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新闻网新闻

千年回眸吉州窑

亲,暂时无法评论!

千年古镇,一世繁华。

永和镇的吉州窑,是中国古代闻名天下的民谣。金秋时节,我们一伙人前往吉州窑参观。导游先把我们带到了河堤上。原来,一路之隔就是赣江。站在河堤上,一边是滔滔江水,一边是古窑址。古代的货物大多是水运,吉州窑出厂的瓷器,能迅速运到赣江的货船上,非常方便。然后,满载的货船顺流而下,到了长江,再运到全国各地,乃至随海上丝绸之路运到世界各地。

站在河堤上,我仿佛看见,晨曦微露,东方朝霞弥散,一艘艘大型货船停泊在岸边,那些窑工一个个或肩挑或推车,把刚刚出窑的甚至还散发着热气的碗碟盘罐一箩筐一箩筐地运上船,从早到晚,直到满满的一船全部装满了。然后,第二天的晨曦时分,货船起锚了,高挂船帆,顺流而下。一个多月后,货船来到了扶桑(日本),当他们看到碗里的那一片似乎还在飘荡的桑树叶惊叹了,爱不释手,难以理解,惊呼为“苍天的眼睛”。于是,世人称其为木叶天目盏。

吉州窑创烧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除了白釉瓷、青白釉瓷、绿釉瓷,它更有名的是黑釉瓷。其釉色乌黑滋润,厚薄适中,沉静柔和,玄妙出神,风格鲜明,容易辨认。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现在的我们并不太喜欢黑色的东西。我问年轻的刘导游,为什么那个时候的碗大多是黑色的?她说,因为当时的人们喜欢喝白茶,黑色的茶碗茶杯能够更好地衬托白色的茶汤,所以受到人们的追尚。有资料说,宋代流行斗茶,宋人祝穆说:“茶白色,入黑盏,其痕易验。”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称“盏色贵青黑”,这成为了匠人潜心烧制黑瓷的巨大动力。到了元明清,人们改喝绿茶,黑色的碗杯就逐渐退出市场。

吉州窑之所以闻名天下,并非浪得虚名。我在吉州窑参观了半天,觉得它至少有以下四个特征:

实用是其本色。没错,民窑首先注重的是实用。吉州窑是一座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的民窑,产量大,成本低,所生产的瓷器朴实大方,没有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它用当地的材质,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艺,烧造的主要器物有盏、碗、罐、杯、碟、盘、钵、盆、瓶、壶、小孩玩具等,广受市场欢迎。

创新是其特色。那些匠师求新思变,创作出了吉州窑的三大种类,除了木叶天目,还有剪纸贴花、窑变釉纹。贴花的题材广泛,常见的有梅花、龙凤,另外还有鸳鸯、蝴蝶、兰、竹、菊等。窑变釉纹有兔毫纹、玳瑁纹、鹧鸪斑、虎皮斑等各种形状,吉安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些瓷器,洒彩奇异,有的像夜空满星,有的像雪花纷飞,有的如流星争艳,有的似火花闪烁,看起来就如一幅幅生动自然的图画,令人叹为观止。

艺术是其亮色。现收藏在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内的木叶天目盏,已被列为国宝级文物,每年只在有限的时间内拿出来供人参观。英国大英博物馆也收藏着一件木叶天目盏,该馆称其为“世之神器”。木叶盏的制作方法是先在胎上施一层黑釉,然后把一片经过特殊处理的天然树叶贴在黑瓷坯体上,经高温的窑火烧成。在经过高温之后,这片桑叶不仅没有灰飞烟灭,相反,其美丽的纹路、形体、脉络永恒而完整无缺地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盏上。那盏中桑叶非画非印,茎脉清晰。倒入茶水,叶在盏中,浮浮沉沉,栩栩如生。但用手抚摸,你会发现桑叶没有任何凸起,叶子已与茶盏完全融为一体。可谓妙趣天成,巧夺天工。

风骨是其底色。据说,吉州窑与文天祥有关。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也是吉州人,他的夫人欧阳氏是永和镇人。元兵入侵时,文天祥起兵勤王,家乡有许多人响应,吉州窑也有3000余青壮年窑工加入了他的抗元义军。后来,文天祥失败被俘,幸存的窑工不敢返回永和,而是一路飘落到了景德镇。因景德镇有窑场,他们安顿于此,并凭借吉州窑的釉上彩绘技术,研发出了景泰蓝等技术,为景德镇陶瓷带来了新活力。

一座窑的兴盛,带来了一个镇的繁华。吉州窑鼎盛的时候,据说窑工达到3万余人。而瓷业的兴旺带来了市镇的繁荣,宋时商贾云集、樯桅林立、车辐辘辏,成为“舟东一大都会”,成就了古庐陵“江南望郡”之美誉。据《东昌志》记载,永和镇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入宋时,政府设官监烧,永和镇“置监镇司,掌瓷窑烟火公事,辟坊巷六街三市,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附而居者至数千家,民物繁庶,舟车辐辏。”永和镇也成为“天下三镇”之一。我们漫步永和镇,只见一条条用瓷器碎片和窑砖铺成各种图案的长街古巷纵横交错,可以想象当时的繁华。

在去往茅庵岭遗址群的路上,导游说,在吉州窑,现存着从晚唐至宋元时期的24座窑包,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窑遗址群之一。茅庵岭就是这24座窑包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宽、保存最好的龙窑窑炉遗迹之一。所谓龙窑,就是窑身很长,像一条龙一样。站在遗址之上,我们可以看到,龙窑有一个很明显的坡度,这是古人巧妙利用地势和空气流动的体现。龙窑因坡度产生的抽力,可以把空气从窑头吸入窑内,与窑柴充分燃烧。坡度和长度一起影响着龙窑的高差,高差越大,抽力就越大,火焰流速就越快,共同影响瓷器釉面的成色。

眼前的龙窑,长度有近40米。长长的龙窑,熊熊的窑火,我仿佛看到,那蕴藏在碗底的一片片桑叶,带着吉州窑工的体温,带着赣江四季的气息,漂洋过海,源源不断到了天南海北,引来全世界无数的惊呼惊叹。

这是属于吉州窑的荣耀。

这是属于华夏文明的荣耀。

文/邱裕华

看吉安新闻网新闻

就上吉安号新闻客户端

吉安新闻网移动党端 手机党报

点击下载客户端

相关推荐
验证成功
评论成功
评论失败
你已点赞
手机验证

网友评论

条评论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2014-2016 sjb.jx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