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排头兵 打好主动仗—— 庐陵新区滨江街道促发展为民生走笔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16-02-29 08:50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王海斌

近日,走进庐陵新区滨江街道,生态公园景致万千,内湖景观色彩斑斓,思源小学、卫生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齐全,路网纵横有序、绿化亮化多姿多彩……

近年来,在“决战城区”的征程中,滨江街道争当排头兵,打好主动仗,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短短几年,一个颇具现代气息的“滨江生态宜居区、城市商贸拓展区”,让人眼前一亮。

“四前四心”  创造“滨江速度”

新桥社区坑口城中村改造项目,寄托了坑口及周边几个城中村296户群众的新家梦。短短4个月,滨江街道就完成126栋农房的征收协议签订事宜,并顺利拆除。

作为庐陵新区城市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滨江街道的征地拆迁任务繁重、压力巨大。面对项目多、征收规模大、财力小、人员紧张等实际问题,滨江街道不等不靠,自我加压,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积极推进城建项目,创造了项目推进的“滨江速度”。

该街道形成征地拆迁“四前四心”工作法。“四前”,即调研在前、学习在前、关心在前、解释在前,让干部心里有底,群众心中有数;“四心”,即决心、耐心、细心、恒心,让工作组变成攻坚克难的“先锋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将被征收对象的权益最大化,使征地拆迁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坑口、坪田等城中村改造项目采取“限房价、竞地价”的方式运作,为群众提供340套低价安置房,摸索出一条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政府、群众、开发商三方共赢的新路子。

如今,城中村改造项目进展顺利,天府花园安置小区已投入使用;滨江春天、滨江美庐安置小区主体建设已经完工;滨江华府一期安置房已交付使用,二期主体基本完工,即将投入使用;麻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600多万元的和气路提升改造工程,人行道硬化、绿化等进展顺利,有效提升了市中心城区的整体形象。

“三问三送”  架起连心桥

由于种种原因,滨江街道失地农民诉求多、房屋征收户困难多、城中村安全隐患多、历史遗留问题多。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近年来,滨江街道结合全市“双联系双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创造性地开展“三问三送”活动,即问家庭情况、问就业情况、问个人愿望,送致富政策、送帮扶资金、送各类服务。每位党员干部联系帮扶10户以上拆迁户或失地农民,并对帮扶群众的家庭情况、就业情况、个人愿望等,都要详细记入民情日记。同时,建立“连心”台账,记录走访的基本情况、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建议,以及整改落实情况和回访情况。

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滨江街道按照“不推诿、不拖延、不畏难”,以及“谁走访、谁负责,谁跟踪、谁反馈”的原则,健全事项转办交办、跟踪督办、回复反馈工作机制,做到件件有登记、事事有回音,提高群众满意度。

“三问三送”活动开展以来,该街道累计帮助300余名群众实现再就业,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80件,落实帮扶资金210余万元,并为每个村(社区)争取了2个至3个保洁员公益性岗位。

“学用技术”  铺平致富路

上世纪90年代,滨江街道友谊村将彭家村小组的30多亩土地,以每年2万多元的价格转租给砖窑厂。2009年砖窑厂倒闭,坑坑洼洼的土地难以复耕,每年的租金成为村集体的负担。

2014年底,滨江街道结合“连心、强基、模范”工程,由驻村干部与村两委组成工作组,利用该废弃砖窑厂建立“干部学用技术”实践基地。工作组借助市农科所的技术力量,搭建高标准大棚,试种哈密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去年7月份,基地种植的哈密瓜销售一空。目前,该基地搭建大棚16个,种植哈密瓜6亩、葡萄3亩、芦笋1亩。看到昔日的荒芜地变成如今的“聚宝盆”,村支书彭方钟喜滋滋地说:“仅哈密瓜的收入,就可解决租金问题,既化解了村里的债务‘包袱’,又可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为帮助失地农民开辟就业渠道,加快产业发展,让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滨江街道以“干部学用技术”为抓手,以“干部学用技术”实训基地为平台,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引导党员干部以实用技术联系群众,服务项目建设。通过一个支部确定一名产业发展带头人,发展一项规模化产业,培育一批示范户,带动一片群众增收致富。

如今,在滨江街道,“干部学用技术”实践基地成为党员干部的“充电宝”,广大群众的“致富宝”。这些有“一技之长”的干部,成为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纽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