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永新高桥楼镇产业扶贫的新探索新作为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16-03-09 09:13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原标题:万亩果园四季飘香“红得发紫” ——看永新高桥楼镇产业扶贫的新探索新作为

□本报记者李夏署

“一开春,油菜花金灿灿开遍田野;到了三四月,紫红的桑葚挂满枝头;五六月,紫红的杨梅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七至九月,在巨峰葡萄的引领下,身价不菲的无核紫提紧跟其后;十一月,井冈蜜柚、高产板栗又粉墨亮相;十二月,紫红的油茶籽榨出紫红透亮的生态茶油,油价年年攀升,映亮了农户们笑开了花的紫红色脸膛……”近日,记者来到永新县高桥楼镇,谈起镇里全力打造的万亩果园经济,镇长郭永宁用这段话细数这些“红得发紫”的果业项目,描述着该镇四季的景色和农民的心情。

走在高桥楼镇周边的高桥、拿溪、茅坪等村,所见大片的桑树已经披上绿妆,小小的桑葚已经探头探脑地在等待长大。郭永宁告诉记者,桑葚是镇里果园经济一年中除油菜花外最早上市的。镇里为利用好沿禾河北岸易受洪涝灾害的缓冲带,全部因势利导地种上了桑树,建立蚕桑基地,总面积达4800多亩,列全县第二。为推广良种,镇里还专门组织蚕农到广西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请来专家,与县、镇农业科技人员一道,共同摸索和推广“小蚕共育”的管理模式,原来一年养5批次蚕,现在可以养10-12批次;原来一张蚕种产茧约70斤左右,现在可以产到100斤。经验逐步推广后,不仅大大地节省了蚕农的劳动力,养蚕效益更是翻番,得到蚕农的热烈拥护。今年,镇里正在为尝到甜头的蚕农们建设第二个“小蚕共育室”。桑树除桑叶养蚕外,紫红的桑葚在三月就成熟了,可以开展农家采摘游,可以直接卖鲜果,还可以用来泡酒,且泡出的桑葚酒口感甘醇,清香耐藏,是喜欢高度酒的游客的最爱。

引泉村以种杨梅为主。最大的杨梅基地当数“天天原生态杨梅基地”,是由浙江外商承包,规模在2000亩左右。该基地除杨梅外,还种有水蜜桃、猕猴桃、井冈蜜柚等。镇政府将过去农民手上的荒山荒坡集体流转过来,整理后再公开外包。外商通过引进良种、技术改良、开展外销等方式,开展卖鲜果、采摘游、酿酒、做蜜饯等方式提高基地效益,又通过聘请本地农民为工人和技术人员,加上运输、加工等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反哺当地农民。现在该基地已成为高桥楼镇产业扶贫学用技术实训基地。

在高桥村的元森葡萄基地,工人们已经在修整苗床,另有些工人在搭建新扩建的葡萄架子。郭永宁告诉记者,这个葡萄基地种植的无核紫提是基地老板夏元森自己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出来的,在永新最有名,品质好,最高能卖到20元/斤,而且供不应求,客户都是排队上门采购。而基地酿的葡萄酒也非同寻常,注册了品牌,精心包装后已经走进了超市,登入了高档宾馆等大雅之堂。

杉溪村是国家“十二五”重点扶贫村。为帮助该村脱贫致富,该村在帮扶单位井冈山报社和镇里的支持下,成立了“党政经三位一体”模式的油茶种植合作社———“杉溪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由村支部书记任理事长,致富能人牵头,主打生态品牌,原生态野生油茶林达4000亩。油茶籽收获后采用物理压榨,精细过滤提纯,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今年最好的茶油卖到50元/斤。该合作社还创造性地使用了以茶山、茶油、现金、劳动力等多种方式的入社入股模式,目的就是让村里的每一个人,特别是因劳动力或资金缺乏的贫困户都能分享合作社的发展红利。目前,该合作社在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帮助下,正申请省级示范社。此种合作模式,在与杉溪相邻的“十三五”贫困村白堡村也得到推广使用。

高桥楼镇沿319国道的万亩果园经济结合各村组特点,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如今遍地开花的各个果业基地已经“红得发紫”,瓜果四季飘香,村民因种植经济作物人均增收617元,脱贫人口714人,有一个贫困村“脱帽”。如今,郭永宁和镇班子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拉长产业链,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基地承载能力,以增加农民收入;尽快推出至少一个龙头企业,以引领全镇的果业经济更红更紫,让全镇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