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新闻网新闻

岁月守望中的大桥

亲,暂时无法评论!

赣江如玉带,绕腰吉安城。江流眼前逗乡愁,三处景观最触情怀:一是古榕树,号称中国最北的榕树,繁茂如盖,树下曾经是热闹的码头,代表的是市井江湖文化;二是二水中分白鹭洲,绿树掩映,因白鹭洲书院闻名遐迩,代表的是书香精英文化;三是横跨东西的井冈山大桥,经中央领导批准建设,代表的是红色记忆文化。遥想灯火家园夜,脉脉三处动人肠。

花开三朵,单表一枝。井冈山大桥始建于1969年,在那个年代激发了人民巨大的自豪感和建设热情。短短一年时间,大桥就奇迹般建成了。著名建筑师蔡希熊、毛裕彬为大桥作了突出设计,四座桥头堡、栏杆和灯具,分别以红旗钢枪、红缨枪、红字浮雕等特定符号再现了井冈山斗争的烽火岁月,再配上毛主席诗词和语录,大桥作为革命时代记忆的象征,在中国桥梁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笔。

桥两岸习惯性称为河东、河西。小时候,河东还是乡下,说吉安市那指的就是河西。河东这边,过桥就是进城,天生有一种景仰的仪式感。记忆中第一次进城,是在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春游,要让我们见世面,说到市区的白鹭洲公园玩。坐在大卡车里,班里同学都有抑制不住的兴奋。到过桥时,映入眼帘的是两个桥头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浮雕大字,那是潇洒飘逸的毛体,很富鼓动力和感染力。桥东、桥西堡塔侧面,分别刻有毛主席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和《西江月·井冈山》,当时车速太快,就看了个题目。

宽阔的江面出现了,同学们不约而同惊呼起来!在这之前,我们只见过泷江,便以为是大江。眼前一对比,顿时有小巫见大巫之感了。而天下竟有这么长的桥,我差点喊出来。要知道,我村有座20米不到的公路桥,命名为丹村大桥,已经让我自豪若干年了。现在这桥2里长还不止,这到底怎么建起来的?听着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老师这时候开始现场教育了,他大声说:“不可思议吧!要相信科学,回去我们物理课上就要讲力学原理。今后上大学,大家可以报考桥梁专业,一定能建出更长、更雄伟的桥来!要向茅以升爷爷学习,建世界闻名的桥!”

小杨同学兴奋地不顾纪律,不想席地而坐,猛地蹿起来。车子一颠簸,他一个趔趄,仰起头,江风甚大,顿时将他显摆用的格子纹鸭舌帽吹走了,大家扶住他还来不及,只好眼睁睁看着帽子随风刮走。帽子也有不舍,在风中摇摆数下,还是毅然决然地坠入江中了。老师正要作势批评,小杨却带着哭腔喊:“我的帽,我的帽……”,大家哈哈大笑,一语双关嘲讽:“冇哩!冇哩!(吾乡方言,帽子叫作冇哩)”。老师的语调瞬间变成安慰,说道:“算了,不要难过了。就算是送给赣江的一个见面礼,以后要注意安全。还不赶紧坐下!”

过桥就开了眼界,见了世面,这天的春游大家都很快乐。只有小杨,经常摸摸头,冷飕飕的,偶有惆怅。

路在改善,人在成长。之后经过井冈山大桥的次数多起来,肃然起敬的感觉始终在心头。尤其在吉安师专(现井冈山大学)读书的时候,经常会步行过桥,到那边去逛街游玩。走在桥面人行道,看桥上车水马龙,便觉堵得慌。车子经过身边,桥面震动大,江风大时,人都感觉要被吹走。我是小心翼翼走,旁边桥柱上竟然有垂钓者坐着,悠悠闲闲。都说吉安佬胆子大,此刻眼见为实。20世纪90年代,生活节奏就快了起来。看着拥挤不堪的桥面,听着喇叭乱鸣的噪音,我感觉到一座桥是不够的了。

毕业后离开吉安,三十年过去了!家乡变化也是日新月异,白鹭洲大桥、吉安大桥、新井冈山大桥、赣江大桥等相继建成,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巨变。井冈山大桥守望岁月半个多世纪,年华渐老,如今有些寂寞了。不管经过多少次维修,大桥风貌总体依然,“我自岿然不动”,已然成为城市的地标。这座桥就像一个硬盘,储存了几代人的记忆,火红火红的,打开来便觉热气扑面。所谓有温度的历史,就是这连通过去与未来的心灵桥。

庐陵故郡,山水吉安,自然与文化交相辉映,它的魅力定会与日俱增。有朝一日,浙赣运河、粤赣运河一通,大水系建成,说不定吉安作为黄金水道的重要节点会重现辉煌。若有三江五湖客,赣江夜游正当时,这时候故事就是个最宝贵的资源。古榕树下讲城市生活的兴衰变迁,白鹭洲讲人物节义耀中华,井冈山大桥下讲红色革命精神传,外地游客在船上感受到的是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的吉安,不枉此行的赞叹便是对这方伟大土地的致敬。

守望岁月的井冈山大桥,告诉我们在建设新吉安时“更加众志成城”;面对前进路上的困难,我们也坚信“风卷红旗过大关”。守望岁月,归根结底,守的是一种永不变色的精神。

文/彭庭松

看吉安新闻网新闻

就上吉安号新闻客户端

吉安新闻网移动党端 手机党报

点击下载客户端

相关推荐
验证成功
评论成功
评论失败
你已点赞
手机验证

网友评论

条评论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2014-2016 sjb.jx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