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新闻网新闻

地产嘉禾春潮涌 乡村振兴正当时 ——泰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纪实

亲,暂时无法评论!

从“田成方”“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作业现场,到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点;从生机蓬勃的蔬菜产业基地,到一二三产全产业链农产品交易中心……初春时节,沿着319国道泰和段一路南行,该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扑面而来。

一年春作首,万事干为先。泰和县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好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攻坚战,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一幅沃野千里、产业兴旺、宜居宜业的壮美画卷正在嘉禾大地缓缓展开。

高标准农田建设“强筋”,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农田连片、机耕道连通、滴灌设施高效运转……在泰和县的广袤田野,高标准农田已蔚然成型。

作为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泰和县现有耕地73.84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以上,冬种油菜15万亩,总产保持在5亿公斤以上,连续多年获评“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年来,该县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全县粮食稳产高产提供重要支撑。

“原来我家的8亩地中,总有2亩多地因内涝导致粮食减产。现在好了,田成块,渠相连,再也不担心旱季缺水、雨季内涝了。”塘洲镇东湖村村民刘先萍对记者说,他早早买好了种子化肥,想着马上能在高标田上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

据悉,塘洲镇东湖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998亩,项目建成后田间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

望着眼前充满新希望的田野,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起该县确定的“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根据项目的大小,因地制宜确定建设模式,分别由县农业农村局招标、乡镇招标或村民自建方式实施,充分调动镇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

“群众的事,还得由群众说了算!”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张玉梅认为,在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全过程群众参与。施工中,听取群众意见,哪里需要修渠,哪里的路要修通……都由群众说了算,确保工程让群众满意。在监管中,该县不仅技术赋能,创新数字管护机制,全面推广使用“田管家”APP管护巡查,还选优配强344名管护人员,开展全覆盖、常态化巡查,实现全链条工程监管。

如今,“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格局正全域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标准化在嘉禾大地得到生动实践。

“政府主导、乡村主建、群众主演”的共建模式,让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泰和县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到2026年高标准农田占耕地保有量的85%以上,粮食安全根基更牢固。依托良好的农田设施条件,该县发展稻虾(鱼、鳖)生态综合种养3.2万亩,亩均增收1800元,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无穷的力量。

农业产业升级“活血”,让农民钱袋子更鼓

产业振兴不是乡村振兴的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泰和县正把农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推进,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整体提档升级。

春节过后,澳洲淡水蓝龙虾(吉安)育种养殖基地、泰和乌鸡(畜禽)屠宰及精深加工项目先后签约。两大项目的成功签约,再次为泰和农业品牌化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田间到舌尖的产业延伸,让传统泰和乌鸡产业焕发生机。遍布吉安市的泰和乌鸡旗舰店货架上,除了冰鲜泰和乌鸡、泰和乌鸡蛋,还陈列着上百种泰和乌鸡深加工食品,广受市民青睐。布局全国市场,泰和县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打造了52个泰和乌鸡品牌店,进驻北京盒马鲜生、山姆会员店等商超,品牌认知度越来越高。

农业现代化的另一级是智慧农业的创新实践。

在泰和县智慧农业食用菌产业园,食用菌长势喜人,个头饱满,色泽诱人,随着采摘季的到来,食用菌基地的榆黄菇、木耳、平菇等食用菌纷纷进入采摘高峰期。

据悉,泰和县智慧农业食用菌产业园是一家集食用菌工厂化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目前已建成年产3000万袋菌棒生产线,1.3万平方米养菌库、周转库,日产2.5万公斤鲜菇生产基地。

生产的菌菇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东南亚、西亚等地区。据产业园负责人饶品锋介绍,产业园正在引进新设备,进行香菇酱等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联农带农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目前,产业园创新“借棒还菇”、租赁经营等方式,带动农户参与食用菌生产,形成了“三带三保四收益”产业模式。

“我们利用水稻种植的季节性特点,在水稻种植的农闲期种植木耳,充分利用了时间和劳动力资源。”螺溪镇路边村党支部书记周水光向记者介绍,该村引入了“借棒还菇”模式,村集体向企业“借”了2万个菌棒,开始种植木耳。

而离基地不远处的农产品交易中心,菌菇交易正旺。该中心采取龙头企业带动的方式,由食用菌产业园运营。目前,已入驻了泰和乌鸡、水产养殖、菌菇、水稻、蔬菜、油茶、井冈蜜柚等县域主导产品,同时计划运营电商、直播销售方式,多家直播平台已经入驻。

作为粮食生产大县,泰和县在绿色大米产业链上下足功夫。

即将开工建设的泰和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年服务能力可达5万亩,从育秧到烘干全程机械化,将为农民提供良种、良法有力支持。在沿溪镇,泰和县粮食储备库建设完成,新增粮食仓储容量3万吨,具备每天240吨稻谷烘干能力,达到粮库“智能化、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新型标准。

从地标品牌到智慧产业链,泰和农业正以“三产融合”之势构建现代化产业集群。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生动实践,不仅蹚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更让乡村振兴的成果实实在在装进了农民的“钱袋子”。

美丽圩镇建设“塑形”,让村子美得更久

在老营盘水库三分之二水域的环抱中,泰和县上圯乡圩镇正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的嬗变。

“以前在路边摆摊,经常淋雨。现在有了固定摊位,既遮风挡雨,还安装了风扇。”在上圯乡圩镇经营蔬菜摊8年的梁崇道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卖菜史,搬进了由废弃老车站改造的新农贸市场。离市场不远处,是紧邻卫生院的1600平方米文化广场,白天是孩子们的篮球场,夜晚变身群众的广场舞舞台。

看似普通的建设,却是从“有地方赶集”到“有品质生活”的升级。这背后,是该乡坚持把民生工程建到群众心坎上的执着追求。

“我们坚持群众点单,首先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难题。”该乡党委书记罗同沛道出改造的原则。

坳背村小组30多户水库移民,沿干渠而筑民居,10余年来,干渠围栏年久失修,摇摇欲坠,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群众反映强烈。为此,该乡不仅拆除原有围栏,而且实施护坡行动,将干渠周边的破旧厕所、房屋全部拆除,既解决了安全隐患,还将干渠打造成进入圩镇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沿着干渠打造的,还有一条不断“生长”的主干道。从最初的3.5米到5米,再到现在的6米,增加了近1米宽的人行道。别小看这窄窄的人行道,却是村里老人搭乘县城公交车的必经之路。

“有了这条路,我们出行更方便,再也不用和汽车、摩托车‘抢路’了!”村里人不仅为这条“民心路”点赞,还用实际行动支持工作。村民肖远春主动将自家房屋后移,重新砌墙,让出1.5米宽的道路修建人行道。

让出的是空间,更是党心与民心的同心圆。村党支部书记欧阳清主动带头示范,将自家门口的地势降低,配合政府修建水沟,腾出的空间成为了上圯学校门口的停车位。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更多像上圯一样的乡镇正在美丽蝶变。据悉,泰和县投资2.5亿元,正集中力量攻坚,补齐短板,突出亮点,一批环境优美、和谐宜居、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美丽圩镇即将精彩呈现。

地产嘉禾春潮涌,乡村振兴正当时。“泰和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根基,以农业‘三化’提升攻坚战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回应群众需求,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农业农村改革,让‘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在泰和大地遍地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该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彭军如是说。

文/朱周侗、全媒体记者罗仁瑾、曾怡

看吉安新闻网新闻

就上吉安号新闻客户端

吉安新闻网移动党端 手机党报

点击下载客户端

相关推荐
验证成功
评论成功
评论失败
你已点赞
手机验证

网友评论

条评论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2014-2016 sjb.jx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