城的同时,致力为市民打造出一个生态宜居之城。该县积极策应全市赣江两岸风光带战略规划,

在防洪路堤结合改造工程中,投资2.2亿元重点打造总面积约56万㎡的滨江生态景观带,融入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理念,沿江布局建成18个景点,种植各类乔木7000余株,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并全面实行生态红线管控,完善“精品公园+生态绿廊+郊野公园”城镇三级生态梯度格局,迈开生态建养新步伐。同时,策应全市“三山一江”旅游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大井冈旅游圈,依托水面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出赣江游船、燕坊古村国家4A级景区、大东山景区等一批旅游项目,吸引了许多县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该县逐渐成为吉泰城市群中宜居、宜游的一座滨江之城。

镜头三:“以前住在河堤附近,每逢雨季,水都浸到屋里,一片狼藉。当时听说要拆迁安置,我们沿河的住户都很高兴,政府为我们老百姓做了件大好事啊!”近日,该县金水湾住宅小区住户夏全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一栋栋庐陵风格安置房鳞次栉比,每家每户门前一个小院,过道两旁绿树葱茏,放眼望去,整个小区如同城市中的别墅群。

金水湾是该县防洪路堤结合工程建设中的拆迁户安置小区。和夏全明一样,防洪路堤结合工程中的420户拆迁户都告别了河堤边上低矮破旧的老房屋,住上了城里的“小别墅”,他们作为推进城市发展中的关键一环,舍小家,为大家,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也享受到了城市发展的红利。

链接:该县防洪路堤结合工程涉及到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上420户住户和文峰镇9个村(居)委会,房屋面积12.5万平方米,土地面积137亩。任务重、时间紧,面对这场征拆硬战,该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依法办事、让利于民、公开公正。在依法依规制定补偿安置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反复听取征收单位和群众意见,按市场价格评估土地、房屋,提高了补偿标准,拿出最好地段的地块统筹建设安置小区。由于工作到位,在防洪路堤结合工程征地拆迁工作中,没有一户强拆,没有一户阻工,没有一例群体上访事件,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房屋征收工作,创造了和谐征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