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响 | 帮到最需户 扶到关键点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16-04-25 08:43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帮到最需户 扶到关键点——吉水文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纪实 

□本报记者段江婷

最美乡村四月天。

走进吉水县文峰镇,只见荒山荒坡、山间地头的井冈蜜柚已悄悄吐出了新芽,嫩绿的枝叶随风摇曳,绿意盎然。

家住井头吉南村小组的冯子年正在为家门前两亩多的柚苗施肥,看着长势良好的柚苗,冯子年打心底地高兴:“真是托了精准扶贫的福!”虽然妻子的病还未痊愈,但在县、镇、村的帮扶下,他种上了“致富树”,还进城上了班,如今的他,居住、生活、工作都有了保障。

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文峰镇紧盯增收产业培育、农村安居工程、发展近郊劳务输出等着力重点,在力量整合、资金保障、机制创新等方面持续聚焦发力,举全镇之力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有力的攻坚路径,让阳光雨露洒向每个贫困角落,帮助贫困农户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门槛”。

摸清底数变“固定受益”为“动态管理”

“今年年初,我们又对贫困户进行了再次核查和检查,剔除违规建档立卡户69户145人。”文峰镇党委书记京海华介绍。

自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该镇通过与村级签订建档立卡质量承诺书,建立精准扶贫“一票否决制”,结合低保听证、安居工程等相关工作,积极开展精准识别、干部结对、产业帮扶和走访慰问等活动,去年实现当年计划脱贫户年户均增收8000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这点对于井头村村支书王必顺来说,是体会深刻的。“我们每年都要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信息进行核查、补充、纠正,做到‘贫困在库、脱贫出库’,坚决杜绝优亲厚友,变‘固定受益’为‘动态管理’。”

王必顺清楚地记得,1月25日,全市精准脱贫工作四项专项检查组深入井头村检查扶贫对象、帮扶人员、农村安居工程和帮扶举措等落实情况,座谈反馈会上,检查组对全镇建档立卡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同时,该镇将自然条件最差、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的村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逐村分析原因,逐户聚焦短板。实施精准组织扶贫力量、发挥驻点帮扶作用、结合中心工作部署、打造近郊劳务平台、精准实施帮扶计划“五大举措”,突出整区域规划、节点式布局、组团式建设、联片区突破,把片区攻坚与精准到户有效衔接。

五指攥成拳,乡村大变样。曾经的“山旮旯”变身“美丽乡村”,村民也把“要我富”变成“我要富”,一座座“连心桥”架在了结对干部和贫困户之间。

注重成效精准施策产业帮扶“拔穷根”

现在,砖门村的方仕庆又在向镇里申请5万元的贴息贷款。去年他尝试养殖了8头牛,仅一年就增收了3万元。有了这次成功的范例,今年已64岁的他还想有更大的作为——将养殖规模扩大,并把周边村跃跃欲试的贫困户组织到一起,相互帮衬,统一放养。

“政府好、政策好,还有专门的干部帮扶。保守估计,每头牛年均创收3000元不成问题。”说到脱贫,方仕庆信心满怀。

精准扶贫,有产业才有未来。文峰镇把群众增收作为精准扶贫的首位支撑,多元化培育发展富民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用产业“拔穷根”。在村级建立多个产业基地合作社,通过“贫困户+基地+合作社”的方式发展产业或贫困户以自有土地、产业奖补资金抵押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代为代理、村委会负责监督,贫困户坐享分红的产业扶贫模式。

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因户施策,对症下药,正是精准扶贫的要义所在。该镇扶贫从“千篇一律”转向“量身定做”,为贫困人口分类制定脱贫路径。

建立劳务输出平台,成为该镇产业扶贫探索出来的新路径。葛山村王祥贞就是众多自强自立贫困户中的个例。去年,他被列为计划脱贫户、安居工程户,由京海华结对帮扶。在多次沟通帮扶后,王祥贞不但启动了安居改造搬进了新房,还通过劳务输出平台让妻子进入城里工业园一家企业务工,月收入达3000余元。“我相信我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对于未来,王祥贞充满信心。

集中攻坚主动作为“不让一个老乡掉队”

一支充满战斗力的干部队伍,才能在千头万绪的精准扶贫大业中不断攻城略地。

精准脱贫,决不能让一个老乡掉队。领导干部带头挂村帮扶,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除扶贫专干外,还充实了产业扶贫和劳务扶贫的两个专项负责人,确保扶贫政策有效落实;

探索低保、五保、特困群众和精准扶贫等制度的融合,为计划脱贫结对户量身制定脱贫方案,既要帮助新的结对户脱贫,又要防止原来的结对户返贫;

依托葛山中心村建设集镇优势,规划构建好水稻和蘑菇、甜叶菊、井冈蜜柚和柠檬三大产业带,推动木材深加工、粮食深加工和砖厂、鞋厂等企业经济,奖补吸纳贫困户就业的企业和工厂;

统筹扶贫政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建立“农村e邮”精准脱贫站,探索完善电商脱贫措施和路径,全力保障电商扶贫政策实施落地,建设有产业、有产品、有商业的现代化农村。

如今,穿行在该镇农村,宽敞整洁的文化广场上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四通八达的水泥路通村庄,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庐陵风格小楼实现了人居环境的历史跨越,成片的果蔬基地一眼望不到边……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全新的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链接的“造血”机制,改变着该镇贫困户“想干不会干、想干不能干”的局面,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发展能力。找准“好路子”,搭建“新机制”,文峰,走在脱贫攻坚大路上,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