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新闻网新闻

传承欧公精神 弘扬优良家风

亲,暂时无法评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家风正,则作风优、党风清、政风淳。家风建设是塑造家庭美德的载体和平台,加强家风建设是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党员干部要重视家风建设,厚植家国情怀,带头勤廉治家,以良好家风涵养初心。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家风诗》,在其影响下,魏晋时期出现了很多弘扬家风的文学作品。

吉安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创造了满朝文武半吉安的人文盛况。《庐陵家风故事》这样为庐陵家风定义:庐陵家风是庐陵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独特表现,为不同时代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缩影,是值得我们大力弘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的家风是庐陵文化的行为特质之一,也是吉安民众自古以来的一种精神追求。

一、家风的内涵特点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简单地说,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家庭的文化。家风具有六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文化性。它首先是一种家庭文化,体现着一个家庭的精神信仰、道德风貌、整体气质;二是载体性。家风与世风密切关联,相辅相成,是世风的载体,是社会价值的缩影;三是传承性。经过世代传承,极具渗透力和感染力;四是潜在性。它是一种隐性存在的生活规范;五是实用性。它是一个家庭的处世原则;六是创新性,具有自我更新和发展的潜能。

《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优良的家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和整个社会风气。经过岁月洗礼,中华优秀家风文化有着显著的中国特色,具有独特的中国味道,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身份标识。

(一)奉行家国一体的宗旨。《礼记·乐记》云,“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中国人自古就认识到,“家事”“国事”“天下事”紧密相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刻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精神烙印。被称为“天下第一家族”的孔氏,传至第64代孙孔尚贤,在族规《孔氏祖训箴规》中,把“践行忠孝,家国同构”归结为孔氏家风的终极追求,成为孔氏家族绵延2000多年的精神支柱。清朝李毓秀荟萃古代家教精华,创作《弟子规》,其“凡是人,皆需爱”,讲述爱人、爱家、爱国的道德规范。

(二)注重崇德向善的表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优良家风,涉及立身、治家、为人处世、言行举止等方方面面。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成为家风内容的价值取向。关公曾对其子关平留下“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十二字关帝圣训,成为关公后裔笃行“忠孝节义,正直善良”优良家风的起源。《颜氏家训》要求家长必须为家人作出表率,“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三)延续耕读传家的追求。《孟子》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唐末五代的《章氏家训》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将耕读传家列为家训;宋仁宗颁布劝耕劝农政策,规定必须在本乡读书科考;苏轼“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理念,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可的社会共识;元代大儒许衡要求其子“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耕读传家从一种朴素的愿望,发展成为耕读文化的普世价值。

二、庐陵家风的精神特质

庐陵家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深深地影响着吉安的社会风气,形成悠久灿烂的庐陵文化。庐陵家风故事离不开欧阳修的家风传承。

(一)孔庙里的传承和成长。欧阳修七岁时,其母亲郑氏夫人带欧阳修去孔庙祭拜,无意间发现孔庙里的碑文,竟然是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的手迹。她经常带欧阳修到孔庙的碑文前,让欧阳修默记描写。后来欧阳修在各地为官,处处留意金石碑刻遗迹。可以说孔庙培养了欧阳修极高的书法造诣,奠定了其撰著《集古录》的金石学基础,造就了欧阳修“小事孝亲,大孝事国”的家国意识。

(二)贤母的智慧和毅力。欧阳修四岁丧父,但有着良好文化教养的郑氏夫人,守节自誓,“自立于衣食”,以荻画地,教欧阳修读书习字,处处留心为他寻找学习资料,创造学习条件。郑氏夫人还注重教会欧阳修做人的道理。她经常向欧阳修讲述其父的清廉与公正:“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还向欧阳修讲其父亲对待祖辈“祭而丰,不如养子薄也”的孝道,讲述其父亲心地厚道、内存仁义操守。欧阳修担任地方官吏11年,家贫“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留下的唯一遗物,就是他自己购置蜀绢请人绘制的“七贤图”。欧阳修几十年如一日秉承家父遗风,“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他把“七贤图”精心装裱传给自己的儿子,告诫子孙世世代代守廉明耻。

(三)家族的影响和帮助。家族是家风培植的重要载体。对欧阳修有“长养教育之恩”的叔父欧阳晔,是一个小小的推官,俸禄微薄,刚正廉洁。欧阳晔像父亲一样对欧阳修进行教育。欧阳修也曾语重心长地教育其侄子:“每事当思爱惜,守廉、守贫、慎行刑。”侄子欧阳通在象州担任司理时,想买些土特产孝敬欧阳修。欧阳修知悉后立即写信告诫:“汝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

(四)自身的勤勉和豁达。欧阳修一生历经磨难,幼年丧父、中年两次丧妻、老年丧子。科举两次落榜,从政被污3次遭贬,为官40年,被贬20载。虽然自幼家境贫寒,画荻习字,借书开蒙,他却“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以旷达的胸怀面对挫折的人生,勤思苦读,成为百科全书式文坛领袖。这种旷达从容的心态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三、优良家风的传承

欧洲学者研究中国,曾提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能够实现几千年的长治久安?结论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家庭教育。

《弟子规》是中国家教也是家风建设的集大成者,强调“入则孝,出则悌。”孝就是关爱家人,与家里人(父母、夫妻、兄弟、姊妹)处好关系;悌是友爱他人,与社会上的人(同学、朋友、同事、领导)处理好关系。

新时代,要让传统家风和当代价值有机融通,即“孝老爱亲、睦邻友群、守诚敦礼、崇学爱劳、倡俭戒奢、报国奉公”。要把“礼、体、责、劳、俭”作为家风基石,使之成为现代家庭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以“礼”传家。“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认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诸子百家充分阐释了“君子”的人格气质,并以文礼巩固国家政权、规范社会秩序、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新时代,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对历史上“隆礼重法”的优良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同时,教育孩子“知礼明理”,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健“体”强家。《孔子世家》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这是中国最早的健身教育。古代健身运动就有射箭、赛马、马球、毽子操、摔跤等。古人非常重视运动健身。孔子是“全民体育”最早的先行者,射箭狩猎驾车样样精通。华佗创造五禽戏,苏轼每天晨跑5公里,陶侃每天搬砖100块;欧阳修爱好广泛,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全部精通。健康的身体是人生和家庭最大的财富。新时代,要让强体成为中国的家风,将健康理念融入家风,通过家庭“小切口”撬动全民“大健康”,让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以千万小家的健康家风,推动形成追求健康的社会风尚,汇聚建设健康中国的强大力量。

(三)以“责”兴家。“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祖国就是中国人共同的家。从子夏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到《礼记》的“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中华文化倡导在家为孝,为国尽忠。古往今来,“家国”二字,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家风文明的重要表征。国家的繁荣离不开每个家庭的付出,而家庭的幸福同样也离不开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四)以“劳”安家。“天下未有不劳而成者也”。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中国传统家训中,劳动教育是重要内容之一。周公指出,“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墨子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主张“凡天下群百工……使各从事其所能”。古人不仅通过诗词、笔记、戏剧等方式记录劳动场景、传承劳动理念,而且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化等方式传播劳动技艺、赓续劳动传统。汤显祖不仅注重“班春劝农”,鼓励百姓积极进行农业生产,而且把教子务农、耕读传家,当作修身齐家的重要内容。

劳动者的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劳动教育是“技能强国”的重要支撑。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孩子在劳动中感知成长和责任,磨砺意志品质。

(五)以“俭”守家。古人云:“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节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周公的《诫伯约书》、诸葛亮的《诫子书》,到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历代家训中体现的核心思想之一即“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司马光一生克勤克俭,祖孙三代均以俭为美,认为“衣取避寒,食取果腹,务求多余”。他在《训子孙》中指出,“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其《训俭示康》的家训,至今仍被司马后人恪守。毛泽东一件睡衣补了73次、穿了20年。周恩来制定“十条家规”严格要求亲属。“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古人云,传家处世皆宜俭,教子千万莫若勤。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时代,我们不能丢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观,弘扬勤俭节约好风尚,形成文明健康好风气。

文/市社联党组书记 谢莉


看吉安新闻网新闻

就上吉安号新闻客户端

吉安新闻网移动党端 手机党报

点击下载客户端

相关推荐
验证成功
评论成功
评论失败
你已点赞
手机验证

网友评论

条评论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2014-2016 sjb.jx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