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新闻网新闻

向一座桥致敬

亲,暂时无法评论!

井冈山大桥,贯通赣江东西。早年,在大桥的东边,阡陌纵横,小桥流水,田园人家。大桥的西边,火树银花,灯火通明,一座城市的繁华景象尽在眼前。

这座井冈山大桥,成了乡村与城市的分界线。而我与井冈山大桥相识,缘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我父亲还在吉安河东赣江边上的造船厂上班。有一年,他捎口信回家,让母亲到造船厂的厨房去帮厨,做临时工。第二天一早,母亲将家里面的事情一一交代好之后,就牵着我,上了遂川到吉安的客车。客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会儿进站,一会儿加水,一会儿车子抛锚,司机套上手套,钻下车底几个来回后,又启动了车子。这辆客车从雩田到潞田,然后是高陂、苏溪、马市,再绕道进泰和县,又从泰和县接上乘客驶出,太阳已经像车上的这群人一样昏昏沉沉的,没有多少光亮。终于到了吉安,母亲拉着我,匆匆忙忙走过水沟前,赶到大巷口的渡口,渡轮早已经不见踪影,进出的通道也已经被铁锁锁上。

怎么办?

母亲只能牵着我的手沿着赣江一路走,去绕井冈山大桥。就算要绕的路很远,要经过的人家很多,但还是庆幸,还有井冈山大桥可以通行,还能够在当天晚上,躺在河东造船厂,父亲给我准备好的床上。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一次次地从井冈山大桥上走过,但每一次,我都脚步匆匆,没有好好停下脚步来看看。我仍清楚地记得在1990年的深冬,天上飘起鹅毛大雪,我河东的亲人病危,大哥打电话回县里,要我当天赶过去。我在105国道上好不容易拦到一辆从深圳到安徽蚌埠的客车,等到了吉安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我抱着侥幸心理来到渡口,哪知道渡轮却因风大雪大,早已经停航。我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步一滑地向井冈山大桥走去。上了桥,我看着一江两岸白茫茫的一片,心里想的,仍是对这座桥的感谢,要是没有这座桥,我就过不了赣江,到不了河东的亲人家里。

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大哥在城北经营钢材,我经常到吉安,大哥就会同我说,你没事的时候,到江边去转转,如今吉安的江边建设得很好。听了大哥的话,我都会一路向北,发现原来的“赣新电视机厂”已经没有了影子,再走上井冈山大桥,看江中的船来船往,看不远处的白鹭洲书院,看江北岸边上的螺子山。这时候的我,已经知道,井冈山大桥与我同龄,都是1970年的。这也就不奇怪我一次次与井冈山大桥结缘。在这一年,中国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第一艘核潜艇下海,还有吉安市横跨赣江的第一座大桥———井冈山大桥建成通车,我,也出生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我同井冈山大桥都已经年过半百了。多少吉安人在井冈山大桥上留有故事,烙下印记。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大桥,它承载了吉安人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

当我一次又一次站在井冈山大桥的桥头堡前,看着桥头堡上的红旗、红缨枪灯,读着桥头堡上的“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的时候,我仿佛又看到了风雪交加的那个晚上,我一个人走在井冈山大桥上。

现在,井冈山大桥拆除重建的消息,终于尘埃落定,2024年12月6日,我一次次用脚步丈量过的井冈山大桥就将要载入历史。在不久的将来,原址上,又会有一座崭新的井冈山大桥任我驰骋。

而此时,我正在向井冈山大桥致敬,以表达我对它的一腔谢意。

文/刘述涛

看吉安新闻网新闻

就上吉安号新闻客户端

吉安新闻网移动党端 手机党报

点击下载客户端

相关推荐
验证成功
评论成功
评论失败
你已点赞
手机验证

网友评论

条评论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2014-2016 sjb.jx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