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沙漏里,细沙流走的是岁月,但它带不走我们美好的记忆。说起记忆中的味道,最令我难忘的是儿时母亲做的酱饼。它的制作方法最传统,整个过程都是靠手工,到我们这代已鲜有人再会做了。
做酱饼是一项工序繁多、耗时很长的工作。夏日炎炎,太阳高照之时,是制作酱饼的最佳时节。
每到七月份,母亲便开始做酱饼的准备工作——收集锅巴。那时家中一整天的饭都是用大锅煮,锅底会有一层趴在上面被烧得焦黄的米饭,这就是锅巴。
每天早晨,母亲会把那一大块锅巴铲起,用手揉成一团丢到一个竹篮中,让它长出“绿毛”来,这就是制作酱饼的重要原料——霉菌。
待到有半篮发好霉的锅巴时,母亲将锅巴晒干,用家中的石磨把它磨成粉放到一边备用,再到锅中煮几斤糯米饭,准备工作就绪,才可以开始正式制作酱饼了。
首先,把磨好的锅巴粉与糯米饭按1:3的比例和在一起,倒入锅中,用铲子不停地搅拌,一定要让每粒糯米饭都穿上“绿衣服”才行,否则糯米饭不能发酵就会失去那甜甜的酱味。接着,把和好的酱料盛入盆中,置于户外暴晒,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既要有太阳的暴晒,又要有露水的滋润。如果碰到阴雨天,那做出的酱饼味道会大打折扣。
母亲每天都精心地照料着这盆酱料,一大早端出去晒,到很晚又把它端进屋。第一天,它的颜色发生了一点变化,霉菌和糯米饭也发生了反应,出现了一点酱水;第二天、第三天……那盆酱料逐渐地变软变粘了,并散发出了浓香的酱味,惹得我们姐妹几个天天围着它转,并不停地问母亲:“妈妈,什么时候能吃到酱饼呀?”每当这时,母亲总是微笑着说:“快了,快了!”
大约一个星期后,母亲对我们说:“走,要吃酱饼的就帮我采荷叶去!”“哦,采荷叶晒酱饼啰!”我们手舞足蹈地跟在母亲后面,到荷塘采下十几片碧绿的大荷叶,并用河水洗干净。回家后,母亲开始最后一道工序——舀酱料,做酱饼。
她把洗好的荷叶铺在一个竹编团箕中,端来那盆晒好的酱料,往里面倒入制好的辣椒,搅拌均匀,用勺子一勺一勺地舀着,并小心翼翼地放在荷叶上。这时,调皮的三妹趁母亲不注意,把右手往酱料中一插再收回来,手指上立刻沾满了酱料,她张开小嘴,把手指一放,便津津有味地吮起手指来,边吮边说:“真甜,真辣!”惹得我们哈哈大笑。酱料舀好了,一团团的酱料躺在碧绿的荷叶上,煞是美观。
母亲把团箕放到院墙最高处去晒,大约晒半天,那些酱料已晒到半干了,母亲把那一团团半干的酱料用她那灵活的双手轻轻一按,一个圆圆的酱饼终于成型了。一个、两个、三个……花了好长时间,一百多个酱饼都舒展着身子,并排躺在荷叶上晒太阳呢!这还得晒两三天才可以大功告成。
然而,我们闻着那诱人的味道可等不及了。于是,趁母亲出去时,我对三妹说:“你来放哨,看见妈来了,吹下口哨,我去拿酱饼你吃,好不?”妹妹一听蹦跳着到院门口放哨去了。我搬来一张高脚椅,往团箕下一放,踩上去正好够到了,我的手刚碰到一块酱饼,突然听到妹妹那讨厌的口哨声,吓得我腿一抖,重重地从椅子上摔下去了,疼得我哇哇大叫,妹妹却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直拍手,气得我对她直瞪眼。母亲见状,连忙扶起我,并怪嗔地说:“熊孩子,咋这么馋呢?明天不就可以吃了吗?”
第二天傍晚,心心念念的酱饼终于可以吃了,望着一个个圆圆的亮亮的酱饼,口水直在口腔里打转。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个往嘴里一送,轻咬一口。哇,又糯又软、又甜又辣,还带有一股淡淡的荷香味,我的味蕾顿时被它打开了,接连吃了四五个。妹妹们也不甘示弱,不一会儿,一百多个酱饼只剩下三分之二了。母亲在一旁看着我们的吃相,脸上乐开了花。最后,母亲用一个玻璃罐把剩下的酱饼装好,留着日后慢慢吃。
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大都追求快节奏的生活,像母亲这种费时费力的纯手工制作酱饼的方法,很少有人再用了。光阴似箭,几十年过去了,但那带有淡淡荷香、又甜又糯的酱饼的味道一直萦绕舌尖,并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文/吴义华
条评论